时间: 2021-08-03 09:49:16 人气: 16 评论: 0
当越来越多平台入局,内容付费也逐渐进入下半场。在面临行业洗牌的关头,什么样的内容平台才能脱颖而出?
近日,喜马拉雅FM第二届123知识狂欢节赚足了眼球,短短三天,便创下1.96亿内容消费总额的佳绩。而不久之前,今日头条创作者大**上,张一鸣也宣布,今日头条**在今年推出内容付费产品。有关内容付费的讨论又一次被点燃。
事实上,去年年初“分答”火爆之后,内容付费已经成为一块新的商业洼地。随着互联网信息的泛滥,高质量内容的价值日益凸显。付费内容的出现,让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用户抓取有效内容的效率都得到了优化。知乎Live、喜马拉雅FM、得到等平台这一年来交出的成绩,亦足以证明内容付费的市场价值。
当越来越多平台入局,内容付费也逐渐进入下半场。在面临行业洗牌的关头,什么样的内容平台才能脱颖而出?
2016年被称为“知识变现元年”。这一年,知乎推出值乎后,又上线了实时问答产品知乎live;果壳推出了在行分答,42天内,获得了**过1000万授权用户与100万付费用户;喜马拉雅FM试行付费订阅,马东的首个付费节目《好好说话》推出10天销售额**过1000万;得到的首个课程《李翔商业内参》也在两周收获到了4万用户的订阅也量。
一时间,内容付费行业出现井喷,一些付费平台迅速累积起大量用户,部分头部内容创业者也赚得盆满钵满。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知识领域市场交易额约为610亿元,同比增长205%,参与人数约3亿人,提供服务人数达到了2500万。
然而,正如前段时间共享单车行业的风起云涌一样,发展得越快的东西往往越容易碰上天花板。随着入局者增加,内容付费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
从内容产出方面来看,许多单纯为了分一块蛋糕的内容创作者,严重低估了生产知识的难度。罗永浩在停更“得到”上的专栏时曾声称,做专栏平均每天要花费4-6小时,在这之外他每天还要在公司工作十几个小时,**负荷的工作量让他不得不停止《罗永浩的创业课》的更新。事实上,罗永浩的声明,至少让人知道他是真正花了心思去做内容的,是对付费用户负责的。
问题在于,很多人以为知识输出跟日常说段子一样,每天几分钟,就能赚到用户为“知识”支出的费用。深圳有一位女士,在付费平台上教用户如何把生活过得精致美好,收获了一大群拥护者。而现实中,这位女士却无法管理好自己的形象,以至于线下聚**时被粉丝见到真容后,让人无法信服她的课程。
知识体系的构建本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付费内容之所以有市场,正是因为信息爆炸时代,人们需要高效有价值的内容来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付费平台的内容滥竽充数,且不能深耕专业内容,为用户提供深度的知识吸收场景的话,那么最终**被市场淘汰。
为此,各大内容付费平台相继对自身进行优化。得到的用户定位很清晰,他们是来“学习”、“掌握技能”的,快速了解一个新行业是他们的需求。于是,得到APP上便增加了大量关于 “如何快速阅读”、“如何成为演讲高手”、“如何有效学习”的内容。分答则在使用场景做了更多的细分,涵盖诸如子女教育,心理咨询和两性情感等等话题,帮助用户高效筛选想要的内容。
与视觉型信息不同,音频类的内容具有用户场景的伴随性和共时性优势。单纯的说教类内容很难让用户保持兴趣。这时,音频类付费平台就要开发多场景内容,尽可能适应用户生活场景的多种需求。同时,留存用户,确保用户能够及时收听节目,并保持一定的活跃度,也是音频类付费平台需要面临的问题。
喜马拉雅FM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采用的是搭建平台社群与音频直播的方式。用户听完节目后,在听友圈、问答等板块进行互动,向主播提问,是保持用户活跃度和黏性的重要方式。相关数据显示,喜马拉雅FM的产品复购率高达52.4%。
随着内容付费行业的进一步深耕,各大内容付费平台的差异化也日趋明显。对于付费用户来说,选择更专业垂直的内容进行付费成了下一个趋势。
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人们是矛盾的。他们总是一边希望获得更多有营养的有价值的信息,一边又希望这个信息能一看就懂;他们**因为担心落后于社**进程,而购买爆款的付费课程,但最终却发现自己没有实质进步。
这就是知识付费大热下付费用户的最初缩影。相关数据显示,内容付费人群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年龄在20-49岁,两个条件放在一起,便勾勒出我们常说的“中产阶级”群体。
这部分群体的出生和成长,正好伴随的社**的转型和消费升级。他们的生活物质充裕,对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多。知识付费出现时,正好赶上了三次消费升级浪潮,顺应了内容产业消费升级的趋势。社**经济的提高,这些人的可支配收入也随之增长,有了更多的富余用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时,接受虚拟产品支付的年轻一代已养成,相较其他群体更容易接受付费内容。
随着社**发展的加速,这部分人作为社**的主力军,压力较之其他群体也更大。房贷、职位提升、人际交往等问题让他们变得焦虑,他们比以前任何一代人都渴望得到自我提升,不甘人后。然而,快节奏的生活又让他们没办法慢下来去长期学习新事物,这时,付费内容的出现就像救命的稻草,给了他们心理安慰。
在某种程度上,早期的付费用户对待付费内容的态度,更像是带有功利性的盲目投资。他们并不**思考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而是带着“别人都在买,自己不买可能就**错过几个亿”的心理去购买爆款付费内容。于是,《如何快速XXX》等内容在这个时期最为受欢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们发现要看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他们看了很多“快速XXX”的内容,但似乎并没有对自己有任何帮助。久而久之,他们就再也不**打开这些内容,也不**记得某个老师。
随着行业的爆发,用户有了更多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用户也开始停下来思考自己对内容价值的评估方式:包括对付费内容、付费内容的作用、付费内容价值的认识。这个阶段,用户对于内容平台和相关课程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用户对付费内容的认知走向成熟的时期,付费平台也必须提供更有针对性、更专业的内容,才能留住用户。《蔡康永的201堂情商课》、《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的金融课》等节目在近阶段大受欢迎的原因,也是因为这种类型的课程看起来更有明确预期,更专业。
在这个阶段,关键在于有价值的付费用户合理运营。在盲目付费阶段,用户只是消费内容,对于如何运用这些内容没有太强意识。行业发展到用户对专业性要求更高的时候,互动就成了一个帮助他们消化内容的必要场景。不管是得到,还是喜马拉雅FM的听友圈、问答等版块,都是满足了理性付费时期用户的需求。在这些版块中,用户不仅可以和主播互动,还可以与跟自己购买了一样内容的人互动。交流往往是最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的,平台社群的形成,让用户在对内容付费后,对吸收到的内容进行消化和升级,获得比内容本身更高的价值。而这个,正是付费内容区别于免费内容原本应有的东西。
对于付费平台本身来说,大部分用户最后落地社群,不仅能提高用户粘性,还能给平台带来一个用户引入流量的通道。在内容趋向专业化的基础上,足够的社群运营是平台在这个阶段必须要重视的事情。
利用头部大V的粉丝效应带动用户流量的增长,是每个行业在发展初期都**用到的手段,毕竟这种操作的回报效率最为明显。Papi酱从搞笑视频转型到分答社区,底气也大多来自于微博上的几千万粉丝。
从商业化的角度来看, papi酱此举很大程度上是奔着知识付费的红利去的。然而短短两个月后,她就宣布停更,显然是预期收益与想象中不符。相关资料显示,papi酱在分答上的《活捉Papi栏目》互动量十分低,向她提问的人往往只有个位数,。低互动的背后,意味着付费用户也非常少。这对于一条广告就能卖出2000万的papi酱来说,显然很难接受,花大心思换不回大回报,停更就成为必然。
从粉丝的角度来看,papi酱的定位本来是一个拍搞笑短视频的网红,突然在一个学习平台上分享人生经验,这是不能让人信服的,也是导致粉丝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用户对付费内容日趋理性的时候,单纯依靠明星大V的粉丝效应已经很难走通。
经历一轮行业洗牌与试错后,付费平台也逐渐从粉丝效应的迷信中走出来。平台渐渐意识到,只有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能在行业内垂直细分领域纷纷被占领且不断出现竞争者时,满足用户的需求。于是,各大平台开始从早期的大V的头部内容,慢慢转变成关注内容细分垂直领域的KOL。对于细分领域专业知识创业者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机**。
豆瓣时间在北岛等人之后,也开始邀请一些小众的作者入驻。这些垂直细分领域的达人尽管不算有名,但贵在对某一领域有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同样也吸引了一群粉丝。
在喜马拉雅FM上,也涌现了一大批传统教育转行知识付费的“大师课”。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蒙曼的《蒙曼品最美唐诗》,就有**过24万用户订阅和1500多万的播放量;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田艺苗的《古典音乐很难吗》也有接近16万的订阅量和**过1300万的播放。可见,垂直领域的内容付费市场有十分大的想象空间。目前,喜马拉雅FM已经有**过3000名这样的“知识网红”,他们为有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了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
资本的嗅觉也是灵敏的,在发现专业内容创业者的蓝海后,他们也不再只追逐头部的大咖内容创业者,而是开始关注细分垂直领域的KOL。喜马拉雅FM的母婴IP婷婷姐姐和女性IP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就在今年分别融资了2200万和3000万。
付费平台的及时转型带来的收益也是十分明显的。今年的“喜马拉雅123知识狂欢节”创下1.96亿的内容消费总额。而此前,喜马拉雅首次对外公布付费用户的月均ARPU值已**过90元。
大卫·温伯格在《无法全知》里提到:知识变得网络化之后,房间里最聪明的人不是站在讲台上讲课的人,也不是房间里的人的集体智慧,最聪明的人是房间本身。在内容付费时代,付费平台作为“最聪明的人”,深耕、垂直、理性是他们要深刻体味的关键词。
南七道,微信公众号:南七道,人人都是产品专栏作家。南七道新媒创始人&CEO,虎嗅等年度作者,互联网明星创业公司脸萌、FaceU等品牌操**手,关注互联网和科技创业。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