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9:51:49 人气: 17 评论: 0
微信订阅号或将改版,作者对此分享了自己的几点思考,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最近,微信锁定头像和昵称的修改权限一个月,这件事并没有引起太多人注意,为何一个有能力能承载春晚日均上亿次红包转发的**,却**做出锁定个人微信昵称、公众号头像的行为,从**的技术实力来看,并没有如此调整的必要。
但是另一条消息,或许透露了一部分的蛛丝马迹。
上面这张图显示,微信公众号很有可能将**调整为信息流模式,那么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微信为何锁定修改权限就不难理解。
以上的图不论是否为真,总之,微信确实在对内部数据维度和属性进行结构化调整,以便做出更精准的数据挖掘能力。
而让大数据挖掘产生商业价值的最大交互形式,基于手机屏幕,眼下所有公司都验证了信息流是最佳方案,种种迹象表明公众号确实存在着大幅度改版的可能性。
信息流将**给微信带来怎样巨大的商业回报,讨论已经非常之多,这里做一个简单汇总。
这些等等举措都将把微信的商业变现能力、提升到另一个新高度,相比于没有社交关系链的头条、**新闻、手百等新闻客户端,微信的社交将**在其中起到更加巨大的作用。
我认为微信还有一定增长空间,无需多言。
不过相比于微信在商业上将**必然取得的功利价值,我还是更关心一些其他的东西。
我们将越来越多的失去对于“订阅”模式的感知。
微信的订阅号,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大也是唯一一家专注于订阅获取内容的平台,其他的微博、头条等新闻客户端都是一半订阅一半机器推荐的模式。
机器分发的模式,是我们在通过被动的方式,来接受一堆让自己满意的信息,而省略掉挑选的这一过程,放弃掉对信息获取的选择权。
张小龙对于订阅是有情怀的,在其早年主导的**邮箱中,硬是做出了一个与邮箱功能没有太大关系的RSS订阅功能,并且在随后的微信中,其又将RSS这种古老的订阅模式再次复活,让诸位自己去挑选想要关注的、有意思的公众号。
一切权利都在用户手中。
而一旦改版,这样的时代将**面临终结,接下来,将是信息流内容泛滥全网的时代。
不过当前的格局也未必好到哪里去,诸多大号的内容,都是以短句、非理性、刺激公众情绪的鸡汤内容呈现,几个夸张的故事和简单的道理构成,除了让人一时“爽”一把之外,并不能给人带来额外的复杂的深度思考。
如此发展下去,从整体来看,多数人的阅读能力将**下降,无法接受阅读长句,无法接受不能够立即产生刺激的内容,他们能够被随意挑逗且缺乏对事物多元的理解能力,在我看来这并非好事,更像是返祖退化。
微信的改版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这类的现象造成冲击,或许是一件好事。不过悲观的一面是,或许最受欢迎的内容,依然**是头条类内容充斥其中,反而**继续助推这样的趋势。
不过,这显然已经不是张小龙能够解决的问题。
表面上,这是算法统治人类,但更深层次的是一群想要通过人性弱点赚钱的人,制造出令人恐惧、激动、兴奋的内容,利用机器来找到自己的受众,实现最大的商业价值。
是权力的游戏。
再说趋势的另一面,受众之所以被吸引,还在于故事内容本身自带的万有引力,《人类简史》谈到过,构**类世界协作的最大力量正是来源于故事。
在绝大多数新闻客户端中,任何一条普通信息都有机**都**被加工编辑成一个故事,有前后,有因果,无论真假都振振有词,吃瓜群众乐在其中。同样任何一个经典故事,也都**被各种文章拿去重组,反复出现。
再看头条、快手这两个纯信息流产品的演化,一个本来是推送新闻信息,但是最后推送最多的是被加工成故事的内容新闻信息,被推送。而快手本来是普通的个人秀表演,但是现在也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故事性内容,甚至有了草根团队表演。
微信如果出现信息流模式,则说明了故事内容正在以某种更快的方式接触受众,并自我生长,各种信息正在全面演进成故事的形态出现,而在早期一定**掺杂着各种造假、扭曲的形式。
这让我想到美国报纸行业出现的蛮荒早期,野鸡报社为了赚取广告费,创造了太多博眼球,标题党,肆无忌惮的假内容,赚的盆满体钵,与当前各个平台的做号者们非常类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变的套路也终于被用户开始厌倦,相关法律也相继出台,专业化的内容也随之崛起。
信息流故事内容当前也同样处于莽荒开垦阶段,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阶段,当前用户的新鲜感还在,只不过厌弃也只是时间问题,同时随着各平台补贴的下降,利益捆绑的断开,相关法律的完善,整个信息流内容的大洗牌还在后面。
所以真正的内容创业依然要思考的是,站在一个长远格局来看,继续努力制作出原创优秀故事,远比追随眼前的乱象,胡乱拼凑低级洗稿,想尽一切办法抓住人性弱点,追随所谓的10W+**更有价值。
现阶段,只能忍受与等待。
承哲,微信公众号:shouxifayanzhe,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关注工具产品和人工智能领域,擅长AXURE,兴趣爱好看书,思考。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