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9:52:00 人气: 16 评论: 0
关于O2O平台,作者分享了自己的几点看法,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启发。
对于本地生活类服务商户来讲,由于消费者的习惯改变,加上互联网的火热和其相关技术的成熟,入驻O2O平台或者自建媒体平台成为获客又一有利手段。
互联网真正解决的是获客的问题吗?这里给你分享一个故事。
口碑重启筹建之期,CEO范驰带着公司的管理组去新疆,几个人在乌鲁木齐的一个小馆子里吃饭。中间老板过来了,向范驰请教,这家餐厅里的20张桌子,每天只有15张的满的。老板希望范驰能从网上给他带来5张桌子的用户。“你这个想法是很危险的”,范驰告诉老板,“如果你这样做的话,每天都需要为那五张桌子的流量付钱”。他给的建议是,把今天这15桌的人、昨天这15桌的人,以及前天这15桌的人加在一起,让他们明天再来。
这个故事里面其实范驰先生讲了用互联网能够实现的效果:让你来过的客人,再来。
本文观点:互联网解决的问题其实是链接和数据的问题。
链接商家和他的消费者。对于消费者而言,在消费决策的时候,需要的其实只是信息,这里面包括商家的基础情况、服务、优惠、活动或者其他。O2O平台,公众号,各类媒体本质上的核心功能都相同:将信息传递给受众。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级APP的诞生解决了这个问题。过去人和人的信息传递通过原始的手段来完成。而到了今天,因为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那么手机就是商户和消费者链接的物理基础,而互联网就是这个载体(或者说是战场)。你可以通过手机联系到任何一个人(电话,短信,各类APP,O2O平台),互联网的兴起,实际就是彻底的将信息的传递变得简单,快速,更加丰富,更具有时效性。
基于这个观点,我们就有了一系列解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能不能想办法获得消费者的手机号码?(这个其实就是**卡的底层逻辑)
能不能想办法给用户发短信?(曾经风靡一时的通讯运营商的短信广告)
能不能想办法通过用户最常用的APP给他发消息?(各类平台,微博广告,微信朋友圈广告,今日头条广告,百度广告等等都是基于这个逻辑而来)
能不能自己想办法建立媒介来联系用户?(公众号,企业APP,自媒体)
这就是传递信息。
这一点是在互联网进一步普及后才有的思考。曾经,互联网营销圈流传着一个至高道理—“渠道为王”(流量为王),这个说法直到现在仍然适用于部分场景。而现在,更为大家普遍认可的说法是“内容为王”(“故事为王”在我看来更像是细分,而不是新概念)。
想想你平时加的微信群,大部分时间里,群里发的各类消息或是转载的文章,你是怎么对待的?发的文章你点进去看的有多少?别人讨论的事情你参与了吗?其实,当别人的信息进入到你的眼睛的那一刻,微信(信息载体)的使命就完成了。你已经接收到了信息,只是你没有参与罢了。许多商家总说地面广告不好,微博广告没用,百度广告效果差,然后摔了一跤,就敬而远之了。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样?说到底还是信息的有效性不够,或者说对于接收者的价值不足以吸引他参与。
想想你在群里发的红包,是不是总能在领取者里看到一些基本你从来没见过的群友?这反映了一个事实,就是不管是广告主发出来的活动宣传也好,优惠促销也罢,大家不是不知道,只是不参与罢了。也正是如此,更突出了内容的重要性。而如何让你传递的内容吸引消费者参与,这就是营销环节必须考量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我也是基于这点思考,才进一步细分进入创意营销领域)先定目标,学**分类,用数据说话。
每一个行为都**导致一种结果,区别只是在于你发现和没发现。
将你的消费者分类,现在消费者的挑剔度已经比以前提升了太多,与其降低质量来保证规模还不如尽力维护好核心消费者,借此塑造口碑。不同的客户**因为不同的原因到店消费,如何区分?
在日常经营中,数据能反馈你过往消费者的画像,经营状况或者其他。这里实际反就是市场对商户的选择(产品,服务,客情维护)。分析出结果,也只是用来作为后续决策的参考,切记不要迷信数据。
作为服务类商户,消费者才是衣食父母。因此,如何讨好消费者就显得尤为重要(毕竟那些产品牛逼到无视用户体验的商户只是少数,而这些商户其实天花板更明显)。不管地球爆不爆炸,作为一个商家,你始终需要打交道的还是你眼前的消费者。
送点小礼品,培训下服务员,提高你的服务质量,定期推出新菜。总而言之就是,让你的消费者达到他的消费预期。这里提醒一点,营销的作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控制好成本,有度才**持久。
这里给到一个决策思路:决定消费者消费后满意程度的因素其实源自消费预期,达到了就满意,反之就**有各种问题。不管在何时,尝试给他一个你想要给他的消费预期。不求有功,至少无过,毕竟生意急不得。
最后,送给各位实体经济创业者一句话:
实体虽难,但却是社**经济的根本,先生存,再盈利,顾客是上帝。
谢谢。
作者: mark,FA,资深O2O人。
本文由 @mark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