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9:52:10 人气: 5 评论: 0
本文作者将结合自身经验,以及相关案例来分析下互联网保险行业。enjoy~
最近互联网保险日益兴起,除了这确实是个已经在发达市场发展多年的行业,更多的是很多企业发现这是个可稳定提供现金流的金融工具,这也导致整个互联网保险行业也愈发热闹,角色也越来越多样,就是那种网红太多然后你不知道谁是谁的感觉…
作为曾经在保险公司工作数年,现在又在互联网保险行业当产品经理的作者而言,要理清整个互联网保险中的玩家都有点吃力。其实很难找到一刀切的分法,怎么分都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所以决定将几个维度融合在一起阐述,但区分出维度的主次。考虑到本身所处的互联网行业,在分类时也决定是否互联网化为分水岭,分为线上与线下两大类,再在里面按照产品类型、所持牌照等维度进行阐述与细分。
总的看来,线上类别中提及的产品都非常依靠互联网,包括流量/保费的来源、整个核心使用流程、后续的服务环节,抽象的说就是他们的“根”在线上。但做法并不见得十分新颖,我们可以从其他互联网行业中看到许多眼熟的例子,这或许也是其保费规模一直没有爆发性增长的原因,因为最合适互联网保险的做法还没出现。
线下类型中提到的公司,虽然已经积极在尝试互联网化,譬如一些典型的互联网用户运营手法、使用技术手段优化服务流程、和电商渠道合作、给销售队伍更多的线上营销工具等,但因为线下贡献的保费占比对于线上还是有着明显优势,“根”还是在线下。
所谓线上是指这类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都是来自线上,或者说核心交易环节在线上。
线上里面又可分为平台型、工具型、场景型、公司型、创新型。
针对用户的不同,分别举例两个产品:慧择、聚米
平台型很容易理解,一句话概括就是“保险界的淘宝”,平台型多数遵循一样的核心商业模式:从保险公司洽谈商品=>卖给用户=>赚取佣金差价,拿的是保险中介类牌照。目前来看,最后一个环节几乎一致,差异化集中在前两个环节,譬如以前是保险公司有什么平台卖什么,现在**出现平台提出建议,保险公司针对性的开发;有些保险公司**设立保险顾问队伍,做强服务,促进销售。
慧择是针对C端的,也就是你和我一样的路人,覆盖全险种商品;聚米是针对保险销售员的,同样也是覆盖全险种商品。
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有些奇怪,为什么保险销售员需要到平台购买商品,不是所有自己家都有商品可以卖吗?
这里展开说比较长,简单说下保险销售员二个核心的痛点。一是客户的需求有时候在自家公司找不到可对应的商品,譬如有的客户需要车险,销售员自家公司是卖寿险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找到另外的渠道满足客户的需求,总不能让客户跑了;二是有可能平台上某些商品的佣金比例**比自己商品有竞争力,保险销售队伍的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越底层拿的越少,而平台这种互联网的做法显然可以避开中间的支出,拿出更高的佣金。
既然说到保险销售员那就也顺便提下….目前各家互联网保险行业中的公司愈发重视这个群体。除了意识到寿险很难用传统电商推动外,销售员背后辐射的客户群体其实是十分可观的。目前全国有700万保险销售员,那以人均对应10个客户为例,其可辐射到的客户达到7000万,当然这估算很粗糙,但确实是个蛮值得想象的市场。
典型代表:保险师
这类型对应的用户群体大部分是针对保险销售员的,常规C端用户买个保险也很难用到什么工具,但销售员就截然相反,销售传统的三个阶段:破冰-促成-售后,都可以有许多工具可以帮助到他们,譬如微信端的营销辅助、商品亮点介绍的工具、销售技巧的提升、客户管理等等。
工具型产品的切入逻辑很教科书,通过工具拉新=>形成留存=>转化交易,同样拿的是保险中介类牌照。
可以看到,工具型在以工具切入交易之后,也逐渐有了平台型的样子,同时上面提到的针对保险销售,且以做平台起步的聚米,也在补充工具板块,可见针对这个群体的竞争已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产品日益趋同,平台型和工具型将逐步融合。
典型代表:海绵保、OK车险
当你对比平台型的网站和场景型的网站,你**觉得有蛮大的差别,虽然本质上都是互联网电商,拿的也都是保险中介类牌照——场景型的网站**以某些非常细分的场景来进行导购,同时不同于平台型商品类别覆盖全面,场景型只**配合场景推出少量的商品。
海绵保首页截图
场景型的核心逻辑是不断寻找零散的、个性化的市场–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针对商品销售–通过对许多小场景的覆盖实现增加保费;而垂直型就是完全做一个单独险种,全程打通,做到最好。
在场景型的思路下,保险定制也成为其必然**提供的一种服务,核心服务对象应该就企业用户。当然我个人觉得保险定制。。。有许多我好奇的困难点,有机**再写出来看看。
典型代表:众安、弘康
为什么公司型**单独成为一种类型?不知大家有没发现,在介绍上述几种类型时,我都特别提到了他们直接或间接持有的牌照——保险中介类牌照。公司型之所以要单独拉出来,正式因为其牌照与线上其他类型的产品有着本质的差别——保险牌照。
ps:保险中介类牌照包含了两种类型,分别是保险经纪牌照和保险代理牌照,大家不用太在意差别,因为就互联网保险来看,两者起到的作用并没有本质的差别。
拿了保险中介类牌照的公司,无论怎么折腾,工具切入也好,场景切入也好,其本身是不能自行开发保险商品的,他们终归只是中介的角色。而保险牌照就可以开发商品,按照资质分类的话,还有人身险和财产险等。另外,针对互联网保险,保监还单独开辟了一种新的牌照——互联网保险牌照,这类牌照截止目前为止只有4家拿到。
好了,针对保险牌照的基础知识很粗糙的讲完了….接下来以我们的典型公司再分别深入讲下。
跟接下来**提及的线下大类的保险公司比,弘康的保费来源大部分都是来自于线上,其本身并没有大量的销售队伍、分支机构等。
虽然牌照不同,但两家公司的核心逻辑十分相似,自行开发商品=>通过自营或者第三方的互联网渠道贩卖商品=>获得保费收入。
个人觉得保险牌照的优势结合互联网有很大发挥空间,对比经纪牌照也有独到的优势,这次也先按下不表…..
典型代表:水滴**
可能这类型大家接触的比较少,大概流程是:通过众筹的方式,形成资金池=>当这个池子的人患癌症时,从中抽取资金给予患者=>资金池有缺口,发起充值通知或者拉新来补充资金。
这种产品算不算入互联网保险现阶段是有争议的。首先我猜测他们本身并不大愿意承认自己是保险,因为这就等于为自己套上了枷锁,至于套上枷锁是好事还是坏事就需要辩证的看了。不过无论他们愿不愿意承认,他们都必须往保险的路上走了,毕竟涉及到钱的事情,没有牌照、没有监管是不大现实,这也是最近水滴****收购保多多以获得经纪牌照的原因。
其次,从产品经理,或者从用户场景的角度看,水滴**和保险的核心并没有质的差别。
所以从监管和场景的角度看,**性产品理应放入到互联网保险行业。
对比线上,线下就是指这类型公司/产品大部分业绩来源都是源自线下,包括庞大的销售队伍、线下的销售渠道(银行、4S店…)、分支机构等。为什么讲互联网保险要提及到线下部分?
一个是纵观整个保险行业中,线下部分带来的保费较于线上是有着压倒性的优势。换句话就是说,如果一夜之间上面提到的线上部分全倒闭了,整个保险市场也不**垮。而如果淘宝、京东等一众电商突然没了,整个中国经济都**受影响。
二是线下部分涉及到的公司/产品其实也在积极做些互联网化的尝试,线上板块中的类型线下公司也在逐渐切入,后面**提及。
线下部分按照牌照类型直接分即可:传统保险公司、传统中介类公司。
典型代表:平安、国寿
这类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除了平安、泰康之外,大部分公司走的路线都差不多:不断设置分支机构、开发商品、扩大/补充销售队伍,获得保费收入,运作资金投资以及依靠保险费率的死差获得收益。
为什么我觉得平安和泰康比较特别?他们其实代表了两种保险公司互联网化的典型做法。
先说平安,他们比较早就意识到互联网板块的重要性,譬如通过内部政策,要求自家销售员将客户引流到“平安金管家”APP,希望利用其全金融牌照的优势,最大程度挖掘将客户价值,这已经是传统保险公司中难得的比较互联网的做法。
平安拥有的金融牌照
除了在用户运营上采取了常见的运营思路,平安越来越多的通过技术手段去优化他们的服务环节,譬如AI客服、在车险理赔中通过图像识别快速定损等。
再说下泰康,泰康进入2011-2012年左右就开始尝试互联化营销了,后面索性再搞一个泰康在线,成为上面提及的4家持有互联网保险牌照的公司之一,专注互联网保险,采取做法和上述的众安、弘康相似。
即使平安和泰康其实在互联网化上都在不断尝试,但他们以线下为来源的保费或者客户都占了非常大的一部分,所以还是难将其划分到线上类型。
至于其他保险公司,难道没有做任何互联网的尝试?其实有一些传统保险公司已经逐渐提供了网上投保,为自身的销售员提供了一些辅助工具,也有和电商渠道进行合作。但目前看来和平安、泰康一样,线上渠道的贡献对于这些公司而言占比实在太低,很难将这些公司归入到线上类型;还有些就是单纯的将一些以前用纸质做的事情转移到网页上,用“无纸化”形容这些更为合适….
典型代表:泛华、大童
看到这里的同学应该都大体清楚他们的核心逻辑了,大体而言就是:采取**制或员工制,建立销售队伍–与保险公司洽谈商品–销售商品赚取佣金差价。
这类公司大量业绩来源还是来自于线下,虽然他们也有在尝试互联网化。我们以泛华举例,下面引用的是源自于其2017年Q2的财报:
2017年二季度,掌中保移动App贡献保费规模达人民币9.2亿元(美元1.4亿元),相比2016年同期为人民币7.5亿元同比增长23.1%。2017年二季度,通过掌中保移动App交易的保费规模占总体保费规模的44.3%,相比2016年同期为22.0%。
看上去APP端保费占比都快一半了是吗?其实这种情形就像我在传统保险公司类型中提及的“无纸化”,也就是将以前的投保流程给搬到APP上,这个掌中保并没有开放注册,也就是你需要是泛华的员工或者已登记的**才可使用,相当于是内部的移动投保平台。你很难心服口服的给他冠以“互联网”的头衔….
虽然类别是分出来了,但是就目前而言边界并不算十分清楚。
除了传统保险公司在做出互联网化的努力外,线上的产品其实有往下沉的趋势,一个是线下渠道谈合作,另一个是开设分支机构,做好服务和推广。
同时平台/工具/场景/垂直/..其实都在相互混合,平台型补工具,工具型补平台,场景型补工具等等。个人觉得再往后发展三年,线上部分脱颖而出的保险产品将**高度同质化。
这里把本文中涉及的维度简单做个表:
本文提及的分类维度
可能有些产品类型上文没有提及,譬如最近传出的几家快递公司要联合成立保险公司等,但其实大部分进入该行业的玩家,都可以按照上面提及的维度去一一剖析。
最后做一点衍生的补充,10月初的时候,**的保险公司已经拿到保险中介牌照,几乎所有人都预测微信钱包里面的九宫格已经为其预留了入口….目前看来是对应了上述表格的平台型+保险代理牌照+普通保险消费者。
好奇微信能不能以一己之力拉动整个互联网保险的发展。
欢迎各位对互联网保险行业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交流~
本文由 @pakyucha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