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9:53:18 人气: 12 评论: 0
每个互联网新生事物的前期红利,向来属于大胆尝试的先行者。
9月20日,随着蚂蚁开放日小程序专场活动的举办,支付宝小程序也终于正式推出。与微信小程序相比,支付宝小程序的出场显得非常低调。由于这是支付宝和微信在这个新领域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吸引了众多开发者和创业者的目光。这意味着继微信小程序之后,支付宝也正式入驻小程序这个全新生态,小程序的市场规模**进一步爆发式扩张。毕竟,支付宝小程序是阿里集团现在的战略重点。
在蚂蚁开放日小程序专场上,支付宝小程序宣布面向用户开放,用户可以通过线下扫码、在支付宝App内搜索或通过他人分享进入等方式使用某个支付宝小程序。
支付宝针对小程序推出了聚合页,帮助推荐一些精品小程序。用户在支付宝App内搜索“小程序”即可进入该聚合页,这也将成为支付宝小程序为开发者提供激励的平台之一。小程序聚合页将给商家提供小程序的展示机**,包括“最近使用”、“主题展示区”、“精品推荐”三个板块。
支付宝小程序适合具备一定开发能力的商家或机构,他们可以借助支付宝开放的商业能力,让自身的服务更短距离地触达用户。以ofo小程序为例,ofo的支付宝小程序结合了支付宝扫一扫、实名认证、信用、保险等能力。ofo首席产品官陈为在现场表示“支付宝目前已成为ofo新用户注册认证的最主要渠道之一。接入支付宝小程序后,支付宝App内的订单量较接入前增长了600%。”
蚂蚁开放日小程序专场活动的现场,简单来说,支付宝小程序是继微信小程序之后的一种全新开放模式。它运行在支付宝客户端,可以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便捷服务。现在应用板块和生活号里,都可以找到支付宝的小程序。
支付宝小程序主要有四大特色能力:
而与微信相比,支付宝小程序最具特色的就是信用能力。对于酒店、租房等需要押金的场景,芝麻信用的能力可以为商户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流。而且,支付宝小程序还可以通过相关应用与征信系统结合对用户进行筛选,从而获取更优质的客源。
表面上看起来,这次支付宝小程序的推出,好像纯粹是针对微信小程序进行的一次拙劣模仿,甚至因为在公测期间开发示例文档直接使用了微信小程序示例而被不明所以的围观群众纷纷嘲笑。但事实上,支付宝在小程序方面已经布局很长一段时间了,甚至早于微信小程序前身“应用号”这一概念被提出的时候。
为何有这样的推论?别忘了,支付宝小程序背后有整个阿里集团在支撑。其实,支付宝早已通过“应用”板块构建了小程序的生态雏形。在支付宝的首页,“应用”这一个大板块就放在最显眼的地方,其中涵盖了便民生活、资金往来、购物娱乐、财富管理、教育公益和第三方提供服务等多个细分分类。而这些“应用”,其实就是支付宝的“小程序”。与微信小程序刚刚发布时相比,支付宝为小程序布置了更完善的初步格局。这些应用与支付宝的支付和征信系统(芝麻信用分)有着非常深入的结合,例如ofo小**车、淘票票、饿了么等,都为之后更多小程序的加入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范例,也提前培养了用户的使用习惯。
支付宝一直在整合生活服务的各个板块,并且战略上要比微信领先一步。例如,微信在刚刚提供地铁票购买服务的时候,支付宝已经实现了停车付费和跨境巴士付费服务。支付宝小程序在开放公测前,也已经和小程序开发工具即速应用等第三方服务商达成合作,为各个行业的商户提供小程序第三方开发服务。今年6月,中山大学联合支付宝共同发布了《“互联网+政务”报告(2016):移动政务的现状与未来》。
这份报告显示目前支付宝政务服务已经覆盖社**保障、交通、警务、民政、旅游类、税务、气象环保等7大类56项服务,累计服务市民**过1亿人。**脸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更是让支付宝生活号在互联网+政务的应用上产生了指数爆炸的效果。另一方面,支付宝还整合了快递、租房、酒店、外卖等第三方企业服务,帮助企业打通线上用户服务。这些生活服务,都是支付宝小程序初期布局的重心。而现在,支付宝小程序终于走到了向广大企业和个体开发者全面开放的阶段。
当然这其中的代价,就是支付宝比微信花了更长的时间进行产品架构的梳理和技术的沉淀。其实以支付宝的技术团队,重新制定一套自己的小程序开发规范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在微信小程序已经发布了一段时间的情况下,支付宝为了提高用户的接纳速度,降低开发者的学习门槛,使用“小程序”这个同样的产品名字,甚至兼容微信小程序的语法规范,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不管外界如何评价,这确实让开发者更容易从微信小程序转入到支付宝小程序中。
当一个应用的用户量级已经达到非常庞大的阶段,那它便无法避免地要化身为一个聚集更多轻应用的“**级应用”。微信和支付宝都已经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只是微信率先提出了“小程序”这个概念,并将它面向广大开发者开放。支付宝虽然正式发布的时间稍晚了一些,但布局上却比微信略胜一筹。
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支付宝没有安安分分地扩大其作为支付平台的核心影响力,而是将重心扑向社交功能的发展,大有一副与微信在社交领域死磕到底的势头。可是最后的结果如大家所见,支付宝的“朋友动态”鲜有人点开,朋友之间的互动内容也基本上以相互转账为主。虽然不能说支付宝在社交上毫无建树,但从结果上来看是收效甚微的。反倒是微信这边,依靠自身强大的社交能力,在支付方面迅速培养了一批高粘度的用户群体,抢夺了原本属于支付宝的一部分市场。不得不承认,支付宝在社交方面是吃了亏的。
可是在小程序和支付能力结合的这个领域,支付宝却有着非常显著的优势。作为支付平台,支付宝坐拥3亿多用户,活跃度却丝毫不输微信。仅去年春节期间的“集五福”活动,总参与达到3245亿次,最终共有791405人集齐,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微信毕竟还是一个以社交为主的应用,它的支付能力只是社交领域做大之后的一个功能延伸。
在微信小程序推出初期,以即速应用为代表的小程序开发工具让大量商户实现了小程序的低门槛制作。据了解,微信小程序发布8个月后,在即速应用平台制作并成功上线的微信小程序已经**过了13000款,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微信小程序市场的发展。但直至今日,微信依然不**为了推广小程序而影响用户的社交体验,至少在朋友圈这个流量最大的入口,是没有直接开放的。
而小程序在支付宝这边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支付宝更新10.1版本后,其应用板块是直接放置在首页的中心区域的,用户可以自由编辑显示在首页的应用。而这个应用板块,将是支付宝小程序最主要的入口。由此看来,支付宝小程序和微信小程序的用户流量就不在同一个级别了。支付宝小程序的运营者,不需要像在微信里一样为了小程序的用户流量而绞尽脑汁,而是大大方方地通过支付宝的主页展示获取高粘度的用户。
蚂蚁开放日小程序专场活动中的议程内容其实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支付宝小程序现阶段的重心:联动蚂蚁金服保险、安全等能力在出行行业的应用、助力水燃行业发展、医疗器械实现随时借用异地归还、结合生活号助力4S店行业发展……可以看出,支付宝小程序将首先进入便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为用户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服务。
既然支付宝将重心放在以上行业,那其他个体开发者和商户的机**在哪里?
这场小程序专场活动所展示的行业,其实只是支付宝小程序为开发者们提供案例。蚂蚁金服的保险和安全能力,同样可以运用在酒店、房屋租赁等行业的小程序里;除了4S店,服装、餐饮等行业的小程序也同样可以结合生活号获取用户。支付宝小程序先从便民生活入手,进而再打通其他行业的线下使用场景,让小程序有更多可发挥的空间。
显然,这对各个行业的商户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但这些商户大部分都没有自己的开发团队,需要小程序模板和定制服务的支持。作为支付宝小程序的首批第三方服务商之一,小程序开发工具即速应用已经为开发者和商户提供了60多个小程序行业模板,涵盖餐饮、婚庆、旅游、健身、美容、房地产、家居、医药、母婴用品、摄影、社区、酒店、KTV、汽车等行业。即速应用是首家同时兼具微信小程序和支付宝小程序快速开发能力的开发平台,借助其无需代码就可以进行可视化快速开发的优势,创业者和商户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拥有自己的支付宝小程序,与线下门店充分结合,获取更多的客源。
支付宝小程序从诞生起,就注定**和各种线下的支付场景紧密结合。支付宝需要通过小程序扩大自己的线下支付场景,而同时也能为商家带来高留存高粘度的用户。
与微信相比,支付宝的用户群体更多分布在**一线城市和一线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占了将近一半。并且在消费能力方面,中高消费者也占了将近40%。这都说明,支付宝小程序拥有消费能力更强的潜在用户群体。这是支付宝这些年来作为支付平台不断增强支付和信用相关能力的积累结果。在这方面,微信与之相较甚远。这进一步说明,在支付方面,支付宝小程序有着显著的天然优势,而微信小程序还需依靠社交及线下场景弥补差距。
在支付宝小程序登场之前,微信小程序里已经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成功案例:蘑菇街小程序一个半月就拿下300万新用户;爱鲜蜂小程序一周之内交易量暴增10倍;K米点歌小程序一夜之间获取7.5万用户访问;网红小程序小睡眠用户使用量已**过5千万次……无疑,小程序是创业者和商户不能错失的新机**。再看支付宝这边,以小**车ofo、携程、饿了么等为代表的品牌企业已经率先入驻,众多个体开发者和商家也已经在公测期间紧锣密鼓地进行开发工作。
可以预见,在微信小程序里赚得盆满钵满的获利者**开始转移阵地,更多的创业者和商户正在蜂拥而来。这是**和阿里这两个互联网巨头正在合力打造的一个新生态。有了微信小程序之前的铺垫,支付宝小程序的入局,很快就**让第一批开发者和创业者尝到甜头。毕竟每个互联网新生事物的前期红利,向来属于大胆尝试的先行者。
浅夏秋晴,微信公众号:复**运营之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负责过多款知名互联网产品的运营工作,擅长用户运营、产品运营,喜爱文字,热爱折腾。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