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焦虑、通识教育、碎片阅读,这些是“每天听本书” 切中的要害吗


时间: 2021-08-03 09:54:25 人气: 13 评论: 0

引导用户读书且把这件事做成一门生意,是一个长期并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工作。

8月31日,白天大家忙着解构许知远,晚上一半人看国足对战乌兹别克斯坦,另一半在看得到的002号知识发布**。

知识付费早已不是什么新概念,去年可谓是知识付费风生水起的一年,分答、在行、知乎Live、得到,众多知识问答、分享类APP层出不穷。目前市面上流行的知识付费类产品还是以问答、专栏和课程形式为主。平台整理书单,由专业撰稿人和转述者合作以音频形式输出书本解读,如此结合,可以说是一个新的产品形态。

引导用户读书且把这件事做成一门生意,是一个长期并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工作。“每天听本书”仍然是得到的王炸级产品。他们能给阅读困境带来多大的改善,有待时间考验。

“书单焦虑症”疗法

说到底,这一轮的读书类APP创业还是逃不过大众的知识焦虑。

知识焦虑一直都有,只是在工业文明时期还只是对知识的渴望。工业革命之后,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社**分工愈发复杂,大众需要通过教育来掌握更多技能以适应工作要求,与此同时,知识传播的效率也因为技术进步而提高。这一时期,知识的供给与大众对知识的需求可以说是匹配的。

而到了信息时代,两者的地位被颠覆。信息爆炸性增长溢出,搜索引擎固然提高了信息搜集的效率,但此时大众的注意力已经开始难以集中,对成功的渴望更是加速了“30天学**XXX”、“7天掌握XXX”这类修辞的出现。

而这正是知识付费第一波浪潮的推动力。在目前流行的知识付费产品中,大多逃不了问答的模式,分答、知乎Live、微博问答,是知识售卖中最直接的方式,将知识直接作为商品出售,你有什么需求就问什么,只要是我力所能及的,我都能回答出来并卖给你。

多数人都能通过这种方式满足自己的知识需求,那么标榜自己与众不同的方式,又**是对经典和高级精神生活的渴望和焦虑。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焦虑。

首先就是不知道该看点什么比较好。新媒体时代,资讯到处都有,该看什么、什么是好的,无从下手。而缓解这种焦虑的典型案例反而更早,那就是《读者》。同样,经典书籍也十分多,需要有人做筛选。于是,就产生了“书单产业”。但凡有点逼格的媒体,逢年过节总要推出个书单,或者采访大佬时,总要不死心地问一句:“能给我们读者列个书单吗?”

书单虽好,却不能贪多,不然难免患上“书单焦虑症”,轻者“先马再看”,重者过年时买书屯着好过冬,书能不能看完,**不**翻,就随缘了。

当大多数读书类APP还停留在静态页面推荐书籍时,罗胖的得到就开始做领读人模式了,专业撰稿人和转述者每天给讲一本书的内容,你连读书的过程都省了,听完这本书,你也知道个大概了。

通识教育的功利悖论

书单的选择构成了用户是否**继续选择这款产品的原因。这其实是一个信任建构的过程。最稳妥的办法自然是像前面所说的,通过一些大佬来公布书单,这样的书单用户是信服的,用户对于大佬成功的渴望**投射到书籍上去,看书等于获得成功。

这一点上,罗胖做了个可能比较冒险的决定,一方面,他在自媒体上卖书起家,一直在做荐书的事情,他有自信可以获得用户的信任;另一方面,他也在瞅着通识教育这个概念做文章。

通识教育早已不是什么新鲜概念了,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早在19世纪初就提出要将大学教育与通识教育联系起来,后广泛流行于欧美大学,国内大学流行比较晚,21世纪初才有复旦、北大等学校逐渐开始尝试。

通识教育其实是基于对学术分科的反思,认为原先的专业教育中知识被严重割裂,希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对不同学科有所认识,以达到将不同知识融**贯通,培养出完整的人。

罗胖希望借着通识这个概念,让用户能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阅读中,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启发,他希望“内行的顶尖高手,把自己行业内的顶尖心法,变成别的行业里的人创造力的源泉。”所谓,“我们跑到别人的世界里张望,然后反过来滋养自己的世界。”

不同领域自然可能存在天然壁垒,你读书是一回事儿,但读不读得懂又是另一回事儿。这同样是用户的一大顾虑。

作者在将自己的思想写成文字时可能因为表达就损失了一部分意思,而用户也囿于自己的背景,在理解时又损失了一部分含义。大多数作品都有其时代背景,当时是什么含义,今天读来又有现实意义。罗胖瞅准了大众疲于思考,书的内容给你推荐了,书的意义干脆也给你讲明白吧。

通识教育自然没有问题,“每天听本书”就能学到其中精华自然也很棒,但不免让人想起通识教育的出发点,是希望培养人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对知识融**贯通。一个可能不那么功利的目标,最终以一种比较功利的手段来完成。

这自然**让一部分人感到反感,不过,在碎**化时间的条件下,这似乎是一种最优解,因为,大多数用户都没有时间读书或者没有养成阅读习惯。

碎**化阅读的结构性难题

从目前大众的阅读习惯来看,大多数读书类APP可能都**比较吃力。原因还是因为老生常谈的话题——碎**化阅读。

在充满高科技的今天,一个普通人生活中有太多诱惑和干扰。且不论读书,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手机和电脑上的一条资讯就能把自己带到天南海北,本想上网查资料,结果被网页上一连串其他链接吸引过去,过了半天才回过神,反问自己:时间都去哪儿了?

然而假期也并不能幸免,再完美的读书计划,最终往往沦陷于电脑手机上的游戏与社交。这些暂时愉悦让大多数人都患上了拖延症。回到读书,相比一本大部头,自媒体上的短文章自然也满足了暂时的愉悦,读着痛快。

阅读本身是一种浸入式的想象力体验和逻辑操演。碎**化阅读的结构,也加大了人们对经典读物理解的难度。

首先是书籍的篇幅决定了自己不适应当下快节奏的生活。长篇的文学类作品往往情节复杂,人物众多,比如《冰与火之歌》;而学术类著作则往往有一个比较庞大的叙述逻辑和系统,二者都让用户很难迅速浸入到书本所叙述的语境中去。

更重要的一点是,书籍长篇的叙事逻辑往往意味着它们要向读者交代很多东西,碎**化的阅读方式则带来了记忆上的挑战,读者需要记住之前的剧情或是逻辑,才能读懂后续的内容,比如《百年孤独》,如果不是完全浸入式的阅读,每天在碎**的时间里读那么几页,你可能就对那些人名和人名之间的关系感到捉襟见肘。常有的情况是,还没读到一半,就开始反问自己怀疑人生:我这是在哪儿?我从哪里读过来?我要读到哪里去?

传统的电子书APP,都试图用一些其他方式来黏住用户。比如微信读书做社交,用读书的排名来增加用户对读书时间的投入。然而类似这些产品恐怕难以走出碎**化时间读长篇巨著的莫比乌斯带:它们尝试用各种方式鼓励大众亲自去读一读大部头,用社交或是别的方式保持用户粘度,然而,碎**化时间结构导致书读不下去的问题依然存在。

这一点上,且不论效果如何,从形式上看,罗胖得到APP里的“每天听本书”似乎稍微靠谱点,他没有逼用户读大部头的想法,干脆把书的内容提纯,让用户高效吸收。具体套路还是源自罗辑思维以前的视频节目,让用户每天花半小时搞懂一本书,用知识服务提升阅读的效率。专业的撰稿人和转述师用他们的理解力、用更短的时间转述给用户听,帮用户省时间。“每天听本书”不是传道授业解惑式的知识灌输,而是帮助用户填补知识漏洞。

相信有一部分人是看过得到的品控手册,在做适合听的知识以及把知识做得适合听这件事情上,他们还是挺努力的。谈一下个人使用“每天听本书”的感受,它帮我排除了一些选书的地雷,速读一些历史类书籍,甚至偏门的历史,了解了不少陌生领域的知识。因为解读人本身已经下了一番功夫,所以产品帮我过滤掉了书中很多辅助信息而更关注于作者观点,短时间内充实思维,有一种**题快感。

当然我也知道,自己啃一本书然后内化是最好的一种姿势,但现在时间真的被切割成粉尘了。目前来看,这款产品也许很难满足全面的用户需求,但我们每天花一小时打王者荣耀,也可以花四十分钟听两本书试试。

#专栏作家#

吴怼怼,微信公众号:吴怼怼(esnql520),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资深媒体人,专注互联网内容、品牌与公关领域个性解读。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4人打赏
---蛙鱼源码WAYUYM.COM---专业提供网站模板,网站源码下载,教程培训,程序插件,网站素材等建站资源,主要收集各类精品源码资源,包含CMS程序模板、网站源码、游戏源码、APP源码等 ,所有资源都没有水印适合搬运,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优秀的建站资源共享学习平台!

专业厂家,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自动化生产技术先进,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价格合理,https://www.69shenlan.com/,具有质量保证,生产及时,交货快捷的特点。 我们的宗旨:做我们擅长的事,希望用我们的创意和创意为客户实现战略定位,塑造品牌,强化形象!
我们的要求:坚持“优质产品、优质服务、优惠价格、快速交货”的经营方针,努力开拓市场,真诚为客户服务! 我们的发展:以独特的专业和专业精神,https://www.69shenlan.com/1:1--

用户需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