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9:56:36 人气: 20 评论: 0
本文作者将从自己对教育产品建设的认知,来谈下如何打造一款好的教育产品。enjoy~
我特别喜欢我的一位同事说过的话,就是你自己做出来的教育产品,愿不愿意让你自己的孩子将来也去使用?很多人说做教育产品需要有情怀,但我觉得更要有责任,光有情怀是做不好教育产品的,更多的需要投入精力、投入心思、投入责任感进去,把线下教育的弊端可以用线上的方式去解决,并能更好的实现教育的本质,那就是育人成才,而不是变成考试的机器。
所以,做教育产品不能一心奔着商业目的去,要沉下心来先把产品做好,产品好了去推广,才**有人用,用出效果来了才**产生口碑,否则就是一锤子买卖,用户用过一次就再也不**来用了;而且还**产生负面的传播,到最后产品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一直都得去获取新用户,最终产品**无人问津。从我自己对教育产品建设的认识来看,我觉得真正的要去打造一款好的教育产品,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不要想着一开始就能快速打造出商业模式去变现,教育类产品不太像常见的互联网产品那样,可以用最小的MVP产品去快速验证。教育产品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完善程度,老师、家长,甚至是学生都不**买单,只**被认为是一个残次品。
应该在选定产品模式以后,基于这种模式所需要的业务流程、产品框架结构、基础内容准备,去梳理出第一个版本的产品功能,不断的打磨、试点,直到整个模式能跑通,这时才可以去验证。同时不停的改进产品,把它趋于完善。
教育产品以内容为王,这点相信大家都是认可的,没有内容就一直没有介入教育的实质。见过很多做工具的产品,因为没有自产的内容,而被很多学校放弃,因为学校自己很难去生产线上内容,工具的使用粘性相对来讲又比较差,必然**导致最后用不起来。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做翻转课堂、空中课堂类的产品,内容的生产需要学校组织老师来做,平台对老师的使用培训成本相对来讲比较高,老师在不脱离线下授课的情况下,去生产线上的内容必然**有比较大的阻力。
不管是学校层面、老师层面,还是学生和家长层面,在国内这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大前提下,最需要的还是优质内容,不管是题库、教辅,还是视频课程、试卷资料,都特别需要,老师需要辅助备课的内容,学生需要课外补弱的内容,学校需要减轻师生负担,有效提升整体成绩的内容,家长也需要家庭教育的内容。像自动批改作业这样的工具,能被用起来的前提是,工具里有很好的题库或者工具能导入题库,而对大部分学校来说,前者更实际一些。
从最早的简单录播课程学习,到直播课程学习、线上诊断功能,到现在的线上小班化教学,线上直播1对1,教育产品的模式一直在更新。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模式的创新更多都是服务于企业自身的商业模式,而不是服务于教育的本质。真正服务于线上教育的技术创新虽然有,但目前为止还没有达到良好应用的程度。
大家都知道客观题的自动识别和批改已经很成熟了,而主观题的识别技术却一直都不尽如人意。当下在英语作文的自动检测上已经做到了基于关键词识别的辅助批改功能,但只是实现了辅助,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工。短句翻译、语文作文的识别上还没有突破。理科大题解题步骤的识别也一直是个难题。现在语音识别的技术发展的比较快,因此英语口语的学习上能较好的用技术手段来检测学习情况,但在语义识别领域还是差一些。而这些是比较基础的技术要求,AR/VR技术可能在教与学的场景应用中**比较好,但在检测、诊断的场景下,还是要依靠最基础的识别技术。
互联网产品的服务体系更多都是客服体系,以能解决用户的售前咨询和售后服务为主要目的。教育产品除了这两块以外,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过程服务。线下学校发展了这么多年,长盛不衰,其必有存在的合理性,只有有一点,家长把孩子放在学校里,学校用老师管住这批孩子,监督他们学习,而不是玩游戏去了。所以虽然政策上是禁止假期补课了,说是减轻学生负担,实际上到下面看一看,很多家长还是非常希望孩子去补课的,否则整天在家里反而不放心。
教育产品要想让孩子们用起来,并且用的好,必须要提供督学或者伴学的服务,线上本身就比线下难管控到,这也是为什么线上1对1能迅速被家长们接受的原因,至少家长**觉得,在授课的时候,老师是能管住孩子的。大服务体系要建立从教学教研、产品、技术、服务一体化,做到售前、售中、售后全覆盖,特别是用户使用过程当中的服务,一定要能落到实处,让用户真正用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收到真实的反馈。
现在的教育产品为了赶互联网的潮流,不说自己是基于大数据研发的,能够更智能教学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互联网教育产品。但数据确实是靠积累才能发挥效用的,所以前期搭建产品的时候,一定要重点考虑学习行为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现在很多产品都是以用户行为数据为核心,这对于学习效果的分析没有太大的帮助。用户行为数据是用来说明用户使用产品的频次和路径情况的,要分析学习情况,只能依靠学习行为数据。
而学习行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又恰恰不是互联网出身的人所擅长的,要依托于教研团队,基于合理的教研逻辑来收集和处理,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去分析,简单的收集错题数据只是最简单的数据应用,不能替代真实学习场景下的数据反馈。
不管是学校里,还是线下培训机构,对于学生的管理都是基于班级化的管理方式,而且班级学生的数据限定都是有比较科学的估算方式的,特别是培训机构。学校里面有时候苦于师资的匮乏,不得已设置大班,所以很多学校老师都是带着扩音器上课的。线上的优势在于服务的边际化成本很低,同样的服务可以面向无数的用户提供,但从目前看来,如果要保证学习效果,教育产品的单次服务对象数量也要有个合理的限定,要基于老师和助教的管控能力和服务水平去规划合理的班级人数,否则无法提供针对性或者个性化的服务。
相比于线上1对1,小班化管理是没有优势的,但相比较于全网服务,小班化要有效果的多,且这样能相对的降低很多1对1模式的成本,班课模式线下培训机构运作的比较成熟,线上的产品可以多学习一下。
目前为止,并没有做的特别好的在线教育企业,大家其实都还在摸爬滚打,去探索可行的模式,这种时候,除了前面提到的情怀和责任,更多的还是坚持,坚信在线教育一定能做出来。在团队管理、资金投入上都要做到坚持这一点并不容易,但现在的行业状况就是这样,或许稍微再坚持一下就到春天了。
不要把太多精力放在如何创造新模式上,任何模式创新都**被迅速抄袭,只有技术创新及数据积累是不能被抄袭的。只有教学内容及工具的研发,学生学习数据的搜集及处理,才能让老师更智能的教,让学生更智能的学,成绩提高更快,进而把整个上课的体验感和功能都提升到产生短期复制障碍的层次,这是实现产品壁垒的唯一方式。
在线教育毕竟算是新兴的互联网+模式,发展历程严格算起来,也就是从2014年才开始为人所熟知,不足之处很多,发展的道路比较漫长,不要指望能想滴滴那样短短两三年时间就能做成大平台,还是要多和经过实战考验的线下教育机构学习,不要老想着取代线下学校,踏踏实实做好产品先。总的来说,我对在线教育产品是看好其发展的,并且也有比较大的空间,毕竟现在政策利好这么多。
作者:华仔(微信公众号:零起点做产品经理),11年多产品经验,专注于在线教育和电商产品方向。合著有《运营前线》、《产品前线》、《互联网产品之美》,译著有《人人点**:让APP瞬间疯转的绝妙文案》。
本文由 @华仔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