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9:57:41 人气: 17 评论: 0
打造新的商业版图,共享单车行业任重而道远。不能很肯定的说像滴滴优步那样合并的结果,但长期,马太效应终**出现,也许,**在资本支持弱化过后。
从上半场共享单车的市场争夺开始,可以说,很多人就一直看好摩拜,因为相信技术和质量带来的用户体验,但是从前一个月的数据来看,ofo似乎在市场份额上更胜一筹。
截止目前,摩拜单车app下载量1.63亿,各个应用市场评分加权平均4.92分,ofo下载量1.83亿,各个应用市场评分加权平均4.1分。
从上面的数据来看,摩拜下载量每日新增趋势逊于ofo,在前不久推出月卡时增速较猛,而ofo则呈现周期性的日下载量新增情况,并且,ofo的总下载趋势遥遥领先,且增速相对摩拜较快。在地域分布上,ofo也占有绝对优势,用户年龄画像两家未能看出较大差异。但是,在用户评分方面,ofo落后于摩拜0.82分。
由此,不难猜测,摩拜在单车技术与用户体验上有较多的投入,比起最早一批自产的实心轮胎,无链条单车,现在改进的摩拜单车在骑行体验上确实有很大提升。而ofo则走规模化扩张的道路,ofo创始人也也曾在采访中透露,将在今年年底达到2000万的市场投放量。
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各自的优劣势:
从近况来看,ofo依然坚持走增量路线,从用户需求来看,能更方便的找到车依然是核心需求,用户关注的是有车骑,这也是为什么一直以来依然共享单车市场依然有进入者。
按14亿总人口来算,城市人口有8亿人,而16到60周岁的人口占65.6%,移动支付渗透率64.7%,预算有通过移动端骑行单车能力的人占约3.4亿,假设每20人需要一辆单车,则需要1700万辆单车,而目前两大巨头的单车投放量仅有130万辆,加上其他单车也不足150万辆,由此,戴维说年底要到达2000万辆的投放量也不无道理。
个人认为,ofo持续走增量路线不仅是用户的骑行需求,还有一个很大原因是ofo自身硬件与成本问题,ofo造价低,损耗大,一辆车成本只有200到300元,再加上,ofo并没有在技术与质量上多做升级,车辆损坏程度远**摩拜,除了增加运营成本,也直接导致了更大投放量的需要。
从对戴维的采访中猜测,ofo要搭建一个共享单车的大平台,即以第三方的角色,为车找人,为人找车。(个人猜测,愿意提供自己的单车投入平台的个人用户很少,所以需要平台本身投放大规模扩张,像淘宝一样承担第三方平台角色的任务任重而道远,短期内仍将是B2C模式)
而摩拜看起来似乎并不怎么激进,大概是摩拜创始人深谙市场之道的缘故吧,循序渐进, 打好技术基础,提升硬件质量。当然,以摩拜单车2000左右一辆的成本,大规模扩张也不现实,相对较弱的成本控制力制约了扩张速度。
采取半开放式供应链的ofo给规模扩张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支撑,而摩拜则采取封闭式供应链。保证技术的同时也限制了产能。
ofo的背后有飞鸽和凤凰,它的模式是与全国各自行车厂战略合作并联合生产。摩拜的背后有富士康,采用的是定向制造模式。硬件的生产,涉及到物流供应链运营效率以及产业链之争,供应链与资金实力的掌控就成了不可或缺的竞争力。
规模扩张在短期需求上,对市场份额的提升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共享单车又与其他的互联网行业有所不同,网络经济学中强调的网络效应并没有在共享单车中显现,于是传统的规模效应也不能得到充分显现。
信息产品存在着互联的内在需要,这种需求的满足程度与网络的规模密切相关。如果网络中只有少数用户,他们不仅要承担高昂的运营成本,而且只能与数量有限的人交流信息和使用经验。
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这种不利于规模经济的情况将不断得到改善,所有用户都可能从网络规模的扩大中获得了更大的价值。此时,网络的价值呈几何级数增长。
而在单车行业中,网络的增值并没有随着用户的增加而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简单来说,用户都各用各的。
于是,不自觉的又想到了社交,但不得不说,社交大法好啊,不然蚂蚁也不**对社交永不言弃了,个人看来,不追求网络效应的互联网企业不是好企业。所以,共享单车**不**在社交上发力,如何发力是个值得探寻的方向。
由此,我觉得,规模扩张在短期内能够占有很大优势,但长期并不可取。
摩拜既然在增量上受到自身限制,那么就用提升用户存留量来提升市场地位,一是抢夺用户,培养忠诚用户,发售**月卡,二是通过技术升级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有资本的支持,让利消费者,打持久战。(这熟悉的操作,参见滴滴和优步)
最近“我们**在一起”的slogan燃爆了各大新闻,没错,没有最**,只有更**,一是与**小铭的合作,当然用户最买账还是与《神偷奶爸3》合作的营销,借用小**人深入人心的形象来打造品牌化的形象,7月8日的大眼萌小**车、小**人共同搭建的“香蕉趴”拉来了大批粉丝。
同时,最新版的ofo app把单车的定位也换成了香蕉,首页下方小**人头像不仅可以点击来扫码,还可以转动手机,小**人的眼睛**随着重力的作用而转动。
这对最**CP组合,新奇创意,增加娱乐性,在升级用户体验上,显然比前段时间oFo推出的公主车,肌肉车更受用户欢迎。
也许,不久后,小**车也**出个大电影。向品牌化,娱乐化方向延伸商业模式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还能搞个小**人个人定制版单车,同时区分出普通用户和高端用户,还可以提升用户的ARPU值,也许,最后就能巧妙的搭上娱乐化社交的大船。
而摩拜商业模式的延伸,似乎并不顺利,最先试水的是雨衣,售价268元,一直为人所诟病,据说是联合独立设计师品牌exciTING共同设计出品。设计了可以伸缩的背包,帽檐全透明,衣身上设计有反光条。然而,268元的价格远**目前市面上雨衣的价格,把普通用户推得远远的。
更尖锐一点的说,下雨天谁**跑去骑车,就算骑车,能不能解决骑车泥点四溅的问题都不能解决,谁还**去关心雨衣质量怎样,好不好。
从摩拜官方店铺上来看,摩拜一共上线了300件雨衣,一天只卖掉了60多件。和摩拜的注册用户量与活跃用户量相比好似九牛一毛,并且现在正值雨水较多的季节,这样的销售业绩不免太过寒酸。
然而,就我个人而言,未来,**更看好摩拜。
几周前,经营仅半年的悟空单车,成为全中国第一家倒闭的共享单车业者,不久后,另一家小型共享单车业者3V Bike也传出已从上月21日停运的消息,这家公司寿命更短,从上线到倒闭,只有四个月。
悟空单车创始人雷厚义曾解释,公司的共享单车折损率特别高,大部分单车找不回来了,严重缺乏技术含量。
有业内投资人表示,这两家公司都只是在单车上装了个锁,就说自己是共享单车。很大原因在于公司没有能力安装“锁车+定位”智能锁,反映出小型业者对技术要求的低估。
而为什么小蓝单车却能够在巨头的夹缝中生存,甚至还预言今年7月份和明年一月份将实现弯道**车,靠的是什么?
3月份,小蓝推出bluegogo Pro 单车,内置禧玛诺三倍变速器。这也是与其他共享单车相比有着较大升级的地方。
不久推出的bluegogo Pro2,也在技术结构上作了较大改进, 采用轻量级、强度大、可回收的高分子碳纤维框架。舒适也是该车型设计追求的目的, bluegogo Pro2 升级座垫为意大利 SelleRoyal 3D 人体模拟座垫。
3月的发布**现场停放的小蓝车也吸引了不少骑着共享单车经过的行人,大部分用户表示:小蓝单车结合了摩拜的结实与 ofo 的好骑。
而最近,搭载一个7.9寸的显示屏bluegogo pro2的升级版将开始规模化投放。这就像是给共享单车装上了“大脑”,以这个智能大脑为向导,给用户提供骑行数据和吃喝玩乐的入口,这块智能显示屏则主要是靠车带的太阳能电池发电。
小蓝单车将自己类比成了可移动版的“分众传媒”和“今日头条”的模式。在骑车之前以及骑行暂停时的推送,则避免用户骑行过程中推送广告引起分心或者意外的发生。
不得不说,这是一次技术的升级以及带来的新商业模式的变现。
全中国目前估计有**过30家共享单车企业,数量之多,想必一般公众对价格和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虽然ofo的品牌拓展让人眼前一亮,但是短暂的热度过后呢?
再次回到产品核心,ofo的定位精准性,不能自动停止计费始终是硬伤,戴维也透露,要搭平台,然而,没有精准的数据来支撑,恐怕后期问题**层出不穷吧。
而摩拜,深耕技术领域,也许短期内看不到很大优势,但从长期来看,技术和可视化的数据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更多领域拓展的可能性,无论是骑行生态圈,还是跨界融合,摩拜也**通过长期的积累更有优势。
打造新的商业版图,共享单车行业任重而道远。不能很肯定的说像滴滴优步那样合并的结果,但长期,马太效应终**出现,也许,**在资本支持弱化过后。
作者:EC饺子
来源:http://www.jianshu.com/p/65abf7aa1f86
本文由 @EC饺子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