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9:59:21 人气: 15 评论: 0
如果你也在做社交产品,可以关注一下这项数据——“获得良好反馈的用户比例”,思考一下这个数据是否合理,以及如何提升这个数据。
先说结论:
获得良好反馈的用户比例 = 得到良好反馈的用户 ÷ 发布了内容的用户
在内容社交产品中,这个比例越高越好。
当然,分析数据总要考虑上时间的因素。比如发布内容的用户,在24小时内,7天内,30天内得到的反馈情况,其中24小时作为重要参考指标,我觉得这个指标尤其重要,但不是很被重视,“获得良好反馈的用户比例”这个指标,跟“留存率指标”同样重要。
科普一下留存率指标:
过去留存率有一个参考数据是40-20-10,即Facebook的留存率规律,传达的信息如下:如果你想让游戏的DAU**过100万,那么日留存率应该大于40%,周留存率和月留存率分别大于20%和10%。
40-20-10的留存率指标,对游戏而言这样,对社交产品、内容产品都适用,如果留存率达不到这个数据是非常危险的,代表花多少钱推广,日活都上不去。
如果次日留存率能**过50%,就是非常优秀的产品,刚需产品,参考网易云音乐,而次日留存率达到45%的产品基本所在领域里面合格,可以参考LOFTER。
留存率一直是我们作为产品非常关注的问题。我们通过各种手段提升留存,但方法有时**不太对。而作为内容发布类的产品,关注发布者的反馈与浏览用户消费内容是否足够简单直接。
如果遇到创新困境,还可以去考虑一个数据,就是:
“获得良好反馈的用户比例”
为什么我**认为这个数据很重要?以下面的这些社交和内容类产品为例子说明。
微博:
作为一个DAU千万级的平台,但是只有5%不到的用户发布信息得到了良好的互动,互动率呈现金字塔效应,所以这个平台成了金字塔形状的媒体平台。微博这个平台,“获得反馈的用户比例”并不高。
LOFTER:
这个平台跟微博类似,是单向关注关系,所以也**变成一个个的中心化金字塔模型。10%的红人消费了90%的关注度和流量,这个平台“获得良好反馈的用户比例”也不算很高。
小红书:
作为一个DAU达到200万左右的产品,每天的内容发布量不到1万,而长文章更少,可能在千量级以下,但是这个平台发布内容收到的反馈是良好的。从反馈率及反馈情况来看都有比较高的幸福感,因此在这个平台发布内容动力十足。
陌陌附近的人:
跟微信可以说是一类产品,使用了地理位置把人分隔开,附近的人这个核心模块,你可以看到附近的人,代表你只能被附近的人看到,这样把人的辐射范围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跟微信一样,在这个平台,每个人的辐射、影响范围是平等的。
当然不代表所有人都能获得反馈,但长得美的人,在这个平台上是相对平等的,这个平台美女用户“获得良好反馈的用户比例”还是挺高的。
微信朋友圈:
这个产品的模型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真实好友关系分隔开,把人的辐射范围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平均每个人只有150多位的社交关系,每个人都有相对平均、亲密的受众,所以每个人得到的反馈相当。我们大概可以认为,只要是一个正常的社**人,发发朋友圈都能得到反馈,所以这个产品,“获得良好反馈的用户比例”是极高的。
微信的聊天、附近的人、摇一摇、飘流瓶,所有这些产品都有深深的去中心化烙印,把每个人个体用户通过某种方式分隔开,每个人的辐射范围都是相对平等的,所以**上每个人都能得到关注和反馈。
instagram:
谈社交,必谈ins的发展史。
这个平台是具备了开放单向关注关系和真实好友关系双重特征的,在不同发展时期有不同的社交特征,最早期的instagram,在08年09年左右,facebook开放平台最优秀的产品就是instagram,早期的instagram社交关系全来自facebook,所以早期的ins就像微信朋友圈一样,是去中心化的产品,在移动社交方面补充了facebook的不足。
所以后来facebook高价买下了ins。
现在的ins有朋友关系的导入,也有开放的中心化内容可以消费,生命力极强,之所以这么强,主要还是因为facebook的好友关系导入,解决了“获得良好反馈用户比例相对可观”的问题。
如果没有facebook,ins顶多就是一个兴趣类小清新网站,参考一直没有好友关系的flickr、tumblr,这是一类相对中心化的产品。
得到:
虽然不是社交产品,也作为一个例子说一下,作为一个DAU百万级的APP,只有几十位老师在分享内容,这十几位老师得到的反馈率是100%,而且反馈情况极好,得到高质量的粉丝反馈还得到了金钱上的激励。
接下来就如何提高“获得良好反馈的用户比例”,举一些例子:
1. 首选需要关注这个数据,可以有专人跟进这个数据变化,为这个数据的提升想方设法。
2. 类似LOFTER、微博这样的产品,他们需要做的是关注“没有获得良好反馈的用户”,尽可能地把流量分一定量给这些人,让金字塔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平,培养越来越多人中心,让中心化变得不是很明显,毕竟是单向关注关系,能做到达人越来越多就行了,而不是人人都是达人。因为流量是有限的,一个平台能照顾的达人也有限,除了关注反馈率外,还需要关注反馈质量。
不过分流能带来一定的好处,有更多的达人在上面活跃,也代表平台的整体流量有机**增长,作为内容社交产品,内容量和内容质量都很重要。
不过分流情况需要特别关注,一旦分流太厉害,反馈质量下降到一定程度,用户就**离开这个平台,从数据上看,这是冷酷无情的,也是正常的。
所以,都在说内容分发,但如何分发更合理,可以以“获得反馈的用户比例”的数据去做流量分发,观察平台活度的变化。
3. 像 instagram、facebook、陌陌、微信朋友圈 这样的产品,用地理位置范围、好友关系,把用户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代表每个个体的内容和互动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所以每个人得到的关注不**像微博一样大,但也不至于出现大比例的0人关注用户。这类产品应该作为思考学习的对像:为什么把人的信息分发范围控制一下,这样的产品模型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为什么强调“良好”?我认为“良好”反馈相对的,对比同一时期,如果用户付出同样的成本在不同平台发布内容,假设用户在其他平台获得更好的反馈,用户就不怎么重视你这个平台了。
但是因为平台大,人也多,旧平台的流量分发能力长期发展下来**有瓶颈。比如平台小时内容分发靠人肉推荐可以解决,内容大到一定量时,就需要依靠机器算法,机器算法和人肉相结合,机器负责显性内容数据,即有互动过被机器算法认出来的数据,而一些无从下手的新数据还是需要人肉扶持一下(如果你玩过头条大概知道,你不趁点关键字是不行的);但平台再大也总有瓶颈的一天,100万的人流量照顾不了100万用户,可能只能照顾几万、甚至更少的几千个的发布用户,这样每个人才能分到点良好反馈。
新的用户总要寻找新的平台发展,也就是总有一些照顾不到的新生优质用户等着你去照顾,这是机**点,也是难点,因旧平台在功能层及用户认知层,还有内容消费者层面,已经占领了绝大优势,同样的做法再做一次肯定不行。
以上,如果你也在做社交产品,可以关注一下这项数据,思考一下这个数据是否合理,以及如何提升这个数据。
作者:Kevin2.0
来源:微信公众号“小K杂志社”
本文由 @Kevin2.0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