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10:05:13 人气: 23 评论: 0
本文为作者从一个产品经理的角度仔细研习了整个Fintech行业的商业模式以及热点细分领域企业的对比,分享了作者对Fintech(金融科技)相关企业的研究以及对整个Fintech行业商业模式的思考等。
在毕马威公布2016年Fintech 50强榜单之后,我大概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这个榜单中每一家公司,从一个产品经理的角度仔细研习了一遍。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了一些发现和自己的见解,但也有很多疑惑。所以,通过智能金融沙龙这个平台和大家沟通,一方面是想把自己一些粗浅的见解分享给大家,另外一方面是作为这个行业的后辈向各位前辈讨教和学习。
本次分享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我们先回顾下2016年毕马威中国Fintech 50强上榜企业的分布、估值和商业模式等情况。
还不太熟悉此次上榜企业的朋友,可以先看一下上图中左边的企业列表,有个大概印象。
上面右边这张图,则根据业务场景将上榜企业分为三大类:
在这张图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做To C业务的Fintech企业明显比做To B业务多,T0 C的企业连线要比T0 B的密集一些。
在这50家企业中,大数据类公司占比较高,综合金融服务其次。
再来看这些企业的核心技术分布,目前金融领域很多痛点都需要通过领先的技术应创新实现突破,大数据和数据分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普及度最高。
在毕马威关于Fintech 50强的官方报告中,这50家企业按照业务模式被划分至10多个细分领域,包括消费金融、财富投顾、大数据/大数据征信、支付汇兑等,如下图所示。
毕马威还将2016年中国Fintech 50强和2015年的国际Fintech 100强进行了对比。大家可以看看在同一个领域,中外企业(其实主要是中国和美国企业)的数量对比,其实挺有意思的。不过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主要挑选了消费金融、支付汇兑、大数据/大数据征信和财富投顾这四个领域来讲讲我的发现。
在消费金融领域,51信用卡的打法是典型偏互联网方式,做工具起家,圈住流量后再寻求场景变现;趣店是原来做得最大的一家校园借贷平台——趣分期,不过他们已经宣布退出校园分期市场,此后将专注于非信用卡人群的消费金融业务;量化派最近刚宣布C轮5亿的融资,近期也广受关注。
传统消费金融,是指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消费金融公司由于具有单笔授信额度小、审批速度快、无需抵押担保、服务方式灵活、贷款期限短等独特优势,广受不同消费群体欢迎。
消费金融前景看好的主要原因
利好因素如此之多,所以我们看到除了上榜的这5家企业,银行派系的各种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巨头BAT,大型零售商苏宁、万达等这些大企业们都有所布局,还有接下来将要介绍的那一堆做to C的大数据征信的公司都在磨刀霍霍要杀向消费金融领域。
说句题外话,我11月份去参加了毕马威官方的金融科技50强研讨**,一些上榜企业的代表被邀请参与现场讨论。如果对研讨**的讲话做一个关键词的词频排列统计的话,大数据排第一,消费金融绝对排第二。这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红海市场。
上图是我从网上看到的(图的来源GEO大数据:2016年消费金融报告)。这是一张消费金融的产业生态图,主要的生态构成有资金供给方、催收机构、征信机构、服务商等。此次上榜的科技公司主要集中在征信的数据补充和互联网平台服务。
按照派系划分消费金融
如果再将消费金融的企业按照派系划分一下,则可主要分为银行系、电商系和产业系三个派系。
消费金融领域的两个关键因素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态势下,场景入口和数据风控成为了消费金融领域的关键,相关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是否具备结合场景、将数据变现的能力。
场景入口:高频的场景,如在线购物、租房、学生分期、旅游、整形等,已被上游企业占得先机。比如链家肯定**去做租房分期,携程肯定**去做旅游分期等。作为创业企业,在场景的寻找和切入上实属不易,有时甚至要自建场景。
另外再举一个例子,安心de利也是此次上榜公司之一。我也有幸听到安心de利CEO刘延峰刘总分享的公司模式。安心de利目前专注于大农业——养殖业,模式做得比较重,将产业链的整合、贸易和金融结合在一起做供应链金融。比如在他们的平台上有产业链肉牛供应商的借款,皮毛经销商动产质押借款之类产品。刘延峰认为,友商们玩数据和技术的太多了,而入口和场景被巨头们把持着,所以安心de利认为不能靠利差赚钱,而要切入某个价值链,以此获得价值。消费金融有时不缺钱,也不缺数据,反而是缺特定的金融服务,比如在养殖业那些小的养殖户、屠宰厂等在之前很难获得金融服务,或者说很难获得低成本的服务。所以安心de利和其他公司趋势相反,更注重服务。
数据风控:即数据能力。我们也可以看到此次毕马威50强评选上涌现了那么多大数据征信公司。
从北美消费金融企业发展的经验中可以总结出:消费金融的后来者能够实现弯道**车,在于他们敢于采用与银行这样的传统金融机构不一样的体系筛选客户。他们利用数据积累和大数据技术,建立智能化风控体系,并愿意足够耐心地完成试错,最终打造出独特的信用评分体系与风控模型,实现个体差异化贷款利率。
比如有一家美国的公司,他们创立的起因就是当时联邦政府对学生的贷款利率制定的是一个标准统一的数字,而其创始人则认为常春藤盟校的学生应该享受到更低的学生贷款利率。于是他们就自己建了一个主打学生贷款领域藤校学生差异化贷款服务的平台。这家公司仅仅是发现了这个很简单的道理,都没用到什么大数据,实现个体差异化贷款利率,就做了一门成功的生意。
另外,现在普惠金融能够更好地覆盖学生、蓝领、农民低端人群。这类群体的坏账率虽然偏高,但可承受的实际利率更高。比如最近出现的女大学生“裸贷”事件,令人震惊的是他们对利率非常之不敏感。这些学生虽然都是几千块的小额贷款,但是年利率高达30%-40%。比如某平台给蓝领的借款,借1000元,每天利息1元,其实年化利率高达36.5%,只是换了个马甲和说法之后,但蓝领群体对这种高利率的感知变得很迟钝。
刚才讲了那么多,总的来说消费金融还是一个有机**但是压力颇大的领域。我们来看看一些投资人对消费金融这个细分领域的观点。
在毕马威Fintech 50强的研讨**上,高瓴资本的董事总经理洪婧女士提到:“Fintech领域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触达的游戏已经结束,下半场价值链的重构游戏才刚刚开始。”
上半场是对金融业务旧模式的升级,下半场的新模式、新技术才刚刚开始 。比如2016年11月,我们曾翻译发布了福布斯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50强的榜单,AphaSense、Kensho等美国Fintech企业上榜。在中国,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做到和榜单中的美国企业相匹敌匹配,文因互联算是正在发展中。
此外,我还看到了金沙江创投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一个观点:远离Self-destruction模式和渠道驱动的业务。
什么叫Self-destruction呢?是指“平台发展越快,业务规模发展越大,则该领域里的套利空间越小,越难保证持续收益与发展”的自我毁灭模式。
今天在座的朋友中来了很多投资人,我知道很多投资都喜欢具有“网络效应”的商业模式。什么叫“网络效应”呢?就是指使用或兼容某个产品和服务的人越多,这个产品或者服务的边际价值就越大。这和Self-destruction模式完全相反,有网络效应就意味着爆发式增长。而在Fintech领域中,存在显著网络效应就是支付,接下来我们就看看支付汇兑这个领域。
我们可以看看下图中的这张表。财付通就不说了,快钱已被万达收购。汇付天下是做金融机构类B端支付产品,Ping++和钱方好近我们稍后详细讲。支付宝没上榜是因为蚂蚁金服作为一个整体被归类到综合金服领域了。
看到下面这张图,作为支付领域的创业公司都应该感觉到挺头疼的。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支付领域目前已被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占据了半壁江山,且巨头统治力明显。对于阿里和**来说,支付是他们的“成本池”,是为一些更大的战略目标而服务的。而对于一些外部支付的创业企业来说,支付是他们的“利润池”。巨头**有意无意地把支付领域从“利润池”打成“成本池”,从而陷入恶性竞争。此外,相对于美国市场化的银行格局,第三方支付企业平均可以获得2%以上的利润。而中国因为种种原因,利润水平非常低,所以必须要靠规模效应来赚取利润。
图**来源:2016上半年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分析报告
那么,哪里还有空间留给创业公司呢? Ping++及钱方好近的模式比较值得学习,其核心就是:做巨头的朋友,而不是敌人。
钱方好近和Ping++都是帮助各种支付巨头接入各种支付场景。Ping++主要做线上支付的接入,而钱方好近做的是线下支付的接入。
钱方好近——中国最大的小商户服务平台,提供线上线下的聚合支付、营销及商户贷款等系列商业运营方案及增值服务。2015年,推出智慧商圈概念“好近”,以线下支付和线上营销的模式为商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我们最近感受非常明显的各种线下小额支付场景,比如在路边买了个早餐,便利店买了瓶水。钱方好近的线上线下支付平台——钱台,就是通过云端开放API及客户端SDK的方式,让小型商户、O2O创业者都可很方便地接入提供交易云服务的SaaS平台。并且钱台支持iOS、 Android、H5等平台,让企业快速拥有线上支付、线下支付能力,低成本、高效率实现交易闭环。
钱方好近的CEO称自己是支付宝的线下拓展军。而在2016年春节的时候,钱方好近也帮助微信扫码支付,首次通过服务商接入香港本地300家零食**市759阿信屋。
这就是创业企业的模范生存模式,在巨头斗争中通过合纵连横来获得自己的落脚处。
支付最为核心的是“清算”。国际上最早的清算组织为英国伦敦的票据交换所,成立于1775年。提供相互代收、代付票据进行相互清算,这是一种集中办理转账清算的制度。所以说,支付其实就是各种主体之间的结算活动,比如人与人之间的清算,人与银行之间的结算,银行与银行之间的结算等。
科技使得支付行业进化,但只停留在工具层面。POS机、美国Square手持**卡器、二维码、**脸本质上依然是更便宜、更高效、更便捷的清算工具。2014年,央行叫停二维码支付,因为有很多潜在的风险。前段时间有新闻报道,有人把店家的收款二维码改成了自己的,从中盗取很多钱。但这样的支付方式,既便宜,又便捷。以前,一些商户可能要购买价值不菲的POS机和收银系统,才能让顾客进行非现金结算。但是现在,只需要花1毛钱打印一张二维码,就能进行无现金结账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趋势:大家甚至愿意牺牲一些风险,来换取支付清算的便捷性和廉价性。
但上面的进化也只是工具的进化,一旦有新的工具出现,很容易被抄袭,而且巨头支付的清算成本一定**更低。比如,人与人之间的支付成本已经被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打到最低了,财务成本是0,使用成本也非常低,所以支付几乎已经没有空间了。
像蚂蚁金服推出的**脸支付,其本质也是更进一步地降支付清算的成本。如果说二维码支付还需要购置一台几百元到几千元的手机,那么**脸支付的工具成本更低。
那支付汇兑领域还有哪些机**呢?关键是寻找那些清算主体之间成本还非常高的业务。有痛点的地方就有市场,比如跨境支付。
西联汇款(Western Union)是一家国际汇款公司,拥有全球最大、最先进的电子汇兑金融网络,迄今已有150年的历史。
在福布斯2016年Fintech 50强的榜单上,出现了一家名为TransferWise的公司。该公司为客户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国资金转移服务。他们的定价和运营模式与传统银行大相径庭,只收取很低的费用,比如转账金额在300英镑以内的只收取1英镑的费用。因此有人评价说:TransferWise实现了一个国际间的支付宝——PayPal,完全绕过了银行高昂不合理的手续费。
我们在毕马威中国Fintech 50强的榜单上就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汇兑公司,大家都在盯着支付宝这种形式。
大数据和大数据征信这个领域上榜公司太多了,我就先不做过多介绍了,请看下图中的表格。
提起大数据,大家脑海里可能出现一系列各种关键字。作为一个非技术人员,我也不过多分享与此相关的技术了。纵观此次的毕马威Fintech 50强上榜企业,大数据领域的竞争者是最多的。
其实,大数据从未远离过我们,它只是一直在不停地换马甲。只不过随着互联网及技术的发展,数据更多了,算法更先进了,因此涌现出了更多的模式和公司类型。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大数据领域是一个客户决定的领域。因为大数据公司一般都是To B公司,而开拓To B市场就是找到客户并说服让其买单。所以说大数据公司的客户在哪儿,商业模式的落地就在哪儿。
服务于B端客户就要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业务上的问题。什么对B端客户的业务最有帮助呢?无外乎两点:增长收入,或削减成本。
那么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增加收入和削减成本的目标,大数据企业利用技术做了这么一些事情:
大数据技术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伴随着某一个行业的集中崛起而找到落地方式的。前几个领域的大部分竞争格局都已经定了,上榜企业大部分都是C轮及以后的公司,例如像百分点已经D轮。那么下一步是哪些领域的企业崛起呢?我们可以从此处上榜的一些典型公司初见端倪。
微众税银、金电联行、棱镜征信、数联铭品这四家公司,我们看到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能够让政府部门为他们买单,他们找到了一个新型的客户。所以当时在毕马威的研讨**上,也有参**企业喊出一个口号叫做:“挖掘政府数据的金矿”。
为互联网金融业服务的数据征信公司,目前还处在各方混战的状态,那我们回到大数据征信这方面来看。
我们来着重讲一下企业征信。大家做征信一般第一步都是从数据看起。公开和私有数据,要看大数据企业的数据获取能力;数字数据和文本数据,要看企业的数据处理能力。上榜的企业在这几个维度都有做得挺不错的公司,他们一般能够甄别出企业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围绕着企业的征信,大家都去关注了金融机构的借贷业务,而融资部分被忽略了。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具体到针对某一资产的分析,主要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质量分析,另一个是成长分析。
银行、股票市场和早期市场是三个典型代表机构。银行注重质量分析,股票市场注重成长、质量混合分析,早期市场只注重成长分析。其他类型的机构也大同小异,比如资管、信托等等,只是对质量和成长分析的比例不同罢了。
到这里我们就**发现,大部分数据企业都在关注银行的借贷业务,做的都是质量分析,而却忽视了很多其他金融机构的成长分析需求。而就银行本身来说,在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6)中也提出:“投行化”是成为非信贷资产产业发展大趋势,“大资管”是非信贷资产业务发展大方向。所以在企业征信里,对企业的成长分析是一块巨大的潜在市场。
虽然大家都**说,金融的核心就是“风控”,但那是建立在判断价值之后的,所以说大数据(智能)金融——不只是风控,价值也是一块洼地,这也是文因互联一直在尝试做的事。
顺着上面的话题,我们就谈到了财富投顾这个领域,因为这个领域需要大量的价值判断。但是因为这次上榜的企业中就资配易一家,所以我把其他一些没上榜的同类公司也在这里列了一下。不过财富投顾这个领域太大,我关注的范围更小一些,锁定的是智能投顾这个细分领域。
智能投顾是一种在线财富管理服务,基于算法提供自动化、智能化的投资组合,可以避免人的主观情绪对投资带来的负面影响。
再强调一个概念,就是这里说的“智能投顾”指的智能资产配置,不是“智能”荐股,抓涨停,提示买卖点那种。具体来说,智能投顾指的是:基于现代投资组合**(MPT)指导,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给投资者提供个性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投资配置服务,使得用户的投资具有效率更高、费率低、门槛低、投资分散度高等优势。
在海外市场,主要是美国市场,智能投顾的发展非常迅猛。2012年,美国的智能投顾市场几乎为0。而到了2016年,美国智能投顾的资产管理规模已经到达506亿美元。到2020年,其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2万亿美元。同时,美国的智能投顾公司也遍地开花,目前已有**过 200 家公司布局智能投顾市场,且这一数字在不断攀升。从竞争态势来看,美国智能投顾行业集中度明显,前五大智能投顾公司(或产品)占据**过 90% 的市场份额。他们的商业模式一般是靠收取管理费用、或推荐购买其旗下的ETF产品实现盈利。
对比美国To C端智能投顾业的蓬勃发展,中国惯用的Copy to China模式却似乎显得有点失灵?仅仅一家公司上榜,且其核心是To B业务。他们按照人工智能系统标准架构与证**投资任务环境要求,开发了一个可以独立运行在云端的系统。
我们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智能投顾”在中国没有很好的发展呢?
针对于这个现象,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分析了那么多,也就是说:在中国Copy to China的智能投顾模式做不起来。不过也并非完全否定这个领域,我相信在投资管理这个领域内,技术一定有发挥优势的空间。技术在财富领域到应用,从信息化到大数据化,到自动化,到现在的智能化。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让人力不断在减少,而机器智能则逐渐提高。刚才也提到,在高度竞争的市场,成本是竞争的核心要素。我们就可以看到机器和算法能够越来越快复制人的能力,而且比人做得更高效更便宜。而且金融投资领域的**进步非常慢,70多年过去了,就是马考维兹的投资组合**和席勒的行为金融**, 巴菲特那套价值投资就不是**,而是艺术了。但技术的发展却在日新月异,我们期待AI技术带来的金融变革。
在新的金融科技榜单上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像AlphaSense和Kensho这类的新型智能金融公司仍然在涌现,这也是文因互联在这个领域的持续尝试。财鲸的CEO叶鑫曾说过,他基本上每隔2、3个月就飞到美国,去华尔街和芯**的相关人员交流一下,看下芯**都卖给谁了,结果发现华尔街拿走了一部分芯**的出货量。但是现在国内,这些芯**厂商的出货量基本上都是在游戏、BAT等。
所以,智能金融的发展还需要我们这些从业人士不断的去探索,去发现!
莫颜云月,同花顺产品经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一只初级女产品汪,文科出身却向往成为一名极客,同时游走在产品和技术之间。时常念叨Elon Musk 的 Take X ;Add AI,预备点的技能树是 NLP+推荐算法。目前正在学习Python&Machine Learning,业余码字,致力于解锁时间和心智。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