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10:07:44 人气: 3 评论: 0
我们以前有个思维误区,认为美国的互联网巨头,天然是面向全球化研发,面向全球化拓展;天然认为好的产品,是可以全球化的。其实,真相是什么呢?
最近我老婆去台湾,我在网上帮她订一些便宜的旅游资源,意外发现,groupon台湾已经关闭了,而现在台湾最大的团购平台,叫做gomaji。
联想到最近很多有意思的案例,比如,新加坡最大的电商平台,是本地的qoo10,而不是amazon, ebay,甚至不是lazada; 东南亚最大的打车软件,是grabtaxi,而不是uber。 越南最大的即时通讯,是zalo; 更不用说日本的line牢牢把持本地市场地位。
虽然说google 和facebook依然牢牢把持着世界各国互联网(除了少数几个国家)之外的优势地位。但是,如果我们认真的去看看一些排行数据和一些市场行为,必须承认一个现象,美国互联网巨头已经不是包打天下,可以在任何市场轻易的获得领先地位了。
我以前说过这个概念,但今天又要重复一下。
我们以前有个思维误区,认为美国的互联网巨头,天然是面向全球化研发,面向全球化拓展;天然认为好的产品,是可以全球化的。
其实,真相是什么呢?
以上,是互联网巨头,在早期,横扫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真正原因。根本不是因为他们产品符合大部分国家,而是大部分国家根本没有选择。所谓互联网中国特色的真相,是因为中国具有自己的研发能力,能够满足自己的诉求,所以才有自己不同的选择)。所以,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即便没有墙,西方巨头在中国一样没有太大机**。当然,我对墙的憎恶态度是一贯的。
但最近这些年,新的变化产生了。
最近,中国出海企业越来越多。在早期,这些企业的策略也是抢量抢用户,很多工具类企业,选择了,去用低成本抢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流量。一方面,这个数据起来的比较快,相对花钱不多,这个数据好看了对投资商,对市场估值都有帮助(简单说,前两年,搞1万个菲律宾安装比搞1万个美国安装,便宜95%以上吧) ;另一方面,其实在对方市场尚未发育起来的时候,提前占了一些用户资源。只要能保证留存率,这个升值空间其实也是蛮大的,也不能说都是骗人的数据。
但问题是,这些企业其实一开始并没有针对当地市场做什么优化和定制化,只是用通用的英文版本,横扫所有可以扫的国家而已。所以,我实话说,到一定阶段后,当遇到定制化和本地化的产品,他们的产品留存率是堪忧的。
最近两年,我们出去搞本地化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比如,有的在中东做的效果很好,有的在印度市场对本地化需求把握的很精准,我以前也讲过这样的案例。有些直播平台在东南亚开始针对每个市场做不同的策略和定制。
中国的研发实力足以满足每个细分市场的独特需求,所需要的就是不要自满于中国的成绩,不要存在傲慢和偏见,能够跟当地人深入沟通和交流,并给予当地的运营和产品团队以足够的权限和责任。
不同地区用户 ,在产品使用习惯,使用偏好,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我们不要简单认为说,曾经他们习惯用某个产品,就代表那个产品符合他们的习惯。不是的,那通常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即便那是巨头的产品,是很多极客认为是典范的产品。其实,很多细节,在不同地区,都是有优化,改进空间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好比我们中国人,使用美国电商产品,都**遇到一个尴尬:为什么姓和名要特么的单独写两行?当年美国电商巨头收购中国电商平台后,系统统一,都延续了这个输入方式。其实,你说改起来复杂么?他们就是不改。类似的问题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出现?一定**,但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淘宝,有自己的京东。
将心比心,这里的市场机**,可能每个都不算大,但是要汇总起来看,**级巨大。
我说一句简单的判断方法,很多国家和地区,如果他们市场各个榜单的前几名,不是他们国家和地区的主流语言,那么说明,这个本地化的空间还是**级巨大的。那么,按照这个方法你们去看一下,就**发现,有多少机**在里面。
最近互联网热点新闻一堆,不敢跟,几个原则:
当然,从涨粉角度来说,跟热点,加政治正确的观点,肯定是最有效的方法。不过,咱还是老老实实做点自己该做的吧。
作者:曹政
来源:caoz的梦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