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10:08:38 人气: 20 评论: 0
AUBA和U联赛目前同质化非常严重,如何让产品通过差异化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建立更高的竞争壁垒,是两个团队必须考虑的一件事情,;同时,高校赛事市场之争,未来势必**变成用户之争,谁拥有更多的用户谁将拥有更大的市场话语权,双方应该考虑如何降低风险,成本从而让赛事标准化,规模化进入学校。
随着46号文的发布(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自2015年以来,体育产业迎来一波凶猛的创业潮,体育行业各细分领域都出现了创业项目,各大投资机构也争相追逐体育创业企业。
(体育行业融资数据)
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校园体育的发展,在国内,因为体教分离的原因,校园体育一直没有得到比较好的发展,这也直接影响到中国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反观美国,NCAA作为全美熟知的大学体育联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篮球为例,其每年为NBA输送70%左右的选秀球员,保证了NBA健康持续的发展,而国内的CBA最近2年才开始从大学选拔球员;2010年,NCAA和美国当地电视台签署了一份长达14年、总价高达110亿美元的转播合同,平均每年7.85亿美元,而作为国内校园体育影响力最大的CUBA的媒体转播收益几乎为0。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我们的校园体育发展跟美国的校园体育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
有差距也意味着有机**,作为目前国内校园体育发展最好也是参与人数最多的篮球,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随着政策利好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针对校园篮球的创业项目开始出现在各大高校篮球场。
AUBA简介:安踏运营的高校篮球赛事平台,2007年开始运营,2015年更名为”安踏大学生篮球联赛”,简称AUBA。
U联赛简介:原八一球员王振宇创办,2014年开始运营,中国第一个体育与科技相结合的大学篮球联赛平台。
(1)核心用户
(2)主流用户
虽然目前不管是线上提供的服务还是线下提供的服务,AUBA和U联赛同质化比较严重,但是其各自的用户群还是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参赛球队的数量要求,AUBA对球队数量没有要求,所以参赛的球队以各院系队为主;U联赛要求球队数量最少为68支,所以在院系队的基础上,**增加以班级为单位的球队或其他形式组成的球队。从这里能看出两者的侧重点不同,AUBA更侧重于观赏性,U联赛更侧重于参与人数。
篮球作为大学里参与人数最多的运动项目,拥有相当大的球迷群体,对于球迷来说,参加比赛最能感受到运动的魅力。目前,中国高校普遍缺失校园篮球文化,而校园篮球的发展离不开校园篮球文化的建设,要形成篮球文化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参与人数和赛事质量。
当前国内高校最常见的篮球比赛有CUBA,新生杯,院系杯,研究生杯等各种杯赛,CUBA作为大体协旗下的联赛,已经运营18年,由于其官办性质,自然成了篮球爱好者展现自我的最高舞台,既然是最高舞台,那就只能属于很少的一部分人才有资格参加,各个高校都**选拔水平最高的球员参赛。能参加CUBA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球迷只能参加由学校自发组织的例如新生杯,院系杯等各种校内赛,学生们希望参加更加专业的比赛,但是校内赛因为本身的一些原因或多或少的**存在赛事上的不规范不专业,这样就给不了学生一个好的赛事服务和参赛体验。赛事质量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参与人数。
如何让比赛变得更加专业性?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篮球运动中?众多针对高校篮球赛事的项目也是从此切入,力图解决高校赛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运营AUBA和U联赛的公司都是传统行业的公司,同时又因为主要业务为举办线下赛事,所以目前两者都是都是重线下轻线上的运营模式。
AUBA和U联赛都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但是并没有开发移动端,pc端主要都是围绕赛事本身的一些内容,例如比赛新闻,比赛数据统计等等,偏工具性。同质化较严重。
这里以球员最为关心的个人数据展开讨论,通过查看双方球员的比赛数据,U联赛存在较多的数据缺失情况,AUBA则不存在这一情况,这说明AUBA的数据统计相对更加完善。
(AUBA球员个人数据统计)
(U联赛球员个人数据统计)
AUBA目前使用订阅号推送内容,在比赛期间,基本上保证每天推送一篇内容,内容主要为赛程预告,比分,球员故事。平均阅读量在1000左右;
U联赛目前使用服务号推送内容,每周推送一次,内容跟AUBA区别不大,也都是围绕赛事本身的一些内容,但是平均阅读量要比AUBA少一些(个人认为服务号仅仅用来推送文章并不合适),两者的共同点是球员故事相关的文章阅读量为同次推送里的最高。另外AUBA同壹球合作,**在订阅号里推送篮球教程。
U联赛和AUBA每一年举办2次,分别在上学期和下学期举办(例如2015-16赛季分为上赛季,下赛季)。
U联赛目前的赛制分为校内赛,城市赛,全国赛,AUBA只有校内赛;U联赛要求每个学校至少有64个球队参赛,AUBA并没有对队伍数量有要求;AUBA和U联赛都有统一的比赛服,裁判服,AUBA服装为安踏自身的品牌,U联赛也有自身的服装品牌,被称为U品牌;在涉及到具体线下执行时,U联赛有自己的执行团队,而AUBA是采用第三方执行公司。AUBA和U联赛的参赛学校以本科院校为主,可能出于商业因素考虑,两者都没有或很少选择一些偏远地区和非本科类的学校。
2015年春天,运营8个赛季的“水泥联赛”正式升级为“安踏大学生篮球联赛”,简称AUBA。所以目前AUBA官网的相关数据都是从2015年开始的,并没有记录2015年之前的数据。在AUBA官网显示了最近2年(2015,2016)的比赛数据,两个赛季(每赛季分为上,下赛季,即一个赛季分为2个学期)分别覆盖了32,24,24,40所高校,7998,5809,5544,4095位用户。
U联赛2014年开始运营,在其官网上不能很清楚的查看其覆盖的学校和球员数量,根据相关媒体报道,其已覆盖150所高校,20万注册球员。
AUBA和U联赛目前微博粉丝量分别为35225,116117位,3万左右,但是活跃度(阅读量)都非常低。
AUBA目前使用订阅号推送内容,在比赛期间,基本上保证每天推送一篇内容,内容主要为赛程预告,比分,球员故事。平均阅读量在1000左右。
U联赛目前使用服务号推送内容,每周推送一次,内容跟AUBA区别不大,也都是围绕赛事本身的一些内容,但是平均阅读量要比AUBA低一些。
两者的共同点是球员故事相关的文章阅读量为同次推送里的最高。
AUBA依靠安踏在运动用品市场深耕多年积累下来的市场影响力,拥有较强的品牌背书,在市场推广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安踏在2014年同nba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关系,拥有nba较多资源,例如可以邀请NBA传奇球星和教练走进高校,传授篮球技能、讲述篮球故事,与球迷在AUBA赛场互动。
(安踏同NBA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安踏同nba合作推出的校园训练营)
(nba球星进校园)
U联赛创始人是原八一队职业球员,退役后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学习体育营销,之后创建兴博体育,兴博体育作为一家体育营销公司,已经运营13年,期间给多家知名运动品牌做过赛事营销,例如Nike的夏季篮球联赛,Under ArmoUr首次进入中国市场的线下推广活动等等。积累了不少的行业资源,相对安踏,U联赛团队有着更强的线下赛事运营能力以及对体育市场更深的理解力。
另外U联赛同上海五星体育在2016年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关系,深度捆绑共同开发U联赛。有传统媒体的合作,不管对于U联赛自身的品牌还是赛事的质量都将迎来一个质的飞跃。
(u联赛同五星体育达成战略合作关系)
广告**助,门票,赛事衍生品作为体育赛事最主流的三种盈利模式,但是国内的民间赛事主要收入来源主要来源于广告**助,在门票,赛事衍生品领域的开发几乎一**空白。
U联赛的盈利模式主要为广告**助,其本质是围绕体育赛事(IP)进行资源对接。在这个过程中,即充当赛事方的角色,又充当**助商的角色,首先通过打包高校赛事进行整体招商,寻找**助商**助,然后再将获取到的**助分发到高校赛事。同时还**销售以服装为主的赛事衍生品,目前主要销售公司旗下的“U品牌”产品,主要有训练服和篮球比赛服。
相对U联赛,AUBA几乎是含着金钥匙出生。其作为安踏品牌自办的赛事,并不用像U联赛那样担心没有**助商提供**助。由于安踏并没有像其他品牌一样选择类似于U联赛这样的赛事去推广品牌,而是选择自办AUBA赛事推广品牌,所以AUBA最大的**助商就是安踏,作为安踏旗下的一项高校篮球赛事,AUBA目前承担的首要任务是宣传和提升安踏品牌形象,拉近安踏同用户的距离,让用户建立起对品牌更多的认知然后才**考虑赛事本身如何盈利。
从目前来看两者都是以高校赛事不够专业或参与人数少为切入点,希望通过自己的服务给参赛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篮球环境,其本质是在做一件高校篮球赛事升级的事情。
在已有CUBA,以及各种校内联赛的情况下,因为赛事不够专业的需求而开发一个赛事,赛事升级的价值到底有多大?这个需求和价值是否站得住值得商榷。
AUBA和U联赛目前同质化非常严重,如何让产品通过差异化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建立更高的竞争壁垒,是两个团队必须考虑的一件事情,;同时,高校赛事市场之争,未来势必**变成用户之争,谁拥有更多的用户谁将拥有更大的市场话语权,双方应该考虑如何降低风险,成本从而让赛事标准化,规模化进入学校。
对于一个草根赛事来说,如果要想形成影响力,或者商业价值,那么就必须满足赛事IP的一些特征,例如以下几点:
从目前来看,双方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由 @Tdmd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