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10:09:52 人气: 11 评论: 0
关于网约车这件事,还是决定说说我的担心。滴滴的现状并不需要我们来忧虑,我们需要忧虑的是自己。从网约车新规到滴滴婚庆公司,这几天也都讨论的差不多了。笑话归笑话,然而从新规出台的第一天,我就没觉得这件事可笑。兔死狐悲,这不是滴滴的难关,是整个互联网行业的难关。
还是先简单说说滴滴这回事。
滴滴整个的发展历程,简单来说,就是从出行领域的共享经济开始造势,使用信息整合优势,炒互联网概念;后来发现市场巨小、盈利空间极其狭窄,于是把业务拓展到了出租车,并拉进了社**上原有的黑车群体;再后来通过一轮轮融资,为支撑估值预期拓展出了巴士、代驾、租车甚至是金融等领域;同时,在外部战场上,通过当年知名的补贴大战确定了行业地位,又通过合并快的、收购Uber中国实现了一定意义上的垄断。
实际上,滴滴已完成了从共享经济到出行全产业链的格局转变。
其实今年7月,相关部门才刚刚出台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其中对驾驶员准入和车辆准入的要求并不严苛。从7月到9月,是什么原因促使网约车新规下发?
在网约车平台性质上,认定网约车平台公司不仅提供信息撮合匹配服务,还直接组织车辆运营、分配工作任务、确定服务价格、制定服务标准、决定收益分配、实施驾驶员管理和服务评价等,是客运服务承运人,需要承担承运人责任。
在驾驶员准入上,针对网约车灵活性高、管控难度大等特点,设定了比较严格的准入条件,以最大限度维护公共安全。具体来看,网约车驾驶员除满足驾驶资历条件外,还应满足无交通肇事犯罪记录、无危险驾驶犯罪记录、无吸毒记录、无饮酒后驾驶记录、无暴力犯罪记录等条件。
在车辆准入上,明确网约车车辆应为7座及以下乘用车,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车辆卫星定位装置、应急报警装置,且车辆技术性能符合运营安全相关标准要求。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我们看这两个月里发生了什么?
8月1日,滴滴正式公布收购Uber中国。沉浸在互联网圈里的我们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么一个插曲:半个月后的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上,针对这一收购行为,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明确表示:经营者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计算营业额后依法申报,但按照规定程序收集的事实和证据表明该经营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商务部应当依法进行调查。
9月2日的一次发布**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再次表示:已经两次约谈滴滴出行,要求其说明交易情况、未申报的原因,目前商务部正在就此次合并案进行调查。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滴滴用户都切身体**到了收购以后的价格变化。不少消费者针对滴滴、优步涨价进行了投诉,深圳消费者委员**向商务部公开致函,表示应对这两家企业合并正式进行反垄断调查。
9月底,一女大学生称,晚上乘坐滴滴快车时遭遇迷魂药,因怕遇害选择跳车。滴滴方面的官方回应是”有订单、但没有迷药,正配合调查”,这样的回复未免略显冷漠。实际上,网约车安全问题一直有发生,包括我身边很多女性朋友都表示专车、顺风车更容易遇到性骚扰,而这一类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关注和解决。
我们不能完全确定网约车新规的出台和以上事件有直接关系,但可以确定的是,滴滴的表现无疑是推动了新规的出台。
整个过程中,滴滴犯了四个错误:
从商务部的表态可以明显得知,滴滴在收购前后并未按相关规定对其交易情况进行申报;另外,无论是对待网约车安全事故的回应,还是对待新规的官方发言稿,都体现了滴滴在公关能力上的不足。
如果说上面两个错误已经导致滴滴和行业、相关部门之间的缝隙,而短时间内毫不掩饰的提价又激发了用户群的不满。此外,与传统出租车公司和相关部门的利益分割问题,滴滴似乎也没有一个大方的表态。
已经转型为全出行产业链且涉嫌垄断的滴滴,对产业链下沉严重不足,享受了互联网轻资产利好的同时,对管理规范、出行服务、从业人员保障、出行安全等问题没有充分重视,这些问题仍然交由”传统行业”和相关部门解决,之间触发的矛盾可想而知。
最后一点是滴滴难以站住脚的本质原因。滴滴所谓解决的打车难、打车贵等问题,其原因本质上是出行信息整合不到位吗?明明就是供求关系不平衡,打车需求的确太多了。而打车需求远**出租车营运能力范围,是个太大的命题,里面涉及到城市规模、市政规划、产业定位等深层原因,而这个问题也很早就有了政策导向:鼓励绿色出行,鼓励公共交通。
已经远离了共享经济的滴滴,为了规模化效应和估值预期迅速膨胀,重点业务扩张的同时却背离了政策导向。
其中,公关能力不足和利益分割更像是一种诱因,后两点则是致命的根源。无论是诱因还是根源,滴滴自身都有巨大的策略失误,聚沙成塔,造就了如今的局面。
然而,如果滴滴再重新走一遍,我不觉得有一条更好的路可以走,行业里还有无数个滴滴,只是没做到滴滴的程度罢了。滴滴的发家史,更像是中国互联网行业一步步壮大、规模化、神化的典型案例。
如今的局面,每个互联网从业者都该敲响警钟。
从去年开始的互联网寒冬,反映出的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其实趋势很明显,今年最热的概念主要归类为三个方向:一是物联网相关的VR、智能硬件、无人驾驶等;二是下沉到传统行业做深度结合,互联网人从以前的神坛走下来,变成了“敬畏传统行业”;三则是基于消费升级的内容升级,比如直播和网红。这三个方向中,其核心资源和能力,都已经不是互联网服务。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急速扩张中所引发出的成本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恶性竞争、灰色收以及地下产业等,在行业逐渐进入稳定以后越发凸显。经历了十年左右野蛮生长的互联网行业,或许到了规范管理的时候。而一个被所有人看好的行业到了规范管理的时候,基本上可以视为:布局完毕,该收网了。
如果这个推论成立,接下来**发生什么转变?
已经显现出来的是资本市场的态度转变,接下来可以预见的是行业将在各部门的管控下走向规范,部分灰色产业链的生存遭到威胁,互联网公司必须面对转型和破局。提前算好风向的大厂已经在转型路上甚至局部性转型成功,而尚未感到危机感或者是无力转变的团队,很有可能消失在进程之中。
对于个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明显感受到招聘门槛的提高;其中除了供求关系的转变,也是由于行业转型对人才能力模型的需求变化。基于核心资源的转移,不同岗位在生产链上的影响力权重变更,也将引起一波新的结构调整。
面对滴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看笑话的吃瓜群众。
以上无知揣测,也可能是我的未雨绸缪。互联网行业瞬息万变,希望明年此时再看这一新闻,真能当成一个笑话。
写下此文时,事件的最新发展是:**为滴滴发声,在创客领袖座谈**上提出网约车不要一棒打死,出台的网约车政策希望进一步调研。祝愿滴滴可以顺利度过这一关,越来越好。
莔莔有神,公众号破壳(Pokeclub),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帝都产品狗,负责过亿级用户产品,也有从零到一实现百万日活的经验。爱好是女性视角看产品,产品思维看世界,从独特视角找产品亮点和生活乐趣。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