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10:11:52 人气: 25 评论: 0
内容是门大生意,但也是需要时间磨合的生意,想靠内容跻身“暴发户”行业,走上人生巅峰,很可能前途维艰。
在假装很一本正经之前,我倒了杯水,戴上了耳机,放了奔放风的BGM,然后,坐在电脑前,打开手机,**了下薛之谦的微博。更新了不少,认真看了这条:
我对薛之谦的歌不喜不悲,对MV可有可无,对吻戏不痛不痒,但我比较感兴趣他怎么解释的(也是唯一感兴趣,真的)。
挺好玩,一如既往,脑洞够大,从MV到吻戏,再到歌走不出小区的悲情过往,然后说到了口臭,漫长的前奏插播后,正题来了:
这下,我放心了。
坊间传言,薛之谦单条微博的广告价格是50万,看看数据,
薛之谦微博粉丝:17042564(截止7月14日)
那么问题来了,薛之谦这样的算不算内容创业,内容创业又有哪些盈利模式?
这是个疑似吊炸天的命题,本人在互联网圈子里翻滚的时间还不够长,就当自己先扔个**,然后等着被板**围攻吧。
2016已然成了公认的“内容创业元年”。一般的所谓元年,就意味着一窝蜂,意味着头破血流与众多不确定,变数。正如近几年O2O的兴衰,元年、全民疯狂,大咖入局、洗牌,过后,该出局的出局,该坚挺坚挺,死了一大**,也催生了相对成熟的O2O市场。
内容行业也不外如是。
当然内容产业,本身也是一个泛概念,就小概念来说已经包括但不仅限于:电影与视频、音乐、数字娱乐、文学、游戏、体育、动漫、新闻传播、教育、广播 (fm),如果再加上所属领域,如娱乐、科技、时尚、汽车、房产、制造等,内容产业**有很多的板块。还需要说明的,内容的载体日新月异,最初的静态文字页 面,现在火热的短视频、网红、直播、VR,内容的载体千变万化,但内容的本质是一样的。
试试来分析下以内容为出发点的创业能有哪些商业模式。不外乎以下几种:
这里主要探讨下第一种,也是当下互联网正在积极探索的部分。
系统化知识内容的变现在非互联网时代已经较为成熟,而互联网知识的碎**化调性又延伸出了更多可能。
今年,有内容有关的话题爆发了几次,papi酱、王思聪喜欢的啪啪方式、付费阅读等等,内容或者说知识能不能变现,已经有很多业内人士讨论。
历史决定了,让中国用户为互联网内容付费很有难度。早期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主要是通过免费使用的方式,培养用户习惯,从而快速取得市场份额。当有一 定的用户体量之后,通过增值服务取得二八原则中的“二”。BAT的崛起就是这样的套路,这样成为中国互联网公司一贯沿用的路线。
在知识、内容获取太过简单的当下,想要向吝啬的“用户”要钱肯定没门儿,但也正是这种泛滥的内容信息,让付费内容有了空间。已经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我们只是在碎**化的信息中寻找自我慰藉,逃避懒惰。
大量“无论出身”信息的狂轰滥炸中,优质内容成了稀缺资源。
从小到大可能有:
自媒体人聚集的平台中常见的付费模式,如简书、喜马拉雅、微信公众号直接打赏,直播平台中,购买赠送鲜花等礼品。
娱乐内容之外,目前,大部分的打赏对内容生产者来说,只是一种心里慰藉,完全自愿式的打赏在目前的互联网“免费”环境中,很难成为有效的变现手段。
不算新的模式,但是2016年最为引人注目的知识变现方式,以问答社区知乎产品“值乎”,果壳网付费语音问答产品分答为代表。春雨医生试行的一对一在线咨询,也是付费问答的一种。
据传是微信内测的功能,用户试读少部分内容,为全文付费。图书类产品常采用这种模式,也是阅读类APP的主要商业模式。
传统媒体延伸过来的,由最初的预定报刊杂志,到后来以起点为代表的**章节付费阅读,博客订阅,RSS订阅,视频网站购买**,马东《好好说话》音频课程,在线教育课程,都可以看做内容订阅。
内容体量比较大的产品,比如图书,影视剧、漫画作品、体育赛事传播等,为了再加工多次传播,一般**被买下版权。内容版权规范化也是当下的趋势。
以内容分享为主体的线下交流,**议。延伸出的付费项目总体就是门票和广告。
系统化内容的有效变现模式。2014年,2015年互联网教育的兴盛,也使教育培训线上化。内容的输出者可以是讲师,也可以是录制课程。
不过,培训课程也不再局限于K12、职位培训等强需内容,健身、烘焙、兴趣爱好培养、个人素养等等,只要是一技之长,并有学习时间成本要求的内容都能“有偿培训”。
把内容打造成工具,
“IP”同样是近两年的热词,并在火爆的影视、游戏IP意义上有所延伸。
品牌IP化,文章“品牌逐渐IP化,未来IP经理或将取代品牌经理”提到,品牌和IP一个最大差别在于:品牌过于依附于一个或一种类型的具体产品,而IP不**依附于某种具体的形态。将可能衰退的品牌打造成更持久的IP也是不少企业的方向。
回归内容,IP化似乎是内容最最有效的变现手段,今年成功的影游联动案列,《魔兽》 《愤怒的小鸟》等,也初步展现了这种模式的可行性。
迪士尼、漫威从初级内容打造,到影、视、娱、游、明星形象塑造、周边、线下全链条包装,让内容的数量和盈利都实现了可持续爆发。
优质的IP是可以打通所有商业环节的,国内一个内容爆款紧跟一个粗制手游还不属于这个行列。国内另一个知名内容社区豆瓣,今年5月开始尝试原创小说进行影视改编,进行IP化运营尝试。
不妨想想,如果把内容当做商品,在流通的过程中哪些环节可能被付费。
画一个简单的示意图:
(黑色五角星标注为可能产生费用的环节)
内容的消费趋势慢慢也开始趋向于二八原则,其中20%为严肃阅读、知识获取,也是强需求内容,剩下的80则为被动获取、消遣类内容。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强需内容中的20%“付费”大部分有一个前提,内容本身是“优质”的。
剩下的80%非强需内容,单个内容产品进行变现的可能性要小的多。
把内容,特别是非特稀缺的知识类内容作为纯粹的“商品”去变现,还是困难多多的。现在的模式大多还是探索和尝试,“打赏”带来的收益只能产生心理慰藉的作用。
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非特稀缺型内容在最初的社交激励之后,如微博、直播平台一些活跃人士最终成了网红;知乎大V能获得行业猎头的关注;创建的自媒 体、博客也是求职简历。也开始逐渐产生物质激励。内容混杂造成的选择疲惫,匹配内容难以对接,**让优质,合适的内容产生价值。内容输出者,也**从最初的 “知识明星”、“公认成功人士”,向拥有“一技之长”,“一种经历”的普通人过渡,这也是自媒体爆发带来的直接影响。
但内容变现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
总之,内容是门大生意,但也是需要时间磨合的生意,想靠内容跻身“暴发户”行业,走上人生巅峰,很可能前途维艰。
作者:陈儿(微信caolingluo),内容运营,Team Leader。微博:草零落陈儿,知乎ID:陈儿,欢迎交流学习。
本文由 @陈儿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