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10:18:17 人气: 8 评论: 0
Apple Pay进入中国开始扭转中国手机移动支付产业链的格局。运营商虽然醒得比较早,但是内斗基因加上生不逢时,退居产业链的底层。Apple Pay的入华将一度沉寂的NFC支付技术重新激活,手机厂商成为支付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普罗大众用手机乘坐公交和地铁,用手机在商**购物结账,去健身房用手机****卡……总之,有了智能手机,就能享受便捷的生活,这一切都来源于已经是人体最新器官的手机,而这个功能的实现靠的就是手机支付。这个功能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由于重新整合银行、终端、运营商、互联网公司等各方面的力量,尤其是都想通过小额支付觊觎金融这块更大的蛋糕,跨界是趋势的意思就是跨界蚕食。
手机支付就是一个跨界竞争舞台,技术专家只是简单分为什么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但是移动互联的普及使得近场和远程也开始跨界之争。引发这个话题的自然是Apple Pay进入中国,其实Apple Pay根本就不神秘,说白了就是NFC支付(支付宝和微信是扫码支付),早在07年诺基亚提出了电子钱包的概念,并上市了6131i型号手机,利用NFC技术实现近距离支付和购票等功能,当时有些城市便利店、公交车和地铁已经支持这个技术。
不过,Apple Pay进入中国确实开始扭转中国手机移动支付产业链的格局:之前是群魔乱舞,现在基本上形成了三方优势力量——支付服务商的银联,第三方支付商的支付宝、微信,设备供应商Apple Pay、HUAWEI Pay、Samsung Pay等各种Android Pay和电信运营商。我们来分析下这三方的关系,就能知道手机支付这两年走过的发展历程,也能管窥未来的趋势。
最早的时候,银行是铁桶一个,滴水不进,当时中国移动和银联就手机支付标准的问题(即射频卡采用2.45GHz还是13.56MHz)缠斗多年,表面看是区区一个标准之争,实际上是首次试图重新划分产业链上下利益关系,斗了几年都没做起来。后来,运营商意识到,商圈资源、支付场景、POS机布置,都离不开银联和银行的支持,银联也意识到,运营商拥有庞大的客户群,可以获得运营商补贴的手机厂家、卡商也都是宝贵的资源,得,还是相互支持吧,随即向运营商示好,很快诱惑运营商对搭载NFC(近场通讯)支付的手机厂商进行过巨额补贴。
然并卵,根据中国移动的4G终端规划数据,2016年带有NFC功能的智能手机总量才1000万部,如果考虑到NFC的阉割问题,实际能够通过NFC方式进行支付的量还更少,与13亿手机用户相比,简直就是九牛一毛。最大的问题还在于,不便捷:手机支付产业链各方均表现得急功近利,都没耐心培育市场,非接触式产品不成熟,手机支付的标签就是靠“快捷”二字,打造出来的产品却不快捷,自然也就导致颗粒无收。
受制国内近场支付生态环境不成熟而发展缓慢,加上运营商三家互斗老死不相往来且只是将手机支付当做针对友商打造的杀手锏的不纯洁、短视眼光、封闭不开放的基因,当时整个行业也缺乏统一的手机支付标准,再加上当时尚处于山寨机转型关口的大大小小手机厂商的各种阉割,当年对NFC支付的布局全部“半途而废”。
接下来的天下就是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天下了,运营商被OTT风光不再,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风起云涌,从支付宝独立成第三方支付到微信红包盛行,再到2016年春节的“五福”等一系列BAT红包抢了春晚的风头,肯德基必胜客等全面支持支付宝支付等事件就预示着在手机支付业务上,原先谋求远程支付的第三方支付已然完成了近场支付的跨界衔接,从而变成手机支付产业链的第一力量。
他们与运营商基于SIM卡考虑的手机支付不同,是通过客户端来实现的,一样快捷:微信支付最少3步;支付宝支付:最少2步。这就与之前银联与运营商合作支付快捷多了!
他们的成功与移动互联网企业在移动互联时代很强的生产能力和实力有关,本质上这些企业最终看重的是用户消费数据,互联网企业有很强的大数据经营能力和变现能力,因此也舍得在线下烧钱,通过手机支付推广补贴,消费优惠大范围烧钱,快速实现了线下的支付端设备的铺设。也正是支付宝、微信使得中国的在线支付份额大幅上升,才开始真正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支付习惯。
Apple Pay的入华将一度沉寂的NFC支付技术重新激活,手机厂商成为支付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可以看得到的未来是,随着手机终端厂商的崛起,转型和实力增强后设备供应商的Apple Pay、HUAWEI Pay、Samsung Pay等各种Android Pay也**成为新兴的瓜分手机支付产业的重要力量。目前,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释放出了积极推动NFC支付技术的信号。银联内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出货量排位前十的多数手机厂商已经和银联签署合作协议,目前有多款机型在做适配。
手机厂商参与手机支付未来力量越来越强。手机机型越来越少,国产手机正在加速提档升级,基于手机端整合的手机支付开发能力也**增强。设备供应商的Apple Pay、各种Android Pay与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工具相比也有更为便捷的优势:以已经完美支持的安全支付功能华为Mate S为例能让你用指纹录入替代手工输入数字密码,两步轻松搞定支付。而全新的Apple Pay更是快捷,你只需要把处于锁屏状态的手机靠近pos机(有闪付功能),手机**自动变亮,你只需要验证一下指纹就成功了!
并且整个支付过程无需连接移动数据网络,避免了诸如在地下**市支付时由于信号不好无法联网造成支付失败的尴尬,进一步降低了对支付环境的限制。
国内的银联甚至进一步让步,建设银行、光大银行和招商银行对部分机器已经进行改造支持NFC,这样Apple Pay就可在银行ATM上取款了。根据曝光的图**来看,光大银行ATM上显示“请将IC卡或移动支付手机放在读卡器上直至读卡结束”,即可完成取款步骤!
便捷还体现在它与银联遍布全国和世界的众多的商户,也就是说有POS机的地方基本能**银联卡,能**银联卡的地方都能使用Apple Pay。而且从实际使用来看,基本都是在3秒内完成支付,有的需要指纹解锁**完再输入密码,有的小额的根本就不需要密码直接指纹解锁就完成支付。
同是NFC技术范畴,苹果支付以终端(手机)为载体,与运营商原来一直苦苦追求的以SIM卡为载体的方法还是有区别的。这次苹果支付的火热与运营商之前推广NFC的冷清有天壤之别。加上此前在线支付依赖流量的迅速崛起,终端和应用两头的火爆与运营商可控的SIM卡的冷遇,清楚说明了NFC本身的生命力不容小觑,更清楚说明了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地位的下降和产业链中影响力的缺失。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三家运营商如果不能协调一致,既斗不过互联网企业,也斗不过终端生产明星。
银联从开始热衷于与运营商合作推广手机支付无功而返,而现在步当年运营商用很高的终端补贴和分成换取苹果进入中国的后尘一样,据说银联通过以Apple Pay绑定用户银行卡数量付费和作为消费支付通道给与分成两种手段将Apple Pay引入中国,代价也不可谓不大。银联坐拥中国所有银行,从之前依靠运营商补贴产业链转为主动支付终端厂家,背后看重的是苹果在海外拥有有一定应用场景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反过来也就是银联基本舍弃了与运营商合作推广手机支付了。
反思银联与运营商合作后,银联放弃其主推的SD卡方案,转向推广“NFC+SWP-SIM”方案,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严峻:
一是手机支付门槛高。用户需要更换手机和SWP-SIM卡,虽然NFC手机普及率逐年攀升,但支持运营商手机钱包客户端的手机少之又少。
二是支付场景的构建异常艰难。最常见的就是公交、门禁一卡通等民生应用,公交的门槛高不可攀,改造费、车载POS投入费、单卡服务费、话费分成……运营商基本上被当作“冤大头”。嫌贵?移动你干不?还有联通、电信在门口排队!不只是运营商,银行同样是俎上之肉。初步合作意向达成后,后续还需要谈判、安装、调测、路测,没有两年时间,根本不可能向社**推广。
三是由于存在门槛高、费用高等困难,手机支付产业链各方均表现得急功近利,都没耐心培育市场,导致大家都颗粒无收。
四是商户环境缺失。非接触式POS机普及率低,营业员普遍对其操作不熟悉。
五是非接触式产品不成熟。手机支付的标签是“快捷”二字,打造出来的产品却不快捷。比如,银行的电子借记卡,空中下载后要激活,激活操作必须在银行柜面完成,比电子信用卡还麻烦。
在此背景下,三大运营商各自为战都在推NFC移动手机支付业务:中国移动改名叫和包,中国电信叫翼支付手机钱包,中国联通叫沃支付手机钱包。三家各自为战,都想依托各自的用户群去拉拢银行,想达到差异化优势,逼死另外运营商的目的。结果却是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用户群有了但是商户确是分散的,根本形成不了整体优势,当面对具有非常强的移动互联网生产能力的互联网公司抛弃硬件投入另辟奇径将客户端支付撬动市场的动作下,运营商手机支付就变得不堪一击。除了在有巨大资源投入置换的高校,很难有成规模的运营商支付支持商户。
即便个别运营商或者在个别省个别行业有些终端商户应用,也是不得不也按照互联网公司的烧钱模式再次二次烧钱,据说小一点的运营商烧钱的年度预算都在2亿以上,但是结果也并未形成统一优势。干不过支付宝和微信支付,Apple Pay一来更是风头不再。
前移动董事长王建宙曾经反思说:未来运营商不**消失,但**转型。坚持用了多年的飞信最终改为微信,也遗憾拜年短信和音乐彩铃的辉煌时代过去了,大家都在摇一摇。移动支付的市场没有拿在自己手里。至于原因他分析说:运营商当时太考虑技术模式,没有考虑应用。其实,运营商习惯内斗+封闭的传统不改(表面看内斗,再深入看是封闭。是眼光问题,是思路问题。),运营商的移动支付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注定消失。
只不过,现在还很难判断,运营商手机支付接到的是病危通知还是死亡通知书?
作者:@中国好4G,通信类分析师、艾瑞核心专家,专注通信业务研究,有态度的原创。微信公号:“中国3G”(china_3g)。
原文地址:http://www.leiphone.com/news/201602/bi8T84TwEvsM2A4n.html
本文来源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雷锋网,作者@中国好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