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10:18:21 人气: 26 评论: 0
**空间的生命力之久,离不开其作为始终贯穿于用户互联网生涯的产品,沉淀下了精准的熟人关系链,这是任何一家其它社交产品都难以匹敌的。不过,对这些关系链的处理,如果基本的维护,而非创新性的升级,是体现不出**空间巨大的价值的。
近日,调研公司Kandar发布数据显示, **空间依旧占据中国社交媒体第二位。据**空间发布的数据,2015年9月,**空间活跃用户中,51%为90后用户,32%为95后用户。种种迹象表明,**空间在年轻化群体中越来越受欢迎。与此同时,一个相反的现象却是,绝大多数成年人都不太理解——**空间这个老迈的产品,还有人在用吗?在其他社交平台上,有人甚至表示,“**空间这种东西,简直是阻碍时代进步”。在移动信息化的今天,这样的现象显得非常有趣。
不过,数据并不能说明一切。至于**空间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为什么**呈现出这样的奇葩现象,依旧活跃的背后是确实有巨大的价值,还是隐藏着更大的隐患?或许还要从产品发展和市场趋势上找答案。
**空间2005年出世,那时候Web2.0概念刚刚开始兴起,依附于**存在,入口方便,因此很快被了追求自我表达、张扬个性的中国网民所追捧。2008年左右,国内的网民逐渐在网络上建立起关系圈,**空间顺势由传统个人空间向SNS社区转型,成了网民用来维系和沉淀各种人际关系的网络空间。此后的几年,**空间快速增长,同时国内类似产品也发展起来,51.com、人人网等也来抢夺用户。
但是,后来的几年时间至今,从微博的崛起,到微信的横空出世、成为霸主,人人网这些后来者已经尽数散去,而**空间依旧坚挺。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是,**空间和微信朋友圈在核心用户定位和产品属性上都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在核心用户定位上,**空间用户偏低龄化。此前美图公司在对00后APP使用情况的调查中显示,现在的00后爱“**”胜过“微信”。而**空间就是00后选择**的重要原因——**有8亿用户,其中6亿在使用**空间。这些“00后”表示:主要是用习惯了——朋友都在上面,方便交流,而且,**上还有**秀,皮肤等。相比微信更为个性化、生活化。
而微信朋友圈用户年龄层则偏大,更偏向社**成熟人士。对于70、80后来说,微信上更多是商业合作认识的关系,互动较为高频、常态。而在**上,多是老同学、老朋友的关系沉淀,互动其实并没有微信那么频繁。
在信息内容方面, **空间是一个生活态的社交网络,呈现出来的情感表达和生活化分享比较强烈。更多是情绪、情感类的内容。这更符合年轻群体的需求——不谈商务,重视情感诉求。
而微信朋友圈,由于微信更多覆盖在高端用户,比如商务人群。微信朋友圈获取的信息也**偏商务化、社**化的时政、新闻。像微信公众号,这多符合成熟人群的信息接受喜好。
因此,二者面对的用户群体和信息内容定位差异化越来越明显,自然**形成各自的领地,拥有各自的用户群体,在短时间内一者颠覆另一者的可能性还不**存在。
以上,从最大竞争对手层面看,尽管**空间和微信隶属于两个不同的事业部,但都是**集团,师出同门,**高层自然不**让两者处于明显的竞争关系。所以,即使微信发展再好,也不**太大地动摇**空间的地位。**空间在社交媒体领域尚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而两者的关系或许辅助和竞合多于竞争。
而要从另一方面说,**空间还能留住用户也与用户习惯和愈加突出的功能性有很大关系。
一直以来,用户习惯都是最难改变的一点。美图公司的数据显示,44.8%的人在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用**,26.3%的人上了初一才开始玩微信,28.9%的00后不用微信。虽然微信相对新潮,但是很多人并不能完全离开**空间,
而且,很多用户表示,**相册无疑是最好用的免费相册之一。不管是最早接触**空间的那批老用户,还是00后用户群体,通过上传照**、日志、说说等内容来沉淀记忆和情感。**空间逐渐发展为生活空间,存储功能是吸引用户不放弃的一个重要卖点。
另外,尽管移动互联网覆盖很快,但**空间PC端的优势还在。低龄用户的游戏和互动需求也还旺盛。**空间在PC上的内容架构,不是一个客户端能够复制的。况且,中国还没有出现第二个**空间,而且**空间依托于**的使用场景,这或许也是**并未大力推广**空间的主要原因。
**空间零散的商业化尝试远没有为其形成生态化的商业发展
不过,即便如此,**空间的未来却并不乐观,尤其在商业化道路上应该颇为担忧。
之前也提到了,**、将资源重头投放在微信方面,而**此前也一直在为微信导流。作为公司层面,大力推广一个产品已经足够,精力和资源不允许同时推动两个产品。
目前,微信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在微信上面,微信商业化紧锣密鼓。而反观**空间,商业化却断断续续。尽管这几年,小米、酷派、HTC等手机厂商纷纷加入到**空间的社**化营销阵营之中,但数次零散的尝试远没有为**空间形成生态化的商业发展。
这应该与**空间过高的娱乐性质和巨大的私密性有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营销的推广。“** 空间目前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交平台,对外的社交影响力有限。”**社交平台事业部负责人梁柱早先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到。或许就是这样的私密性,让**空间的商业化营销有点难,很难**像开放性强的微博、微信公众号一样可以在营销方面爆发。尽管有个**认证空间,但是网友们对此并不感冒,至今未见其大规模爆发,成为开放性的内容传播渠道。
其实**空间有自己的盈利模式,像各种“**”的**、游戏、广告等,不过在互联网快节奏的浪潮中,这样的盈利模式虽然依托庞大的用户群可以“养老”,但却逐渐显得陈旧和后劲不足。
可以认为,**空间低调背后的最大隐患就是越来越大的寻找新收入来源的压力。显然,**空间对于商业价值的挖掘一直处于“on the road”的状态,姿势也不太“舒服”。虽然**空间具有成熟的用户基础,但随着其主流用户的低龄化,消费能力和商业化接受程度还需要考验和挖掘,其商业化变现愈加不容易。
因此,**空间作为一款社交产品,还需要进行一次商业化的爆发和平台价值的集中挖掘。
诚然,在人人网、各类博客等逐渐式微的情况下,**空间还能保持第二的位置,确实较为奇葩。但从另一方面说,在这一波波互联网潮流中,**空间增长乏力确是事实。
这一现象在**去年Q3财报中就体现的较为明显:从业绩上看,**仅有4.9%的同比增长;环比增长更是仅有1.9%。增长数据较为低迷。而**空间的环比数据再次出现了负增长,总的月活跃度上环比下降0.9%。
**空间的生命力之久,离不开其作为始终贯穿于用户互联网生涯的产品,沉淀下了精准的熟人关系链,这是任何一家其它社交产品都难以匹敌的。不过,对这些关系链的处理,如果基本的维护,而非创新性的升级,是体现不出**空间巨大的价值的。况且,互联网公司的危机感是很强的。**未来还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在**空间对年轻人群的吸引力,及其商业化变现上。至于未来,随着这批主流用户群的长大,**空间是否还**像现在这么被普遍接受、生命力还**维持多久,还有待观察。
作者@十一 来源@百略网
文章链接:http://www.ibailve.com/show/6-43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