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10:18:54 人气: 30 评论: 0
上周滴滴的年**与其成立三周年的视频短****爆了朋友圈,一时风头无量,结合亲身的用户体验与网上的市场调研,简单分析一下滴滴与Uber的优缺点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从本质上看,滴滴与Uber的初衷都是一样的,为了更好的方便出行。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热潮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消费者对打车软件的接受度与认可度越来越强,但用户对打车软件的使用体验还是有所侧重。
就中国市场而言,滴滴业务量是遥遥领先的,滴滴在2015年第一季度宣称每日接客600万单,六倍于Uber在中国的业务量,当然,二三四季度的业务量更多。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专车服务订单分布情况:
对于打车过程中的操作流程,主要还是围绕用户最核心的需求——打车顺利到目的地展开,围绕核心需求**产生一些周边需求,如希望感知价格、时长和距离、可以预约、可以选择车型等等。
结合两款软件的客户端(仅限乘客端)与用户体验(仅限乘客),简单对比下这两款竞品的优劣。
作为打车软件,在中国这个市场上,Uber和滴滴都要面对一些共同的瓶颈,一是交通政策(包括共享经济合法性、限行、摇号限制等),车辆供给量**形成一个瓶颈;二是平台协同效率(包括运力引导、跨业务调度、需求引导等),体量持续增大,平台能否保证高效应答,将成为平台发展的瓶颈。
对于Uber而言,如何更好的洞悉中国消费者的喜好与消费习惯、如何避免“水土不服”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滴滴作为创业公司,在业务高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快速处理随之产生的一些问题并有效管理团队,是程维和柳青需要重点考虑的。
2015年,Uber融资89亿美元,估值500多亿美元,滴滴融资30亿,估值150亿美元,从这个角度上看,Uber对于滴滴是有很大优势的,但在中国市场,为什么说滴滴可以完爆Uber呢?
做出如此论断,个人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中国人多,出行是中国民众每天都要面对的“痛点”,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3亿,巴士2亿,地铁3000万,出租车3800万,轿车2.6亿(来自易观智库)。但中国移动出行市场的红利,Uber却很难获得。原因很简单,中国政府不可能将民众出行涉及民生的核心数据交给外国资本家的,从谷歌到雅虎,国外互联网巨头无一不在中国“水土不服”,也有深层原因的。所以,我们应该看到习近平主席带领程维访美背后的意义。
滴滴打车更名为滴滴出行后,以上再将滴滴与Uber进行对比,是不恰当的,从滴滴的产品线看,滴滴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Uber,或者说滴滴给自己定位的对手并不是Uber。而是整个传统交通体系代表的“行”,甚至还有“衣”“食”“住”等等各个领域存在的对手们,甚至还有人们固有的生活习惯。
我是非常看好滴滴的,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问题,但滴滴绝对是拥有成为下一个BAT的潜质。
当然,以上对滴滴和Uber的分析论断仅限于中国市场。谷歌在与百度的竞争中黯然离场,但是丝毫不影响它上周打败苹果,市值全球第一。Uber也一样,中国市场不**对其有致命影响,但其在中国却很难上演国外的辉煌。
尹剑利,微信公众号@尹剑利(yinjianli88)。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专栏作者,研究生在读,曾创业两次,有过多家知名上市公司的实习经历。热爱人文历史,痴迷互联网。希望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多多交流。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