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10:23:40 人气: 20 评论: 0
前段时间,有一个做运营推广朋友问我,现在的用户在哪里去了,移动互联网该如何玩呀?这让我想到我原来负责的APP项目(该项目产品是电信集团统一建设及规划,各省负责内容填充及推广),当时的我对运营完全是“小白”状态,产品还停留在传统IT项目的水平的理解,自己没有互联网半毛钱的经验,当时就抱着一腔对移动互联网的热血,主动参加了公司内部竞聘项目经理的职位(后来得知,公司没有其它人去竞聘,就我一个人)。
经过一段时间后,虽然“用户指标”通过“非”常规手段有所保障,但自己感觉对移动互联网的产品及运营还是了解不足,这时就想办法挖了竞品的负责人来负责该项目(本来是想看一下,别人是如何做的,我跟着学),经过2-3月的观察发现,真实用户并没有什么增加,但运营费用在不断上升,后来我就慢慢退出该项目组,想让自己静一下,好好思考什么是移动互联网。
我认为移动互联网只需要理解“碎**化”三个字就行了,有4种表现形式:时间、空间、应用、渠道。
“空间和时间”大家都好理解,就是随时随地。在PC时代,用户阅读的高峰有三个,一个是上午9点到11点,一个是下午3点到5点,还有晚上9点到11点。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因为手机的便携性,用户阅读非常分散,几乎可以遍布各个时间和地点。
由于用户在使用媒体场景时往往是多种场景并行,看电视的时候,手机也不离手。数据显示,用户注意力的转移,只需要15秒。这就意味着,媒体需要在15秒内吸引用户。
现在用户打开手机寻找图标,“即点即用”已经可以大部分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且这些独立的APP已经形成分割,并且现有的APP基本已经覆盖了大部分的生活领域。根据调查为用户把79%的手机上网时间花在了使用应用软件(主要是社**化媒体、游戏、新闻和视频类应用)上,以上这些产品基本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留给创业者的可能就剩下围绕用户的“兴趣”作为出发点,也是现在许多社交类APP也在“圈”这类用户(例如:same、爆炸投等),我把微信、新浪微博等称为“通用性社交”,特点是广而不深,并不能满足用户深层需要,在这样的条件下,更多围绕兴趣的社交产品出现了,我称为“个性化社交”,所以后者通过移动互联网建立人与服务之间的链接,而不是像前者只是实现信息传递。(个人观点哈)
同时,由于这种“即点即用”的用户体验,也把用户宠坏了,用户希望能快速得到相应的服务,所以也有人把移动互联网称为“快销品”模式,根据TNS对消费者的调查,中国网民并不那么喜欢与品牌互动,他们在网上与品牌互动的前三大理由是:省时间、省钱、拿优惠**,让日子过得更轻松,让日子更有乐趣。
但是,不同品类之间也有显着差异,消费者越愿意和品牌互动的品类,他们越**在购买前对该品类做研究,比如旅行、个人护理、婴幼儿产品等,这也印证了我前面提到的用户“兴趣点”。
这里要提一下传统互联网的“搜索引擎”,为什么把搜索引擎作为入口的原因是,因为在传统互联网,无法提供给用户“即点即用”的用户体验,所以我们愿意在传统互联网上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关键字”来获取我们满意的答案。手机搜索固然拥有强大的用户需求,但如电商、旅游、新闻阅读、手机音乐、手机视频等主流需求则被众多APP进行分流。手机搜索不仅是被分流,某些优秀的APP内容是手机搜索无法搜索到的,当用户无法通过已拥有的APP满足需求的时候,用户也**去搜索,或者用户通过电子市场下载APP,而非使用手机搜索,所以归根结底是用户的“使用习惯”发生了变化,导致传统互联网搜索的商业模式,无法延用到移动互联网中。
由于移动互联网提供“即点即用”的服务,用户的个性化、多样化提高了,现有的传统媒体(例如:现有传统媒体几大报社,几大电视台、几大门户网站等)是无法满足现有用户的需求的。传统媒体其实也并不是靠出售内容来赚大钱,真正赚钱的是广告,而广告主愿意买单而政府愿意扶持的原因是“影响力”,是将广告主价值诉求传播到消费者渠道能力。
然而,移动互联网把渠道变细、变小了,自建渠道必要性就更高,如果要针对某种人群去营销,通过原来方式影响到用户的面就更小。现在回想一下为什么通过高薪挖过来的竞品项目经理出现的问题,我认为该项目经理采用是传统互联网模式,先找渠道,然后设计内容,最后进入烧钱模式。
单纯的引流已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流量无法等于用户量,而且用户质量不能保证,也就导致现在企业自建渠道可行性就更高,所以消费场景的构建才是出路。
“什么是移动互联网”这个问题我一致在思考,可能真的永远“停不下来了”(至少有2年的时间),这篇文章有部分信息及观点来源于我自己日常收集的文章,通过这段时间的沉淀让他们串起来来了,也不能说我的观点是正确的,至少我在努力。
最后,我认为除了关注自身相关技术、设计等信息外,也要去思考一些大的环境因素,这样对提升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系作者@天天阿凡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