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达沃斯,看中国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超越美国


时间: 2021-08-03 10:26:32 人气: 14 评论: 0

前几日,夏季达沃斯刚刚在大连落下帷幕,其所主办的达沃斯数字颠覆者论坛引来了学者、企业家等众多人士的热议。在这次论坛中,**副总裁、**网络媒体总编辑陈菊红与滴滴CEO程维、大众点评CEO张涛等就中国的互联网+进行了激烈的探讨。

这里有两个概念我们需要先来弄清楚。第一个是数字颠覆论,有的人认为互联网不是颠覆了传统行业,而是升级了传统行业,不过刘旷个人觉得**网总编陈菊红的解说更为全面,她表示:“对‘数字颠覆者’这一概念,应当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方面,这几年我们看到人和人的交互、人和信息交互、以及消费行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变化确实是颠覆性的;另一方面从产业看,这更可能是一次互联网与传统经济深度的重组、结合、升级,以及对未来形成更大的想象空间。”

第二个概念则是互联网+,对于互联网+,很多人认为就是O2O,实际上这是两个相差甚远的概念。O2O准确来说是移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是互联网+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互联网+还包括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领域与传统行业的结合。

在这次论坛中,滴滴、大众点评等作为中国的数字颠覆者与国内最资深的互联网行业观察者**网围绕着中国互联网+以及中美互联网+形势进行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与此同时,**网企鹅智酷还面向中外与**者发布了中英双语版研究报告《互联网+中国新红利》,从政务民生、生活服务、交通出行和互联网金融四个领域呈现互联网数字力量的变革模式和潜力空间。那么,刘旷就结合此次数字颠覆者论坛大佬们的谈论以及**网企业智库发布的《互联网+中国新红利》来从四大领域阐述中国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越美国。

互联网+政务民生

说到政务民生,其实就是政府部门如何利用互联网来改善民生,目前中国与美国是全球两个互联网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

从政务民生的需求角度来对比,由于我国的民生政务基础在很多方面都还比较薄弱,这就导致我国智慧城市民生需求的呼声非常强烈,而中国的人口基数庞大,需求市场规模也非常庞大,随着互联网的到来,中国的政务民生升级空间非常大。相比中国而言,由于美国很多政务民生基础设施相对来说比较完善,这就造成美国的智慧城市民生需求反倒没有那么强烈。

从政府投入力度来对比,来自企鹅智库的数据:据工信部统计,中国10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89%的地级以上城市,47%的县级及以上城市都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已经接近300个。各地政府计划投入政府建设的规模已经**过千亿元,预计未来5年,这一数字将激增到万亿元以上。与中国依靠政府力量为主不同,美国打造智慧城市更多将是依据当地市场的需求,然后主要借助民众的力量来做,当然目前中国的智慧城市也正在开始引入更多的社**资本与企业参与进来,明显的是中国政府对于互联网+政务民生的投入力度更大。

从政务民生的发展进程来对比,目前全球都在打造智慧城市,不过真正做得不错的并没有几个。中国的智慧城市自从今年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经济战略后,开始了全面提速。美国智慧城市虽然在很多技术上要比我们领先,但是在智慧城市的发展速度上已经比中国慢了好几个节拍。随着中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相信未来在智慧城市上中国一定**甩下美国,全球新的科技中心将再次在东方升起。

当然,并不是说中国的互联网+政务民生就一帆风顺,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由于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事业尚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这就**导致各个政府部门的意见难统一,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挑战最大还来自于目前政府部门的人事变动频繁,很多工作就**出现因人事变动而无法及时接上的问题。与此同时,目前我国的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也不是非常高,传统体制上的不足对于智慧城市的推进也将是一大挑战。

其次,目前我国每个城市的发展程度都不一样,不同城市的信息化基础也各不相同,这就导致了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案需要因地制宜。比如拿北京和二三线城市来对比,很明显北京的互联网信息化程度要比二三线城市高出很多,这是北京的优势。但是北京的人口众多,过去在民生服务上都存在相对比较完善的制度,如今打造智慧智慧城市就必须要打破过去的体系,难度无形之中就增加了许多。

其三,在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个是盲目建设问题,很多智慧城市的建设都没有明确的智慧城市定位和目标,同时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应用都在存在不足,没有合理规划就开始盲目建设;另一个则是网络安全隐患方面的问题,智慧城市渗透到了市政管理、公关生活以及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创造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网络安全隐患。

互联网+生活服务

说到互联网+生活服务,这个应用更多的则是在O2O领域,我们先来看看这次**网主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大佬们如何评价中美的O2O。

大众点评CEO张涛认为,中国**出现很多互联网与消费的结合,而美国却不一样,中国人出去吃饭频率比美国人高,外卖这几年起来每天订单量比美国很多,我们约定合作商户已经**过美国OpenTable,越来越跟传统行业结合越来越多,**产生非常多的消费方法,可能中国走在前边。

滴滴出行CEO程维认为,在开始跟互联网、社交的时候,中国企业还是慢半天,美国先有模式,中国再去模仿或者本地化落实,更多中国互联网企业服务本土用户,美国企业服务全球用户,现在开始从移动互联网到O2O,中国互联网企业开始比美国企业敏锐的细分领域划分,出现很多的模式,这次互联网浪潮可能是中国或者东方再次回到技术创新、前沿的浪潮。

对于张涛和程维的看法,刘旷本人非常认同,不可否认中国已经开始在O2O领域全面反**美国。目前O2O在美国市场正在遇冷,而中国的O2O却热火朝天,以至于美国资本家不得不对中国O2O撤资,担心中国**在这个领域**越美国,并制造舆论唱衰中国O2O。那么,为什么中国的O2O要比美国强呢?

我们先来看O2O真正的鼻祖,实则是团购Groupon,目前市值只有27亿美元左右,而美团目前的估值已经**过百亿美元,大众点评和百度糯米的估值也比Groupon高。团购背后折射的是巨大的消费市场规模,足见中国的消费市场规模要远远**过美国。而来自企鹅智库统计的数据显示,2014年7月,用户在百度上搜索家政类服务的次数同比增加了133%;“钟点工”、“月嫂”的百度搜索指数同比增长233%、151.5%。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中国政府对于互联网+创业的支持力度可谓远远胜过美国,由于政府鼓励全民创业,并为创业者创造众多良好的条件,如今从事互联网+创业的门槛大大降低,各类孵化器拔地而起,中国的互联网创业环境迎来了史上最好时期。不可否认,美国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其创业基础设施要比中国好,但是在政府的支持力度上美国得向中国学习。

最后不得不归功于中国的创业者热情了,甚至可以说,今天中国创业者们的热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过去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创业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是今天却已经有很多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事件,在互联网+生活服务领域最为突出的当属饿了么的创业团队,几乎全部都是来自年轻的校园团队。

当然,中国的O2O创业者失败案例也非常之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中国的互联网+生活服务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第一个困难,在很多细分领域的生活服务,用户消费频率并不是非常高,这就导致了很多细分O2O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平台难以坚持下去。尤其是对于上门服务来说,服务水平的标准化建设、安全以及隐私问题、场景限制等对O2O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第二个困难,线上与线下如何实现无缝结合,这个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从当前的O2O创业战局来看,大多数的创业者都是来自于互联网,而并非线下传统行业的从业者。对于O2O来说,更重要的在于线下服务,这就导致目前国内的O2O创业普遍存在这么一种现状:懂互联网的不懂互联网行业,而懂传统行业的却不懂互联网,这是两个时代所出现的一种断层。

第三个困难,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目前整个互联网+生活服务的消费还需要一个市场培育的过程。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相对来说还好一点,但是在广大的三四线城市,消费者对于各式各样的上门服务还不是特别习惯。就拿上门推拿来说,目前这种上门服务在少数几个大城市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是到了三四线城市,消费者觉得上门推拿**是一个比较难接受的服务。

互联网+交通

说到互联网+交通,滴滴出行的CEO程维最有发言权。美国有Uber,中国有滴滴出行,这是全球两大出行O2O平台;美国有谷歌地图,而中国有百度地图、高德地图;从这个角度来看,中美似乎旗鼓相当。但是除了打车、专车领域之外,代驾、顺风车、巴士、租车等领域的出行市场依然规模庞大,中国在互联网+交通领域要实现**越美国也只是早晚的事情。

毫无疑问,中国拥有更多的人口,其出行市场需求自然是美国的很多倍。但是在中国各大城市,每天还有很多人经常打不到车,出行不方便成为了很多城市居民头疼的问题。互联网+交通的到来,各类出行O2O纷纷崛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部分人群的需求,同时也促成了这类平台的蓬勃发展。

其次,目前在中国很多城市都面临着交通拥堵的问题,交通问题急需改善,借助大数据打造智慧交通也就成为了各个城市的交通部门最关心的问题,而高德地图、百度地图通过借助大数据为用户提供智慧导航无形之中也带动了城市交通的良性发展。

最后,从中国高速公路、铁路的建设以及高铁的飞速发展来看,中国在交通方面的基础建设也正在全面追赶美国。但同时也说明了中国的交通发展与美国相比,还具有更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借助与互联网的结合,中国智慧交通领域的发展也更有潜力。

那么,要想在互联网+交通领域快速实现**越美国,中国还需要迈过哪些门槛呢?

门槛一:过去,中国的很多所谓专车实际上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黑车”,当然这个“黑车”只是指经营上的不合法。而今天盛行的专车O2O,实际上基本上都来自于私家车,这些都将面临政策监管的风险。不仅只有专车,P2P租车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风险。如何管理好如此大规模的私家车,保证出行安全对于政府来说是一道不低的门槛。

门槛二:随着中国的城镇化越来越明显,中国的城市正在涌入越来越多的人口,交通拥挤的问题也随之越来越严重,打造城市智慧交通不仅需要大数据、各类出行O2O,与此同时,新能源智能化汽车的推行也至关重要,从时间上来说,打造城市智慧交通既迫在眉睫,同时又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

互联网+金融

说到互联网金融,恐怕当前全球范围内当属中美两国最耀眼。美国第三方支付有PayPal,中国有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和正在崛起的移动支付微信支付。P2P在美国开始,却在中国迎来了爆发,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已经跑在美国了前面很多。

这首先跟中美两国的家庭理财习惯有着莫大的关系,美国人都习惯于花光每个月收入,然后靠贷款过日子,没有储蓄投资的习惯。而中国人就不一样,中国人都需要存钱为孩子教育、医疗、房车等做考虑,也就有了储蓄的习惯。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则恰好满足了中国大批草根阶级投资理财的需要。

其二,从传统银行发展的角度来看,美国过去在金融领域拥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这就导致了美国在金融领域的监管非常严格,互联网金融发展起步的门槛非常之高。相比之下,中国的金融体制和监管发展还不是非常完善,在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上基本上处于空白,而政策的出台需要时间,这反倒促成了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野蛮生长。

其三,美国金融经过百年的发展,拥有比较完善的、全方位的产与服务,而且各大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也非常激烈,这就导致了服务水平相对来说比较高,美国的互联网金融很难在传统金融的基础上创新出更多的理财产品。而中国的传统银行普遍存在服务水平低、银行利率偏低的现象,这是导致用户向互联网金融流失的主要原因。

不可否认,这两年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迎来了蓬勃发展,但是也爆发出了很多的问题,跑路、平台倒闭现象至今仍然没有终止,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至今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挑战一:面对P2P平台存在的系列跑路、平台倒闭问题,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也迎来了监管时期,这必然**加速整个行业的淘汰赛,对于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如何把握好监管力度就至关重要了,监管太严,不利于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监管过松,同样也**爆发出很多小问题,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松弛有度并没有那么容易控制。

挑战二:过去传统银行对金融的垄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弊端,互联网金融由于具备互联网的特性,也更容易形成自然垄断,这是中国互联网金融需要警惕的。比如目前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几乎是支付宝一家独大的局面,不过好在有了微信支付的冲击,而在P2P理财领域,蚂蚁金服与陆金所又纷纷推出平台模式,企图称霸整个P2P江湖。消除自然垄断,保持行业持续的良性竞争发展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挑战三:目前整个互联网金融的信用体系还需要极大的完善,这个并非是一天两天的时间可以完成。虽然目前很多平台都已经推出了各项征信系统,但是用户信用数据的收集并没有那么轻松,尤其是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要实现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的普及,难度并不小。

小结:

透过此次夏季达沃斯的数字颠覆者论坛,以及企鹅智库发布的《互联网+中国新红利》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在互联网+时代正在赶**美国,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而对中国的创业者们来说,他们正在迎来一个最好的创业时期,在未来的互联网+大经济形势下,中国也定**涌现出更多卓越的互联网新贵。

#专栏作家#

刘旷,微信公众号:liukuang110,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海南三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购团邦资讯创始人、知名自媒体。国内首创以禅宗与道学相结合参悟互联网,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结合,以此形成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文化以及创新精神。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蛙鱼源码WAYUYM.COM---专业提供网站模板,网站源码下载,教程培训,程序插件,网站素材等建站资源,主要收集各类精品源码资源,包含CMS程序模板、网站源码、游戏源码、APP源码等 ,所有资源都没有水印适合搬运,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优秀的建站资源共享学习平台!

专业厂家,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自动化生产技术先进,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价格合理,https://www.69shenlan.com/,具有质量保证,生产及时,交货快捷的特点。 我们的宗旨:做我们擅长的事,希望用我们的创意和创意为客户实现战略定位,塑造品牌,强化形象!
我们的要求:坚持“优质产品、优质服务、优惠价格、快速交货”的经营方针,努力开拓市场,真诚为客户服务! 我们的发展:以独特的专业和专业精神,https://www.69shenlan.com/1:1--

互联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