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10:32:03 人气: 10 评论: 0
近些天,包括新华网、人民网在内的诸多主流媒体曝光了这样一条消息——湖北破获特大有偿删帖案,专业删帖人4年净赚780余万元(穷逼互联网民工已哭晕)。
事件背后,是一条由来已久的庞大黑色利益链。链条的一端是客户,根据当事民警和落网删帖人的描述,客户主要有三类:
- 政府官员。比如,“表哥”杨达才在被查之前,网上涌现大量举报帖。“特别是十八大后,出现过一股网络举报高潮,那时我们的‘生意’非常红火,经常忙到凌晨。”
- 上市公司:每年“3·15”前夕,删帖公司往往忙不过来,被删的帖子主要涉及环保、食品、住房及医药等方面。
- 公众人物:“个人隐私、艳照或者成名前的照**、视频等,都是他们要求删除的重点内容。”
链条的另一端,是分工明确的服务提供者:
- 网络公关:负责揽活,将删帖任务转包给“删帖中介”;
- 删帖中介:负责接活,找“管理员”删帖;
- 管理员:负责执行,他们要么是网站的管理员、版主,要么是黑客;
任务完成后,删帖中介与“管理员”一般二八分成。此外,有些删帖者甚至左手删帖、右手发帖,收完钱又将帖子陆续发到其他网站,赚二道、三道钱。
删帖,是给网络上的内容做减法,营造干净绿色的假象;**,则是做做加法,渲染出一派热闹繁荣。**这种现象,除了存在于电商平台(淘宝、京东等早已被曝光多次),还以愈演愈烈之势燃到了 O2O 领域。
这年头做 O2O 不给用户补贴还怎么混。而利用各种漏洞来套取补贴,成了一门新的生意。就拿 Uber、滴滴打车等打车软件举例,**方式十分多样化:
- 个人可以利用亲戚朋友给自己下单,或者购买很多 SIM 卡给自己下单;
- 职业**机构也**购买很多 SIM 卡来套取补贴,但他们往往拥有渠道优势,可以压低拿卡价格,套取补贴后将卡卖掉;
- 更加复杂的,是做一套专门的系统,可以实现地理位置移动,产生一个完全虚假的订单,进而赚取平台补贴。
O2O 初创公司的钱就这样被骗走了,乍一想觉得肉疼,但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在业界流传着:这其实是一种多赢。**者套利了,O2O 公司台面上的数据好看了,投资人顺利退出并大赚一笔的希望增加了。看上去比有些“生态”还要“生态”呢。
比起其他地下产业链,删帖和**被传颂的广度和深度算是位居前列了,部分原因在于,它们的业务逻辑直白得无以复加,操作难度也低(得无以复加)。所以我们看到,特大有偿删帖案的主角在湖北蕲春,一个相对边缘的小县城,职业**机构也多在三四线城市扎根——他们的业务在主流之外,他们的生存环境也主流之外,这是不是数字鸿沟的另类体现?
作者:胡卷卷
来源:36氪
原文地址:http://36kr.com/p/533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