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的传播细节


时间: 2021-08-03 10:37:24 人气: 21 评论: 0

柴静用一种深度调查的方法,配合多年央视工作经历练就的底线能力,以视频语言+个人演讲,将之表达出来,她的主题内容又是事关每个人生存,也就是马斯洛需求中的最底层。上述这段话,涵盖了穹顶之下传播之道的方方面面。

我微信通讯录有3000个link,不算很多,但也不能说很少。

柴静的《穹顶之下》,的的确确把我的朋友圈给**了屏,真的,周六一上午,十条里有八条在发这个。

如果说**朋友圈还只是我的社交圈,那么在整个舆论场上,电视媒体人武卿在周六晚九点半的时候给出了这样一则数字:

柴静纪录**《穹顶之下》21点13分播放量统计

**:3596万,34935条评论

优酷:481万,10835条评论

乐视:325万,46条评论

搜狐:95万,261条评论

土豆:36万,2380条评论

凤凰:24万,9条评论

爱奇艺:1.8万,21条评论

很惊人。

这个**子有点像纪录**,印象里如此惊人传播量的纪录**,这两年大概也就是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了吧——但后者是有央视加持的,而且,是一个庞大的摄制机构。

这个**子有点像纪录**。

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我的确犹豫了一下,因为很难给这个**子以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归类。

个人演讲?100分钟的个人演讲还能吸引很多人从头到尾(包括我)把它看完,而且演讲人的语调除了最后略路提高一点声音外,一直是如此平静。这种个人演讲,几乎没怎么见过。

深度调查?嗯,其实最像深度调查,但电视台很少做这样长时间的深度调查节目,纸媒上上万字的深调并不少见,但用这样一种多媒体的方式呈现,纸媒嘛,没干过。

纪录**?这个其实很牵强,这个**子可以说7-8成都是镜头对着一个演讲人,哪有这么拍纪录**的。

这个**子,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前媒体人现在在创业的风端(吴蔚)这样说:

几乎用上了所有最新的新媒体呈现手段,TED式演讲、信息可视化、Flash动画、移轴摄影、无人机拍摄……

哦,他是在江湖中最神秘的微信群之一:四番群里说这句话的。这个群的神秘之处在于只有40个人,名额满了除非踢走一个绝不加新人。

柴静用一种深度调查的方法,配合多年央视工作经历练就的底线能力,以视频语言+个人演讲,将之表达出来,她的主题内容又是事关每个人生存,也就是马斯洛需求中的最底层。

上述这段话,涵盖了穹顶之下传播之道的方方面面。

很多人说柴静的这个**子很震撼。

我倒没这种感觉。

我的一个朋友在朋友圈里这样说:

没看过,也不明白雾霾这件事又什么可调查的?这么多年了,之前的其它调查也许都不完整,多有缺失。但,就那么一点不完整的有认真治理过吗?雾霾这种事儿不缺调查,缺的是决心!

某种角度讲,他其实没怎么说错。

柴静没有披露什么关于雾霾你所不知道的危害,而且,关于雾霾的成因,柴静也没有拿出什么鲜为人见的事实——真的,很多东西很多人都知道。

所以,没什么可震撼的。

柴静不是以一个挑战者的身份出现的。这话的意思是,她这个视频,我个人以为,是政治正确的。

柴静是以一个建设者的身份出现的。100分钟的视频,她所触及的根本性东西是两条:其一,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有,但执行不严,因为环保部门没有“牙齿”。其二,能源行业应该放开,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更清洁更环保同时并不耽误发展的新能源。

这就是多年央视历练的底线能力——吴蔚甚至还发现了柴静频频使用“三年以来”这样的前缀。这样的细节都被他发现了,佩服。

所以,我的那位朋友还是说错了。

决心有,怎么下?这是操作性的问题。

也许有人是知道的,但柴静的贡献在于,她让更多人知道了。媒体人,本来就是干这个的。

柴静的个人演讲能力,在这个视频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她没有呐喊过,唯一一次提高嗓门,也是在视频的最后那几分钟她作为一个文艺青年(或中年)的本性暴露。大部分时间,她一直很平静。

这种娓娓道来的演说,更容易吸引理性的人——呐喊则比较容易吸引感性的人。而环保这个议题,需要的是理性。因为环保说到底是一个平衡问题:人类的发展,都是以破坏自然为代价的,只是,如何少破坏一点,如何在发展和不破坏中取得平衡。

环保的本质,不需要极端主义,也不是少数极端分子能够完成的。

柴静的这种本色出演,和视频内容,是密切相关的。

柴静用她的女儿的故事开始,平静地讲完了一个半小时,叙事的建构能力极佳。

有人像我推荐了一本书,名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kindle版有售,不过10块钱,值得学习一下。

说到她女儿,这个**子可能**有争议的地方是:个人代入感太重。

这和传统的媒体伦理不符。

传统的媒体伦理要求:记者首先是做新闻的记者,而不是做人的记者。所以,硬新闻(像这种环保话题一般都是硬新闻)的传统标准手法是:记者需要做的事是,旁观者、记录者,而不是亲历者。

事实上,柴静在这个议题上,一向争议很大。柴静过往的很多作品,是走亲历者路线的。她**在最后成型的作品中,嵌入自己的东西——一种不好听的说法是,夹带私货。

柴静在自己的作品中显露太多,13年甚至还引发过一场批评。批评者中的一位是凤凰卫视的一位著名主持人,或者说,著名记者。

但问题在于,硬新闻在这个时代,的确大众不爱看。

有一些好的硬新闻作品,读来晦涩难懂——说难听点,叫“不说人话”,最终,大众的注意力还是被吸引到那些不那么硬的但绝非主要的细节上。

这种事,屡见不鲜。

而且,柴静的这场演讲,明显是练过的。这话的意思就是,她是一种“表演”。

这让正统的媒体伦理又受不了了,记者怎么可以表演?

柴静这个作品,真的很难叫“新闻作品”,虽然它的内核其实是深度调查。

这次柴静更“过分”,这个作品是以她个人演讲完成的。**中大部分的镜头都是她个人。

在举到一些数字的时候,她还反复强调,我和你们一样,看不懂。

这样的叙事手法,在标准的传统硬新闻里,你什么时候见过?报道者自己都搞不懂的事,还好意思拿出来说?

但这样的手法,有效。一下子缩短了传受双方的距离感。

你很难去要求受众都是专业的。

更何况,在雾霾这个议题上,每个人都是亲历者。柴静在演讲中有句很煽情的话,叫“同呼吸共命运”。煽情归煽情,但百分百是事实,一点不夸张。

柴静这个**子所引发的巨大的传播量,以及,也许可能有的治理措施上的改变,说明作品有效,起到了该起到的作用。

不过,这个时候,捍卫者们可能又要说了:程序必须正义。

所以,柴静的作品,最好的归类方式是:演讲。

这是一场时长**过100分钟的个人演讲,当然,后面有很多人的贡献。正如**尾拉出来的密密麻麻的鸣谢名单。

个人演讲?这算不算自媒体了?柴静还说过,这是她和雾霾的私人恩怨,“自”的味道十足。

人民网在和柴静的专访中,最后提了一个问题:你是成立了个人公司制作节目吗?

柴静回答说:没有。这次只是个人调研,播出也是公益的。

有理由相信,柴静还**就这个话题继续努力下去。

但自媒体不自媒体的这种标签,已经不重要了。讨论柴静算不算自媒体,我个人都**觉得有些无聊。

最后一个话题。

柴静这个视频,对媒体运作有什么可借鉴的?

很难讲。

必须注意到,这是一个百万级别的投入,历时至少有一年——根据柴静的自述。

这样的成本,若是抱着公益的心态,还算好。柴静那本书大卖,也是她能自筹经费得以投入的重要前提。

但如果抱着商业的心态,真的要掂量掂量。

但柴静的方式方法,是值得学习的。

有些议题——尤其是事关最广泛的公众利益,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的采访,本身也投入不菲。

如果换一种形式表达出来,是不是能够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再多说一个细节

前央视人王凯注意到的,在整部**子里,你可能听到过笑声,但你从来没听到过掌声。

这是一个前媒体人,或者说,骨子里依然是个媒体人的柴静的克制。

 

作者:@魏武挥

来源:钛媒体

---蛙鱼源码WAYUYM.COM---专业提供网站模板,网站源码下载,教程培训,程序插件,网站素材等建站资源,主要收集各类精品源码资源,包含CMS程序模板、网站源码、游戏源码、APP源码等 ,所有资源都没有水印适合搬运,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优秀的建站资源共享学习平台!

专业厂家,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自动化生产技术先进,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价格合理,https://www.69shenlan.com/,具有质量保证,生产及时,交货快捷的特点。 我们的宗旨:做我们擅长的事,希望用我们的创意和创意为客户实现战略定位,塑造品牌,强化形象!
我们的要求:坚持“优质产品、优质服务、优惠价格、快速交货”的经营方针,努力开拓市场,真诚为客户服务! 我们的发展:以独特的专业和专业精神,https://www.69shenlan.com/1:1--

互联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