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11:00:54 人气: 24 评论: 0
注:本文是作者4月26日在WeMedia开放日成都站的分享。
微信仍是当之无愧的App之王。不过它正在远离聚光灯,不再受到那么多的外界干扰——这是我对微信当前状态的一个概括。
在前两年,传统行业的服务转型升级以及与互联网的融合快速发生。O2O从一个专业术语变成坊间话题,传统的线下行业急迫地想要拥抱互联网走到线上。这时候拥有社交连接能力、公众账号生态、二维码和支付能力的微信,成为传统行业尝试O2O的最佳着力点。
第三方微信开发者在2013年集中出现则加速了微信O2O的产业化。除了微信开发,微信代运营、微信营销、微信培训、微信自媒体等行业都得到了急速发展,甚至一度有失控之势。
微信在两年内成长到拥有6亿用户的App巨无霸,张小龙从广研默默无闻的掌舵者成为互联网大神,**市值扶摇直上逼近1500亿美金俱乐部。其间还经历了运营商收费之争、手Q微信左右手互博、AT移动支付大战、微信红包等大事件。微信成为当之无愧的科技媒体版面之王。2012年虎嗅网大约有3%的内容有微信有关,2013年更是达到近5%。可以说微信在过去是在聚光灯下被催熟。
打车补贴战结束之后,微信冷静下来了。从发烧式成长走向慢热式成熟的分水岭出现了。仔细观察各大科技媒体,关于微信的讨论不再泛滥成灾;第三方开发者市场经过一年赛跑之后该退出的已经退出了,有一定实力的撑下来了;因为官方的一些治理,消费微信的营销和培训骗子少了许多。
在远离聚光灯之后,微信受到外界干扰更少。进入深水区之后不再是产品为王,而是在不断地加强运营能力,运营核心便在于公众账号和微信支付。
1、微信支付进入慢运营阶段。这一承载微信商业化重任的工具,不再被不顾发展规律地推进——为了绑卡而砸入数亿资金的事情不大可能再发生。微信开始想办法说服用户、教育市场、培养习惯和建立场景。近日微信在支付宝老巢杭州建立了第一家线下体验馆,微信支付申请的门槛也在被有意降低,同时支付体验、安全技术等短板正在被补齐。
2、微信开始“走出去”。微信在成都举办了第一次公开课。过去两年多,微信严禁员工去参加任何公开形式的分享,对第三方培训、营销和开发未形成有效的引导和管控,一些第三方开发者打着微信、微信研究院等名义招摇撞骗微信也并未干涉太多,这导致整个市场非常混乱。现在微信显然希望更多地来引导微信产业更加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3、公众账号试错迭代。微信5.0时代,订阅号和服务号区隔出现,订阅号被折叠,此后微信逐步弱化营销色彩。到了今年微信开始反思这样一刀切的策略,订阅号更容易获取自定义菜单,而服务号的推送频率也变为4次/月。接下来还**开放模版消息、企业群分组等接口,公众账号改名这样的需求未来可能都**支持。我想未来微信公众账号很可能**去掉服务号和订阅号的区别,而是对账号分层分级并授予不同的推送频率、展示位置以及接口调用权限。同时,**有更多的权限和服务能力**通过云开放出来。
4、大乱之后必大治。微信生态在过去两年多草莽生长,确实繁荣得很快但也有不少问题甚至隐患。可以看到今年微信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一些治理。一批批营销号、敏感号被批量封杀了(封杀得好);而微信对于引导朋友圈、收集点**甚至账号互推都进行了明文禁止和惩戒措施。同时**云则上线微信服务市场,**的许多能力都在开放出来。“胡萝卜加大棒”正在应用到微信上,一方面它为了降低自身风险、保证用户体验和净化微信环境进行了一些独裁专制式的管理;另一方面则给予整个生态更多的权限、服务和能力。
微信已进入“慢炖”时代,就像广州的老火靓汤一样。各种食材药材煮熟之后还得用小火慢慢炖,在这锅汤里**、微信、企业、用户和第三方的利益环环相扣。公众账号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产品形态,大家都要陪着微信一起摸着石头过河。是否**经历“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杯具就看微信的平衡把握能力了。
附近的人、朋友圈、公众账号、微信游戏,微信支付,O2O,这是微信过去的一些里程碑功能。在5.0之后,我们发现微信此后的迭代都是“小版本”,小功能改进、UI改版或者第三方服务整合进来。那么微信未来的大版本我们还期待什么,或者说微信的下一个想象空间在哪里呢?
微信可以想象的空间很多。不过我个人还是比较期待微信硬件。也就是说,微信如何与正在火热的智能硬件结合起来。下面是我的理由。
1、智能硬件时代到来。未来**有多少个联网设备?Gartner认为2020年**到达250亿台,思科认为是750亿台,IDC预测是500亿台。华为认为2025年是1000亿台。具体多少其实不重要,因为大家都认为“**很多”。这些连接设备包括可穿戴、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电视、智能家电、智能酒店、智能路由器、物联网行业应用、无人机、机器人等等实体。
2、**连接一切的野心。在去年的WE大**上,**做了“通往互联网未来的7个路标”的演讲,表示“第一个路标是连接一切,未来将走向一个很大、很全、可以全面联系的一个网络实体”,其实已经暗示**要连接一切的野心了。**和微信连接人与人,后来有了企业**和公众账号开始连接人与企业以及背后的服务,如果智能硬件接管未来世界,**不可能放弃连接他们的机**。
3、**在憋智能硬件大招。
再看看与**同级的一些互联网巨头都在做什么。
国外Google自不必说,Glass、Chromecast、无人驾驶汽车、Android Wear系统,今年收购了Nest、无人机Titan和数家机器人公司;FB刚刚收购了Oculus;Apple则有CarPlay车载系统,AppleTV以及传说中的iTV、iWatch;而正在进入中国的Tesla必将挂起一股智能汽车的旋风。
国内的巨头也走了很远。
百度:Dulife智能健康云、百度Inside智能硬件平台、百度系26款智能硬件以及CarNet车载系统,与京东合作了JD+智能硬件平台。
小米:作为一家智能硬件公司正在减少对智能手机依赖,电视、路由器、随身WIFI、盒子正在被摆到比小米手机同等重要的位置。
360:干脆成立了智能硬件事业部,推出了许多硬件。
阿里:推出了天猫魔盒、魔**、魔筒等一系列硬件,联合美的、创维等传统大厂做生态。
在智能硬件领域**做了什么呢?这不禁给我们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果说**对此不感兴趣或者说认为智能硬件还没那么重要,是不大可能的。我相信**正在憋一个大招,且很可能与微信有关,别忘了张小龙除了负责广研和微信之外还分管**创新业务,且微信有连接的能力和基础。
4、微信连接设备的优势。
在过去的一些场合我们**看到一些零散的微信硬件案例或者证据。张小龙曾表示对GoogleGlass十分有兴趣并且思考如何与微信结合;在微信合作伙伴大**上则重点展示了微信连接家电、售货机、照**打印机这样的案例;第三方公司则基于微信开发了微POS、车载系统(钛马)、基于微信认证的企业路由器(高朋)等方案。
这些案例都是非常自然地出现的。因为微信的一些能力使然。
智能硬件因为没有键**鼠标以及触摸屏的场景变少,正在迎来一场交互革命。最终的交互一定是自然的交互方式,智能设备是管家,可以听,可以说,可以看甚至可以理解、预测人类的需求。微信的交互正是基于语音、图**、摇一摇、位置、二维码等智能交互方式的。同时,微信公众账号作为一种轻量级的App,关注即使用,比App安装、注册和使用门槛低很多,云服务、智能硬件和手机这个“智能硬件铁三角”可以通过公众账号有机整合起来。
现在智能硬件缺乏像Android或者iOS这样的相对统一的生态,没有标准,没有统一接口,不同厂商甚至创业者各自为阵,急缺一个第三方统一者。具有这样能力的不多,微信应该算一个。
总结一下,经历打车App补贴的军备大战之后,微信已进入运营为主的深水区。整个微信生态在微信的引导扶持下将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而不是在聚光灯下被各方利益诉求所催熟。在O2O之后微信带给我们的下一个想象空间是微信硬件。最早下半年最迟2015年微信一定**有智能硬件方面的大动作。
转自:http://www.huxiu.com/article/327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