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依两家企业的经营智慧是绝对不**让这样的局面持续太久的!结合两家企业现有的产品布局,大致的想想,其实最终买单的还是消费者!
1、最为浅层次的是要刺激打车的用户绑定银行卡在移动终端进行付费;这是一种最简单的O2O表现形式;**的微信用户需要进行这样的一个操作,而阿里的支付宝基于多年的用户积累,其实对这个步骤是不太需要的,在这个层面**反而比起支付宝略微显得有些劣势了;从另一方面来说,**在这个层面获益确实比阿里多些;即花同样的钱得到的却比阿里的多。
2、养成用户的支付习惯;改变用户的支付习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从之前人们有钱了存银行,再到让人们习惯**用卡,都经历了很长的时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人手中不止一张银行卡,人们就发现银行卡越来越不方便了,现实中司机也不可能随身携带一个POS机让人**卡,这样就显示出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优势了,两种支付方式都很方便,并且可以管理多张银行卡;司机师傅可能**高兴的说:我再也不担心收到假钱啦!乘客**说:我再也不用等着司机师傅给我一大堆油腻腻的零钱了!多好哇,买卖双方都很满意,再加上现在双方都可以得到补贴,更划算了!
3、占领O2O入口的至高点;朋友同事相约聚**,最快捷方便的出行方式是什么?去机场,赶火车最常用到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很多人都**回答是出租车,那么经常乘坐出租车的这一群体又是一些怎样的人呢?这个是不言自明的——消费能力最强的一群人;出行的话必然**涉及到票务或酒店等的预订,以及餐饮消费等各种涉及到钱的方面;结合近两年两家企业进行的并购我们**发现他们在染指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这样一个大的生态圈,他们还怕挣不到钱么?!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买单的是消费者?
如果有额外的利益司机师傅还是很愿意使用这些打车软件的,毕竟出租车行业算是一个有些弱势的群体,有收益为什么不收呢?
那么谁为这些利益付费呢?预先付费的费用肯定是有商户垫付的,如:的哥的姐拉我们去吃饭,我们或许已经在网上订过餐或者进行过团购,那么这次打车是不是可以和这单消费关联呢?还有一种方式,当几个哥们儿聚到一起了却不知道去哪里吃吃什么了,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辆车边找边决定吧!这**儿司机开口了说某某地方既实惠口味又不错,拿出打我的车的支付记录或者发票还可以享受额外的优惠呢!于是几个哥们儿一拍即合就去那里吧!于是乎一个口碑传播就完成了,那司机师傅带多去的客户,餐厅是不是要意思一下呢?住酒店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况呢?类似的模式**有很多……
以上是笔者灵光一闪间YY的一些拙见,希望起到抛**引玉的作用。
本文作者Kevin授权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网站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留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