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周聃变身“知识网红”,学霸还能怎么走红?


时间: 2022-07-14 02:37:07 人气: 10 评论: 0

编辑导语:近年来,“知识偶像”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地关注,不论是以高学历、高智商等标签为“卖点”的娱乐圈学霸,还是以“泛知识”为主要输出内容的自媒体,都迎来了流量的红利期。这篇文章从近期走红的潘周聃出发,和我们一起探讨了关于“知识偶像”未来的发展趋势,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潘周聃在抖音上火了起来,他是一个高学历学霸。

即使不了解潘周聃的人,也在抖音**到过“有请潘周聃。潘周聃,29岁,硕士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这原是潘周聃参加节目时出场的介绍词,现在是抖音的热门bgm,“万物皆可潘周聃”的热潮下各类模仿秀层出不穷。

潘周聃的走红,是学霸进入互联网的又一种方式。从2021年至今,泛知识类内容风靡各个互联网平台,各种科普博主加崛起,“万物皆可潘周聃”的互联网奇观能持续多久?知识偶像还能如何走红?

一、万物皆可潘周聃

潘周聃走红**段源于节目《最强大脑》。主持人念到“有请潘周聃”时,潘周聃扭着脖子,侧过肩膀,整个人斜着站了起来,大步走向舞台。动作中充满傲气,又毕业于世界名校,网友称之为“狂拽转身”。

潘周聃变身“知识网红”,学霸还能怎么走红?

互联网上对潘周聃的模仿经历了两个过程。最初的模仿多用于不屑、傲慢等场景,带有对潘周聃个人狂拽形象的讽刺。后期的模仿场景逐渐多元化,演化为多种版本,狗狗甩头的拽系版、甩完头摔倒的丢人版、水杯接水时的抽象版。“大学生排队做核酸模仿潘周聃”登上抖音热榜,更多是搞笑、集体娱乐性质。

这种转变源于潘周聃发布抖音视频,回应“狂拽转身”。

视频中潘周聃戴着眼镜,穿着稳重,微笑着讲道,节目组是临时宣布全新玩法,自己作为选手有些瑟瑟发抖,并且是全场首发,“颇有中单首发C位打头阵的味道”。但自己两个肩膀埋在后排,“是以圣人后其身(置身于后)而身先”。

潘周聃还讲到,对于这段两年前的**段,自己没想到**以这种方式走红网络,并感谢网友“抬爱”。自称是第一次发抖音的萌新,回应视频也是连夜赶出来的。之后,继续发视频回应涨粉,没想到第一条抖音,涨粉数就到了“10.38个自然数”。

潘周聃变身“知识网红”,学霸还能怎么走红?

潘周聃回应视频截图

语速温柔缓慢,使用多句古诗词高情商地摆事实、讲道理,潘周聃与走红视频中的形象稍显不同。网友直呼“以为是个拽拽学霸,没想到本人温文尔雅,高智商、高情商”,一时间,潘周聃的格局、知识储备、表达能力得到网友欣赏,抖音粉丝数达到200多万。

人物形象的反转,加速了动作的走红。

模仿或出于动作的魔性,或出于对潘周聃的欣赏,有网友总结“只能模仿动作,模仿不了优秀”。至此,这场模仿有知识偶像力量的加持,也有情绪接力与行为共鸣,但最终都指向“流量密码”。

就像潘周聃所说:“走别人的路,走着走着就找到了流量密码;走自己的路,走着走着竟变成了那一串密码。”

同样以反差感走红网络的学霸,还有韦东奕——拎着一瓶水和两个馒头,穿着朴素的北大数学老师。虽然没有形成类似潘周聃的网络热梗、bgm,但和潘周聃一样以自身学识魅力引发大众的崇拜,被称为“韦神”。

潘周聃变身“知识网红”,学霸还能怎么走红?

韦东奕近期登上热搜,“90后北大老师韦东奕谈走红”“韦神高中老师称请让其静下心搞研究”等话题讨论度颇高。热搜源于网传6人博士团队4个月没解出的一道题,求助韦东奕后,很快被解出答案。

**越常人的才华,不同于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韦东奕的走红不仅是自身形象的反差,也是他同这个世界的反差。

然而,5月13日,#韦东奕辟谣#登上热搜,3.5亿的阅读量让韦东奕再次成为舆论中心。韦东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确实没有这回事,这是假新闻”,并明确哈佛大学免考英语、破格邀请入学也是假的,“哈佛没有找过我”。

大众惊醒,原来反差感里的“大神”形象掺有外界人为捏造成分,但这并不妨碍韦东奕自身优秀、被网友追捧的事实。

二、知识偶像红利期

2021年是“知识偶像”在网络上颇受关注的一年,无论是以高学历、高智商等标签作为“卖点”的娱乐圈学霸,还是以输出泛知识类内容为主的平台网红,都迎来了互联网流量的红利期。

刺猬公社曾于2021年3月底发布过一篇题为《名校学霸涌入娱乐圈:退可知识,进可偶像?》的报道,深入探讨了此类现象。概括来说,知识偶像的红利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综艺节目寻求转型和差异化创新;二是新时代选秀经济和偶像叙事盛行;三是大众对于泛知识类内容的需求不断提升。

从历史发展看,知识偶像通过综艺节目中走入大众视野。而在综艺节目寻求转型和创新的道路上,知识偶像因其稀缺性和差异化成为娱乐工业市场中的“宠儿”。

早在20多年前,如《三星智力快车》等益智类节目就在全国风靡。随着地方台强势崛起,《一站到底》《最强大脑》等更具竞技性和娱乐化的电视节目收获极高收视率,节目中诞生了不少为大众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学霸、学神,将受众对于“知识偶像”的痴迷程度推上高峰。

潘周聃变身“知识网红”,学霸还能怎么走红?

图源《一站到底》

事实上,这正是电视节目制作方积极迎合娱乐形式后出现的进化结果,在节目收视的激烈竞争中,受众对于差异化偶像也发出了强烈的需求信号。

2014年,中国网络综艺史上首档原创节目《奇葩说》诞生,网综时代随之到来,综艺节目内容与形式变得更加多元丰富、天马行空,更多“高颜值+高学历”标签的素人在节目中反复亮相。2017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鼓励制作播出星素结合的综艺娱乐和真人秀节目。这是一个新的分水岭,自此之后,素人知识偶像更加成为中国娱乐内容行业无法忽视的存在,在硬核知识与大众娱乐间不断徘徊。

从互联网叙事模式看,知识偶像在选秀经济和偶像化叙事中不断成长,拥有更大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某种意义上来说,很多综艺的设计形式都是“选秀经济”的变体,即便节目制作方的本意并非如此,但终归也**在节目、选手、市场的共振中走上偶像生产的道路。从给素人选手贴标签、立人设,到“炒CP”、设计成长线、安排戏剧化情节,综艺节目对人的关注怎么都不嫌多。而结果能够证明,一个“破圈”偶像或综艺明星的出现,为节目带来的传播效应和商业价值往往难以估量。

与此同时,大众对于泛知识类内容的需求也在提升,这种需求推动着各大互联网平台挖掘打造出更多有内容输出能力的“知识偶像”。

不仅是得到、喜马拉雅等知识付费内容平台与“偶像们”合作开课,如B站、小红书等内容社区也积极吸引知识博主入驻。去年,小红书开启了近两个月的“知识偶像大赛”,目标就是集结多个行业和领域的知识分享者,助推更多知识博主出圈,扩大社**影响力,甚至还组建了“知识偶像团”。大众可以明显感知到,2021年各内容平台泛知识类内容的产出不断加大,科普类、知识分享类博主越来越常见,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出圈。

三、知识网红“去偶像化”

偶像化叙事的问题也很明显。在知识偶像走红的数年中,过度营销、学历造假、人设崩塌等“翻车”事件屡见不鲜。

比如,在问答真人秀节目《你说的都对》、国民级综艺《极限挑战》中都曾出场的嘉宾陈锴杰,以“年仅20岁的美国NASA研究员”的标签让网友印象深刻,后来却被扒出“履历造假”,所谓的NASA研究员,只是参加过一个NASA举办的比赛。而《令人心动的offer2》的踢馆实习生何旻哲也在节目中承认了简历造假行为。

潘周聃变身“知识网红”,学霸还能怎么走红?

与此同时,随着“知识偶像”越来越多,这类标签也不再具有明显稀缺性。有造假就有打假,有造神就有更多人试图将其拉下神坛。

因节目《奇葩说》在网络走红的哲学教授刘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他很排斥“知识偶像“这个词。“我们现在的文化里说要制造偶像,然后让大家形成对他们的狂热,就**有很大的市场,我对这个是抵触的。”刘擎说。在他看来,知识让人变得自主、独立和思考,而不是去崇拜。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值得崇拜。

另一方面,平台对于泛知识类内容的引导和挖掘,也助推了知识类博主去偶像化的趋势。知识板块成为内容领域的热门赛道,迎来了更多竞争者。大众们见的多了,自然开始对这类内容及博主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有着硬核知识分享基因的知乎、被调侃为“网络大学”的B站,还是持续加大知识类内容投入的百度、抖音、小红书等,内容社区和网络平台都使出浑身解数吸引高校教授、青年学者、科普创作者入驻,让这一赛道变得拥挤起来。

这些入驻者往往顶着高校名称的光环,具有天然吸引力。大众不仅希望从他们的内容中得到自己未曾了解的知识,也想透过他们的视频看到自己未曾到达的学府是如何存在的。于是,除了科普知识外,知识网红也发布Vlog讲述校园生活,例如“上XXX老师的课是什么体验”“北大的食堂”“哈佛的学习日常”等备受大众欢迎。进入这些高等学府的是少数人,知识网红成为名校与大多数人之间的连接者。

还有一部分知识网红隐藏在知识背后,从不**在视频中露脸,不介绍自己就读的学校、获得的成绩,视频中只有“知识”内容。在知识网红场域,这类博主也许不位于中心地带,他们距离偶像很远,却离知识很近,也依然吸引着大众。

一些MCN机构开始批量“制造”知识网红。一段具有个人特点的观点输出,是学霸成为网红的起始点。其次,透过一段段视频打造人设,或是“小镇做题家”,或是“严格自律的时间管理者”,或是“智商与情商兼具的完美者”,在个人简介写上高考分数,再加一句“小学成绩平平,初高中逆袭”。不同人设指向不同的账号内容定位,教你如何解题、教你如何成为时间主人、教你如何对外沟通。

同时,在泛知识的走红下,MCN机构打造的知识网红分属于各个细分垂类,房产、母婴、汽车等。而此时的知识网红不限于名校毕业背景或在职教授,他们是垂类里经验丰富的从业者、有一定变现能力的创作者,在泛知识里寻找属于普通人的红利。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知识网红,最终指向内容背后的“人”,就像小学生上辅导班喜欢经验资深、讲得好的老师一样。人们在互联网中“挑选”知识时也**考量输出者,此时的“偶像”标签能加几分也更加具有不确定性。

各种科普博主崛起、知识网红去偶像化的背景下,被注入梗文化的潘周聃热度在下降,被神话的韦东奕也需要平静的生活,知识偶像的走红方式不再限于签约机构、上综艺、吸流量,个人魅力成为保鲜剂。

在被动神话与自我造神的叙事模式下,是祈求不被打扰与奢求盆满钵满的两种结果。

 

作者:晓含、佳璇,编辑:园长

来源公众号: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互联网内容行业观察与研究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刺猬公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