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30 09:53:29 人气: 8 评论: 0
本文作者以过来人的身份,与你分享职场新人的行业分析法。enjoy~
1年前,受到公众号“运营控”的启发,我开始在简书写作,其中一篇关于《奇葩说》栏目的商业分析文章,偶然被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编辑看到,转载后收获很多人阅读与点**,于是我开始萌生了在网络上建立商业评论专栏的想法。
尽管产出很慢,写了不到20篇文章,但自从在网上写商业评论后,我的生活逐渐有了始料未及的改变和收获,比如:
回到1年前,我还是一个大学“毕业即失业”的待业青年,在网上投递近百份简历杳无音讯。在网络投稿初期,也收到小编的答复:“除了锻炼office排版没有其他任何应用意义”。
而现在,我所收获的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于持续在网络输出行业分析文章得到的。可以说,系统输入自己的行业见解,极大地加速了我职业的路径发展,不仅让我跳脱出日常工作从宏观角度关注行业的发展态势,从框架化的行业分析套路中提炼、传播自己的观点,也让我强化了互联网个人品牌,有机**与更多层次、领域的人开展社交对话。
关于互联网产品的商业分析**有很多,比如PEST、波特五力模型、杜邦分析法等等,这些都是非常经典的商科**。但是从撰稿角度来看,如果遵循现有的框架逐点罗列信息,而缺乏一个核心有力的观点串联,文章的价值**大打折扣。那么,职场新人面对行业汪洋信息,该如何入手行业分析呢?
从行业分析切入角度来说,不外乎就某一个/某一类产品做深入分析以及就一个行业问题作商业分析。
(1)从产品切入
产品逻辑与用户分析。找到产品的目标用户群,分析痛点与需求。
产品的功能模块,与竞品就某一个/几个功能对比分析,也可以通过从产品自身的迭代历史推断其过往的发展战略和未来走向。许多职场新人偏好照着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逐个罗列事实,缺乏核心观点,做了苦功夫但实则收获乏乏。在最初着手产品的商业逻辑分析时,建议抛弃“大而全”的信息罗列,选择“小而美”的、有针对性的切**分析,既容易把握话题范围,也有利纵深讨论衍生亮点。在《才不告诉你,我从微信团队学到的四大产品思维》中, 原微信开发团队核心成员@行者慎思,就从功能迭代与用户增长等维度将微信发展可大致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产品起步、拉新促活、用户留存、商业化进程。
产品运营特色分析,即从内容运营、社群运营、活动运营等角度分析。建议关注运营控、运营有毒、苏格兰折耳猫等大V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专栏更新。
产品的商业模式等综合分析。
在这些选题角度中,你对行业背景、产品进入时机、该产品在母公司得到的资源倾斜程度、产品主理人的工作背景等问题的理解,都**贯穿在文章当中。
(2)从行业切入
行业分析通常更宏观,偏向产业经济方向,通常由一个问题或一个现象触发,可以从事实判断、逻辑拆解、价值归纳三大模块分析。
如在《戴着镣铐跳舞,中国互联网音乐平台的边界在何处?》一文中,我根据此前的观察与积累提出观点:中国的互联网音乐平台发展正在面临三大阶段性边界。文章结构就可以基于事实判断提出观点(存在三大边界)、逻辑拆解(三大边界是什么?为什么**在现阶段出现)、价值归纳(出现三大边界的利弊?是否是绝对性边界等?)。
在进行行业分析时,许多因素**产生多米诺骨牌影响,比如老板的出身对企业的经营风格有着重大的影响;比如公司与上游供应商、与下游客户的博弈中,谁占议价权,是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
任何商业分析都要从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消化开始,通常分为长期积累和短期收集。长期关注行业最新动态和行业KOL评论是一个商业评论写手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短效收集通常针对目标选题,进行大量的资讯阅读,以输出倒逼输入。
比如,围绕着“生产-流通-消费”的思路去搭建行业链接。多问问自己,该产品所处行业的近三年年度总产值如何变化?行业的链条的每个环节是怎么构成的?每个环节上都有哪些代表公司?
该类产品面向的用户群具有什么特征?其需求是刚性需求还是弱需求?
行业的近期产品更迭动态、所在行业的资本动态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对初定选题进行二次推敲,如果已有前辈大V将这个话题写过,你是否还能提出新的观点?如果还没有人将你的目标选题进行梳理,你如何将如何归纳论证并让后来者信服、有所借鉴?
建议资料检索来源:
此处讨论的是互联网行业的商业分析,下面这些文章的分发传播渠道都可以参考。
在强迫自己进行行业分析输入中,你对行业的发展脉络、存在痛点将**逐渐清晰。掌握基本的行业分析法后,你可以在投递简历时,附上自己的行业分析见解或文章链接,让HR眼前一亮;也可以在初入职场时,具备与行业资深人士对话的基础,并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如IT手段、核心技术、人力资源战略等)探索痛点的解决办法;还可以在持续的行业分析输出中,提升商业分析思维,打造个人品牌。
最后,和同是职场新人的朋友们聊几个想法:
无论渠道怎么变,优质内容具有恒久的竞争力。也许**有人问,“现在微信公众号、知乎的红利期已经过了,还要做个人品牌吗?”“写商业评论的人这么多,我们做还有机**吗?”所以在网络个人品牌的打造和文章的投放,我个人向来看重借助网络渠道的助推力。类似虎嗅网、36Kr、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商业科技、互联网产品相关的网站,其内容逻辑是去中心化、目标用户群相对集中的,这意味着只要你能提供优质的内容,你在该网站上的投放就越有可能得到编辑匹配的流量资源,这对于新人初期的文章反馈、个人品牌传播是尤为重要的。相比之下,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内容分发逻辑是严重依赖好友关系链的,并且很有可能,你的微信通讯录有很多好友,但并非你的目标用户群。
阅读量越高并不能说明你的文章质量越好。有人写故事,有人写情绪,有人写逻辑写观点,各有选择、各取所需。选择通过文字输出、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商业分析思维,那么你的文章只要观点新颖、逻辑清晰、对行业的看法透彻,能让目标人群看懂,自是有价值的。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被信息制造的时代。工作以来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始终对信息呈独立的、辩证的态度,因为你看到的信息,极有可能是别人想要你看到的。谨慎地区分事实、转述事实与观点,在不同文章中通过作者事实论述方式和观点辩论角度判断其利益相关性。
商业模式从来不存在定式。网络撰文是一个很好的训练自己商业思维、增加行业积累的方式,并且能较快速的收获反馈。但是,对于A行业适用的方法,放在B行业的处境,可能**让你百思不得其解。再者,对于已有案例的复**和总结,**加深你对其运作逻辑的理解,但是真正的实践,还需要因时因势去分析,而不是套用“事后诸葛亮”的兵书。
作者:猫毛卯帽(微信公众号:hirollingmolly),反文艺写作者,苦行僧与求索者,音乐旋律中与篮球共舞,见习咖啡品鉴生。文章也**在虎嗅、界面新闻、网易新闻等平台同步更新。常驻北京,欢迎勾兑。
本文由 @猫毛卯帽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