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30 10:48:28 人气: 34 评论: 0
编辑导语:如今在企业的发展中,指标治理已经成了比较关键的一步,并且如今数据在企业各个业务中的作用也很大,所以一个优质的指标系统可以有效率的提高工作进度;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指标质量治理的分析,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指标质量治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提质与增效。
可以简单从字面进行理解,提质就是提升指标质量,主要是针对指标本身而言,保障指标在应用的过程中不**出现歧义、误解,并且指导数仓的规范化建设;而增效则是增加指标的效益,主要是针对指标与企业的关系而言,让指标在企业的业务活动中,能更高效、更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内在情况与业务问题,为企业的发展方向提供指导。
本文主要是指标提质为主,指标增效部分择日再续。
A、面对已存在的、混乱的旧指标现状,进行全业务的指标梳理与重建。
B、约束新指标需求,规范化指标开发流程。
A阶段:
B阶段:
指标混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 7 个方面(4 个不一致,3 个不清晰):
1)相同指标名称,口径不一致
如对于 “新用户” 的定义:
运营部的口径是:首次下单并完成支付的用户。
产品部的口径是:当日新增注册的用户。
两者描述的是不同的目标用户群,但由于命名上相同,所以在使用上容易让人混淆。
2)相同口径,不同指标名称
如 “优惠**” 的相关指标:
衡量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健康度:优惠**抵扣金额。
衡量市场活动效果:优惠**消耗金额。
两者都是衡量优惠**抵扣的金额,但由于不同名,所以导致认知上出现了偏差。
3)限定词不同,但业务事实相同的两个指标,描述事实部分的口径不一致
如涉及到 “购买” 这个业务事实的相关指标:
白金**的支付用户数中,“支付用户数” 的口径定义是:统计周期内下单并且成功支付的去重用户数。
**金**的支付用户数中,“支付用户数” 的口径定义是:统计周期内下单并且支付成功,并排除退单的去重用户数。
两者描述的都是 “用户支付商品订单” 的这个业务过程,记录都是 “支付” 这个事实,区别在于,一个限定词是白金**,另外一个是**金**。但根据一致性原则,虽然这两个指标不同,但是“支付”这个事实是相同的,所以“支付用户数”这个指标的业务口径、计算逻辑应该是一致的。
4)指标口径与计算逻辑不一致
这个问题的根本是指标的需求方或开发人员对于指标的认识不清晰,导致指标在开发逻辑上产生了错误导致。如 “近 7 日 UV” 这个指标:
正确的定义是:最近 7 天内,有登录过的去重用户数。但是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有的**定义成:“7 日日均 UV” 也就是近 7 日,每日的 UV 相加除以 7 取平均值。
这个问题在梳理的过程中是比较难发现的,因为它涉及到计算逻辑跟口径之间的校准,所以需要更仔细地梳理指标开发逻辑。
5)指标口径不清晰
部分指标口径的描述比较笼统,或者部分名词具有多义性。
如描述笼统的 “关单金额” 的口径描述是 “关闭订单的金额”,但关闭订单**有两种理解,1 是支付后退款,2 是支付前取消;
名词多义性的:“地址” 这个维度,有多种涵义,如户籍地址、常住地地址、IP地址、GPS 地址等;
指标描述不清晰,就**让使用者产生误解,所以在记录的时候,必须对这些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进行标注。
6)指标命名不清晰
在实际的业务操作过程中,因为各业务部门只着眼于自己的业务,没有进行全局的设计,所以有很多指标在自己的部门内部使用是没有问题,但是跟其他部门沟通时就**产生歧义,如 ROI、销售额、支付人数等。这些词都是普通名词(也即原子指标),是没有一个具体的指称的,所以必须将这些普通名词都加上具体指称的业务对象(也即指标的聚合粒度),变成专有名词,如:
除此之外,所有的指标都包含了一定的统计周期,只要涉及到具体的数值,就必然要加上统计周期,所有的指标,也都是在最小粒度上去累加出来的,如近一个月xx专题支付人数,是 sum 了 30 个近一天xx专题支付人数,而近一天xx专题支付人数,是 sum 了 24 个近一小时xx专题支付人数,然后到分、到秒。具体需要聚合到什么粒度,根据具体的需求来设计,所以上述的指标需要调整成:
7)指标来源和计算逻辑不清晰
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一个指标可以通过多个数据源,不同的计算逻辑分别统计得出。比如:某个课程的销售额,既可以从课程的角度,对单个课程的销售金额进行累加;也可以从用户的角度,对购买过该课程的用户的子单的支付金额进行计算。
如果指标有多个来源,就需要进行来源统一,否则,如果来源不清楚,一旦指标发生问题,很难去溯源定位。另外,有些指标的计算逻辑比较复杂,仅仅凭借业务口径一段描述,使用指标的人还是无法理解这个指标的计算逻辑,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些伪码或者 SQL 描述。
1)由数据产品牵头,各业务线数据分析师辅助,成立攻坚小组,进行全局指标的梳理。
2)明确梳理计划,进行全业务的指标收集(以下模版供参考)。
3)对于收集到的指标,进行初步讨论去重,口径相同的进行合并,并与业务方进行确认。
4)将剩余指标进行归集,明确主题域、业务过程。
5)区分指标类型,拆分原子指标与派生指标,对于派生指标,要定义统计的实体、业务修饰词、统计周期等。
6)输出全局统一的指标字典。
7)根据指标字典,拆分出的原子指标、派生指标、主题域、业务修饰词等内容,指导数据仓库的重构。
8)进行指标系统的搭建,组件化新指标的开发流程。
指标提质的最终成果,就是要形成一个包含生产自动化、开发逻辑规范化、口径一致化的指标系统。
它既包含指标的开发工具,可以让各部门业务人员自行组装指标,也提供全局业务口径一致的指标字典,方便使用人员快速了解指标的业务含义和计算逻辑,避免对指标的口径产生歧义。
作者:小风数据中台产品负责人;UBDC全域大数据峰**“灯塔人物”;公众号:一个数据人的自留地
本文由@一个数据人的自留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