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30 11:11:17 人气: 5 评论: 0
看着传统互联网鄙视链的瞬间崩塌,大数据时代的流量杀手傲娇地说:“消灭你、但与你无关”
网络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
家人围着6岁的女孩问她的理想。
女孩说:“想当医生;”
外婆说:“医生好,社**地位高;”
奶奶说:”待遇也不错;“
爷爷说:“除了工资还有其他的收入呢!”
外公说:“更重要的是以后找对象方便;”
我听后,满意地问女儿:“为什么想当医生;”
女儿说:“不是说医生可以治病救人吗?”
大家一听都面面相觑、相对无语;以鄙视链顶端来定义幸福和成功是多么可笑,因为鄙视链及其信奉的标准本就是狭隘的、虚妄的、被蒙蔽的;你鄙视别人,一开始并没有错,这是出于你本身的反应,但是倘若你是这样的情况?比如:“你鄙视一次,别人还是这样,你又鄙视一次,别人继续还是这样,你再鄙视一次,别人仍然还是这样,如果你还继续鄙视?那么你就真的要该好好地鄙视、鄙视自己了!”
虽然鄙视链只是一种说法,更不意味着准确,但鄙视链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鄙视链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鄙视链的流行又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态?它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样的?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生活被密密麻麻的“鄙视链”裹挟,“鄙视链”无处不在,构成了这个时代的隐形意识形态;“鄙视链”的搭建模仿了食物链,但自然界的弱肉强食是客观存在,而“鄙视链”纯粹存在于主观层面,正如《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所言,人类的主观意识往往就是有力的现实;鄙视是一种古老的心理现象,它用以区分他者,进而构建自身,历史上的“鄙视链”并不罕见,大都基于地域和族群,今天的“鄙视链”则在种类上极大丰富,比如“学校鄙视链”“相亲鄙视链”等。
“鄙视链”是当今网络社**反映的一种自我感觉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现象,在名字和内涵上,它与“食物链”有异曲同工之处,“鄙视链”就像一个等级制度,拥有越“高级”的品位、爱好或产品的人,能鄙视他们以下等级的人,似乎每个人都逃不了鄙视与被鄙视的目光,并用“>”代“看不起”的意思。
有分析指出,“鄙视”心理多源于智商优越感、年龄优越感、时尚优越感、原创优越感、品位优越感等,“鄙视链”的延伸很广,网友根据生活体验,提出了五花八门的符合基本原则的“鄙视链”,比如,玩豆瓣的人鄙视玩天涯的人,看英剧的人鄙视看美剧的人……;在这场网络狂欢中,有人调侃自己处在“鄙视链”的高层,享受着它带来的优越感,但同时,也有人在理性思考,“鄙视链”宣称的不平等,是把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鄙视链”虽然总被说得玄之又玄,但占据“鄙视链”顶端常常是一件毫不费力的事,拿地域来说,一个人凭借出生地就能“天然地”鄙视别人;“鄙视链”是自我麻醉的精神鸦**,借助“鄙视链”,一个人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就感、满足感、虚荣心,什么都不付出就能享受高人一等的感觉。可一个人的梦想如果由“鄙视链”就能喂饱,那实在是可悲;只有自己动手挣到的东西,才是值得骄傲的资本,拿着既定的、先天的、他人的东西来炫耀,都是十足的可怜虫和失败者,一个人如果相信“鄙视链”就是一切,那么就相当于承认“鄙视链”之外的能力为零;古人说:“故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行之美丑。”一个人的修养高低可以从他对待弱者的态度上看出来,强而有爱,富而有礼,才令人尊敬,否则钱再多也是无教养的庸俗之人。
前段时间,在南京玄武湖附近,环卫工王师傅在清扫道路时,小腿被狗咬伤,上前找狗主人评理,却遭到对方殴打,目击者称,狗主人边打边对王师傅喊“你就配扫地,你儿子也就配扫地。”狗主人的嚣张狂妄和无礼背德令人愤慨;近年来,辱骂殴打环卫工人的事件屡有发生,但比辱骂更伤人的不是他们的骂人话有多脏,而是这些人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的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仿佛环卫工作是一种贱业,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天然地比别人低;或许,如果王师傅不是整天与垃圾打交道的环卫工而是与狗主人工作环境类似的人,他是否敢于骂出这句话;“你就配扫地”的潜台词是“你除了扫地这种低级工作别的什么也做不了,你这样的人被狗咬了是活该,怎么还敢来找我**?”显然,辱骂与殴打的心理基础来自狗主人自我构建的高人一等的意识,在这种意识里,低等人来找高等人**就是对高等人的冒犯,而是非曲直就全然不讲了,这个人的行为是否就像刚刚吸食了过量的鸦**,还有比这更荒谬的行为吗?
鄙视链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都对其缺点有大概的认知,然而它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其合理性如何?可以从心理学、社**学或哲学方面入手分析:
欧洲的一位社**心理学家亨利.泰弗尔(Henry Tajfel)在1986年提出的社**认同**为我们提供很好的诠释:Tajfel和他的同事将数位十四五岁的男孩作为参与测试者带进实验室,让他们观看了名叫Klee和Kandinsky的两人画作幻灯**,随后告知这些男孩,实验者**根据对这些画的偏好将他们分为两组,分组完毕以后,孩子们分别被单独带入一个小隔间,并被要求将实验者发放的虚拟货币分发给两个组中的其他成员,他们知道的信息只有那些男孩是属于哪个组的,以及属于那个人的一个代码;有趣的是,相对于其他组成员,孩子们在分发虚拟货币时几乎都**更偏向于自己组的同伴,在之后的其他组实验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答案;但关于这项实验最为令人费解的一点在于,这些孩子从偏袒自己这组的行为中完全无法得到任何好处,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东西能左右他们的决定;不过Tajfel认为,还是有一些东西左右了男孩们的决定,那是一种非常微妙而又无比深刻的东西,即
“人们的身份是建立在自己的群体成员身份之上的,换言之:你所属群体的性质决定了你的身份。”
鉴于这种说法,我们希望成为地位高、形象良好的群体中的一员就再正常不过了,不过非常关键的一点在于,地位的高低是在比较中才能看得出来的,而知道自己所属的群体高人一等,就势必需要另外一组可以让我们俯视的群体的存在;在这一基础上,人们往往只需要一点点借口就可以形成群体,并且开始歧视不属于这个群体的其他人;人们相信,一个群体和随之形成的偏见有可能形成于很短的时间内,即使成员之间没有面对面的交流,相互之间互不认识,甚至在他们的”群体”行为也没有实际影响力的情况下,还是有可能形成群体,即使他们从这个徒有形式的群体里完全无法获得任何得失。
**上,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优越之处,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群体必然**在不同维度上存在强弱之分,我们或许无法实现全局同意的鄙视链条,但在全社**范围内,往往很容易形成优势共识的鄙视链条,这时候重点就来了:如果这个维度恰好被普遍价值观看中,就**有人将各个群体沿着这个维度进行排列,进而形成一个链状结构,比如职业的鄙视链可能基于经济收入,大学的鄙视链基于录取分数;一个社**的鄙视链越多越庞杂,该社**的公平正义缺失越严重,因为真正孕育”鄙视”的,其实是恐惧。
(1)阿罗悖论
当我们希望集合多个行为者的意见,形成统一的群体行为时,我们就很容易遇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J·阿罗提出阿罗悖论(是指如果众多的社**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都满意的结果),如此,我们就没法形成公认的鄙视链条;有些人认为A值大于B值,所以鄙视B,有些人认为B值大于A值,所以鄙视A,那么在鄙视链条中,A和B究竟该如何排序呢?
(2)人们的偏好是单峰分布的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无法实现全局同意的鄙视链条,但我们实际上也形成了优势共识的鄙视链条,比如在职业中,我们认为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更好,在学科中,我们认为物理学比化学比生命科学更好,经济学比社**学比文史哲等学科更好,如此鄙视链条结构的存在是如何解决阿罗不可能定理呢?其实,只要人们的偏好是单峰分布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规避阿罗悖论,实现集体意见的合理排序。
什么样的偏好能形成单峰分布呢?通常来说,只要我们遵循固定的标准(意思是不要搞双重标准)进行排序,那么偏好就是单峰的;也就是说,也许我们无法排出公认的美食排行榜,但如果仅仅依据食物的甜度进行排行,那么我们可以排出食物甜度排行榜,如果认为甜食就是美食的人占到相当比例,那么我们就能排出美食排行榜;同样,只要我们遵循单一标准,就能排出鄙视序列,比如,我们以数学化程度为标准,就能拍出学科鄙视链,我们以收入为标准,就能排出职业鄙视链;如此,当我们观察到社**上形成了鄙视链时,我们就可以推断,有某种排序标准成了相当比例行为者的赋值模型的主要参考因素;而当没有优势排序标准出现时,就不**出现鄙视链,但可能出现其他形状的鄙视结构,比如鄙视网。
生活是多彩的,因为生活方式不尽相同,每个人的认知、行为模式都有其特点,如果不承认、不接纳个体间差异,带有偏见地看待生活,“鄙视链”自然就无处不在了;我们常说鄙视某某人,这是个体间的鄙视;但互联网文化兴起后,鄙视往往发生在群体间,这种群体鄙视,社**心理学家称之为:
(1)社**根源:社**滋生并维持鄙视态度
社**地位的不平等是鄙视的根源,什么力量造成了不平等暂不讨论,而一旦不平等存在,鄙视的态度可以帮助有权有势的人将其特权合理化,比如,因为实行过奴隶制度,黑人被描述为“懒惰的、缺乏抱负的”,奴隶主就毫无愧疚地认为:正因为他们有这种特点,所以他们适合被奴役;即使在现今社**,社**地位已经发生变化,但鄙视依然存在,我们称之为“自动偏见”:外显态度可能随教育发生巨大变化,内隐态度则徘徊不去;日常交往中,你一定不**表现出种族歧视,但如果要和不同种族的人结婚,你更愿意和黑人结婚还是和白人结婚?这里存在的就是种族鄙视链:黑人>白人>**人。
(2)动机根源:感觉比他人优越
看英剧或者韩剧的人群并没有明显的社**地位的差别,鄙视从何而来?我们的祖先教**我们如何保护和满足自己:在群体中生存。我们在评价自己的时候,**部分依据群体成员身份,并且认为我们的群体比较优秀,这有助于增强自尊、自我感觉良好;即使这个群体是仅根据驾驶证最后一位号码将人归入不同的群体,我们也**感觉到号码匹配的伙伴之间有某种亲密关系;群体相对而言规模较小、社**地位较低的时候,更容易表现出“内群体偏见”,也就是说即使是比较差的群体也**找理由鄙视更好的群体,是出于自尊的维护。
人们在解释别人行为时,常常犯“基本归因错误”:热衷于将人们的行为归结于他们的内在倾向,以至于不大理**那些重要的情景力量;这使得人们在解释群体行为的时候**出现“利群偏差”,比如,群体内的人捐款**被解释为“他是出于好心”,群体外的人捐款**被解释为“他只是为了博得好感”,这种对于其他群体行为的归因偏见也成为鄙视他人的有力支持;因此,有些鄙视链的存在来源于客观的社**阶级、制度、风气,或具有客观的优势,另一些则出于维护自我感觉良好的心理需求,这种态度又相当主观,不是说你可以鄙视别人就说明你足够优秀,或者你被别人鄙视就说明你真的很差,时刻保持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还是很重要的。
所以,当你站在鄙视链的上游洋洋得意的时候,你要想一下,你真的有资格鄙视别人吗?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套路玩的深,谁把谁当真,套路玩的好,谁比谁先跑?真正的快感来自征服,而不是自欺欺人的虚幻!
鄙视链就是食物链,互联网的信息平权并没有消除认知差异带来的群体隔阂,相反每个人的不安全感都加剧了,大家不自觉的站队,寻找归属感,表现出来就是“我高雅,你低俗;我主流,你边缘”的互怼,形成这种大V垄断、文青主导的互联网话语权体系,传统互联网的品位和审美是一种基于文化威权的单向传播的自然产物;
但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内容分发和推荐机制的革命,在低成本、低门槛、实时互动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上,KOL和普罗大众泾渭分明的壁垒历史性的被消灭了,这就像十七世纪的欧洲,消灭骑士文化的不是塞万提斯,而是前膛枪的普及,它有效抹平了训练有素的骑士与毫无经验平民之间的差别,就像一位贵族哀叹的:最卑贱的手可以夺走最高贵的生命;在此环境下底层群体的情绪化表达就如火山般爆发了,流量推手的作用由民间文化的原生复刻,转变为让普罗大众为自己的品位发声;原本不同次元中相安无事的群体,第一次有了无法回避的现实交集,互联网鄙视链每个领域的小众优越都受到流量文化的强烈冲击,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流量不动声色、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展示威力:
从天涯到豆瓣,从知乎到简书,从微博到微信公号,传统互联网就是各路牛人进行单向信息传递的载体,所谓互动更多是膜拜,但算法主导的流量时代诱发了用户需求的剧变,内容传播的门槛前所未有的降低,以往的受众则被推上前台;这带来两个根本性变化:
互联网鄙视链的崩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通过输出知识和观点缓慢聚粉的时代过去了,那时的大V或多或少都有鲜明的个人烙印,不肯屈从和迎合,而草根文化的粉丝养成和爆款制造就要高效得多。
(1)粉丝养成
十多年前的泰剧《凤凰血》就以豪门恩怨式故事在中国火了一把,泰剧整体而言还是很陌生;但近年泰剧本土化韩国IP的精髓后,改用边播边拍、紧跟市场的制作方式,加上高投入的精品战略,很快就打造出相同颜值、不同气质的泰范儿,在故事设置和人物塑造上,泰剧精明的完成了英美日韩腐剧的BL向转化,不再挑战“高度对人民负责”的广电部门,又最大限度的取悦了粉丝,有22万**的百度“泰剧”吧里,已经有2000多万贴子,说明活跃度正以不成比例的几何级数暴增,粉丝养成阶段已经提前完成。
(2)爆款制造
在草根流行文化的崛起中,快手和B站取代了豆瓣等老一辈的互联网文化风向标,越来越具备独立制造爆款的能力,以B站最火泰剧《魔幻天使》为例,280多万的播放量,但在豆瓣上只有1600多人打分,总共800多条短评;另一部翻拍韩剧的泰剧《宫》,在**视频有4亿播放量,但豆瓣只有620人打分,200多条短评,如今的豆瓣仍然可以给《冈仁波齐》、《摔跤吧,爸爸》之类的暖心神作背书,仍然可以给诺兰的烧脑大**助阵,小组中依旧藏龙卧虎,但严格来说,它所能代表、所能反映的那个时代和那些人,都在逝去;如果说互联网鄙视链的两端,过去曾经有过羡慕和轻慢,膜拜与嘲笑的话,如今不管在精神还是气质上都形同陌路了。
编译年中,中国最重要报纸的官微发表了一篇名为《新闻莫被算法“绑架”》的文章,标靶虽然瞄准的是某款算法至上的新闻APP,但其中对低俗内容泛滥的担忧不失为算法时代最具技术范儿的反诘。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正将平台上的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串连起来,比过去更紧密,更精准也更高效,这让很多人担心**助长亚文化的盛行,但在无法干预的用户需求面前,媒体所能做的也只是呼吁平台和内容生产者不要像过去的小贩,明知对方是撸多了的宅男,却仍然送去无码的A**;然而反向的设论也成立,平台又有什么资格站在道德制高点替用户选择内容呢?这就像豆瓣文青虽然痛心疾首,也不能把《乡村爱情故事》的观众送去欣赏《2001太空漫游》一样,更不能把陶醉在刀剑山河、逆天改命中的喊麦歌迷送去品味平克·弗洛伊德;恁心而论,互联网鄙视链的两端都有了自己的舞台,不能彼此欣赏,就相忘于江湖吧!
传统互联网的品位和审美是一种基于文化威权的单向传播,鄙视链背后是年龄、阅历、视野、知识储备等构成的信息代差,在社交媒体兴盛,传播方式多元化的今天,其对时尚潮流的掌控力正被流量削弱。相反,草根文化所欣赏和擅长的随意化、情绪化、吐槽化表达成为主流,助长了魔性、鬼畜式内容的登堂入室。
豆瓣的冷门高分文艺**榜单一向是互联网装X指南,如今也受到印度、波兰、智利、土耳其神**的轮番暴击,韩剧之后,原本在鄙视链末端的泰剧神速霸屏,十几年前《安娜与国王》里,周润发七分裤的暹罗国王扮相还被吐槽,如今日漫主战场的B站热播剧前10名已有7个是泰剧,泰粉群体初步形成,新剧《一年生》的应援**已然一票难求。
流量本身也是一种威慑,在知乎这样的知识分享平台上,“快手为什么惹人嫌”的论战虽然空前激烈,批评者最多也只是感叹6.74亿农村群体精神世界的荒芜,却再不敢表达任何形式的文化或道德优越,多数人不得不接受快手的官方说法,尊重“追求最美好事物”的年轻人,这在豆瓣们的小清新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老派文青那种不愿被别人目光所左右、以平庸为耻的光荣孤立和精神胜利法已被汹涌的流量洪水击得粉碎。
东亚审美中“颜即正义”的基因有严肃的文化传承,曹操某次接见匈奴使者,深恐相貌不够威严,就找了个替身,自己在旁持刀侍立,后来有人问匈奴使者:魏王何许人也?使者答道:魏王“雅望非常”,然捉刀者方为真英雄;今天网红脸的普及说明人类已经进化到不能容忍第二眼美女的阶段,大眼、高鼻、尖下巴配上万能的45度视角,颜值就这么不加思考的标准化了;只消到B站逛一下,就知道雪白粉嫩的CE多受欢迎,每有水蜜桃的视频出现,弹幕里就少女心泛滥,甚至10年前的老**《保姆日记》都被**爆。
颜控表面上是视频主导互联网内容传播的产物,但实际上就是新晋网红叫板知识大V的一种手段,必展到顶峰,就是弹幕里有人“义正辞严”的质问:罗振宇、高晓松这种肥胖的中年男人是怎么火起来的?然而,快手式杀马特文化和直播网红颜控审美的崛起,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中国流行文化圈层的割裂。
然而,鄙视虽然是个负面词,但用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尤其是青年圈层,已经不同于以往的歧视、蔑视之意,而是一种戏谑与自嘲,鄙视链并不是带有阶级优越感的真正鄙视,而是年轻人特有的自黑自嘲的语言表达特色,通过洞察青年朋友圈,揭示二次元、格斗等青年圈层文化的鄙视链现象。
(1)二次元也有鄙视链
随着A站B站的大众化,二次元不再是一个神秘的词汇,并深受很多90后年轻人的喜爱。有资料显示,在微博平台上,女性对二次元关注度明显高于男性,65.29%的占比优势基本可表明女性是二次元的主要受众;在二次元Cosplay群体中,女孩占比高达65%,而在仅有的35%的男性中,80%的人都化妆,但是,同为二次元群体,在动漫观看中,也存在着“鄙视链”现象;报告显示,动漫鄙视链中,怀旧厨>闭嘴厨>民工厨>国产厨,所谓闭嘴厨,即非常完美的漫画,一旦有人喷就**让他闭嘴,其中日漫占比70%,国漫15%,当然,这条鄙视链很容易理解,怀旧厨作为80后、90后的回忆,几乎占据他们70%的童年动漫时光,因此最受喜爱追捧,而民工厨和国产厨则因大众化和稍显幼稚不幸的成为了鄙视链的底层。
(2)30%的WWE观众并不懂规则,UFC群体骄傲的站在鄙视链顶端
作为竞技类项目,格斗可以说是比较小众的文化,如果说二次元、动漫圈的鄙视链还较为熟知,那么格斗圈层这类小众领域的鄙视链则大多数时候被人们忽略了,漫画中格斗圈层被形象地喻为格斗国,在这个流行格斗的国家里,也有着独特的鄙视链:“UFC>WWE>散打>拳击>泰拳>太极”,在格斗圈层中,WWE是很多人的爱好,漫画幽默指出连特朗普都常去WWE,当然,挨打是他的常态,更有趣的是,调查发现,WWE观众中,有30%并不懂格斗规则,更有25%的人不知道这是为了观赏而进行的合理假摔,而这个国家的格斗终极技能是KO奥义;
(3)星座圈鄙视链,处女座一生黑
说到星座,可能是最为人熟知的领域了,即便是不懂星座的人,对于天蝎座腹黑,射手座花心,处女座很作的言论也早已烂熟于耳,很显然,处女座被黑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因洁癖、强迫症而产生的疯狂,甚至让很多处女座走上了自黑的道路,最后更是直接指出,80%的处女座都有强迫症,而这恰恰是他们被黑的根源;
对青年圈层的鄙视链现象的阐述,揭示了这种鄙视链的真正含义,实际上,青年圈层鄙视链并非传统鄙视链中的阶级歧视,而是青年人群的一种略带调侃意味的网络亚文化,它首先是一种小众领域的文化现象,反映了年轻人的心理状态,在年轻人眼中,越小众越独特,就越喜欢越骄傲;其次,这种鄙视链也并非真的鄙视,而是一种圈内自黑自嘲,自娱自乐的独特方式,无可厚非,也无需诟病;身处同一**比特世界的我们,裹挟着鄙视链暴力和与之对立的网络暴力,在喧嚣的是非判断中,你迷失初心了吗?
彩蛋:你不能把这个世界让给鄙视你的人
你做的对,有人嫉妒你;你做的错,有人嘲笑你;你做的少,有人鄙视你;你做的多,有人责难你;你高高在上,有人说不接地气;你和蔼可亲,有人说智商不够;你活着,他们说赶紧死;你死了,他们还要在墓碑上踹一脚;“负能量人”无处不在,对付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好自己的路,别人爱咋咋说去!很多人根本没有自己的观点和品味,他们只是想顺着鄙视链往上爬;当你遭遇打击,甚至身败名裂的时候,不必看你周遭的人,因为那些眼光里有嘲笑、有辱骂,只**对你造成更大的伤害;但也别停下脚步,因为四周的人**借机一拥而上修理你,你只需盯着眼前的路,朝你心中的山头勇往直前;渐渐,骂你的人被你抛在身后,当你从高处俯视他们,那些鄙视的眼神就成为了仰望!
-End-
水伯, 微信公众号:SFA-0002,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消费者洞察指引》作者,stygoogle产品经理、创始人;首届“赢在中国”获奖选手。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