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30 11:51:17 人气: 9 评论: 0
10个人,10个月,100万,3款产品,我们在变幻莫测的租房领域做了一些探索,犯了很多错误,也学到一些经验,希望本文能对在路上的你有所助益。
首先,让我们用一句话来定义团队要解决的元需求—让租房变得更简单
听到“租房”两个字,大家脑海里最先联想到的产品是什么?58同城,链家自如。
毫无疑问,在互联网的早期阶段,以这两款产品为代表的租房平台确实让租房变得“简单”。
简单在哪里呢?
信息对接的效率提高后,房东和租客的匹配度也同步提高,因此在早期阶段,58同城确实解决了“效率”和“准度”这两个核心问题,从而让租房变得“简单”。
那么,为什么今天的租房不再“简单”了呢?
成本被推高了。
在过去的10年中,中介毫无疑问是主要推手之一。
中介做了什么?
总体来看,当前中介的体验并不是很好。站在中介的角度看来,出于自身发展需要,自然希望服务更多的用户,赚取更多的酬金。
但是在收取高昂服务费的同时,却没有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服务。
让我们看看租客面临的有限选择:
再看看房东的选择:
一线城市的租房市场可以说一直处于“卖方市场”,在当前的市场下,中介处于主导地位,租客和房东的选择都是有限的,而租客更是处于食物链的底层。
现在租房市场面临的状况,比早期阶段更加复杂:除了原先的“效率”和“准度”问题,还增加了“信息垄断”“租房成本高昂”等问题。我们希望围绕这些问题,重新梳理“中介”“房东”“租户”三者之间的关系,下面是我们迄今为止在产品上所做的一些探索。
首先让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些项目背景。
创始人: 国内某长租公寓运营总监,在长租公寓领域有一定的资源积累。
投入资金:约100w
试点城市:广州
接下来为大家展示我们团队在不同阶段给出的3个产品定位。
定位:“面向一线城市租户的找房导航网站”
通过调研,市面上除了58和自如之外,还存在着一批“小而美”的租房平台,根据长尾**,如果我们增加这些小平台的曝光率,可以在提高租客们找房效率的同时,完成产品初期的引流任务。
最理想的情况是:用户通过我们的网站在各个租房平台之间相互跳转,以实现找房的目的,同时导航可以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攻略内容,以此增加粘度。
每年的3月份是北上广的第一波租房潮,我们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推出产品。但就结果而言,数据很差。
让我们用简化版的Kano模型找找问题所在:
在Kano模型中,用户期望值和产品体验的落差一目了然:
租户们普遍认为在导航网站里找房子“很费力”,因为房源的入口在导航里埋得特别深,再加上当时的页面逻辑也有问题,这就导致用户在网站里特别容易“迷路”;而且没有好的方式能让用户在各个平台间顺滑的“迁移”,用户离开其中一个平台的同时大概率**直接跳出导航网站。
用户不能收藏具体房源,只能收藏平台网址,导致产品粘度很低。
团队的本意是从“效率”出发去解决租户痛点,但是在现在看来,导航这种形式是“隔靴搔痒”式的解决方案,不但没有提高用户的找房效率,那些“小而美”的平台也没有获得更多的关注,用户的关注点仍然在那少数几个传统平台上。
用户找房的基本需求仍然是“房源”,埋头做产品的我们忽略了这一点;当用户们进来第一眼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沮丧和离去都是在情理之中的。
打个比方:
老王肚子饿想吃饭,进了一家新开的餐厅准备点餐。这时服务员拿来了一份地图,地图上标满了全城的餐馆位置。老王怒了:“饭呢?!”服务生的笑容天真无邪,又掏出一本字典那么厚的宣传册“我们还有其他所有餐馆的简介哦,先森了解一下~”老王愤而离席。
现在看来,“租房导航”是介于“基础需求”和“伪需求”之间的一款定位暧昧的产品;再加上界面不友好,内容质量低等问题,这款产品的失败是有迹可循的。
定位:“面向一线城市房东的信息发布工具”
毫无疑问,我们正处于一个“无社群,不言商”的时代。相对应的,诞生于微信的小程序生来就具备社交基因,笨重的“阉割式App”不应该是小程序的玩法,我们认为小程序应该高效率的解决房东的问题,而且体验必须轻量化,依靠“社群”在粘住用户的同来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
我们希望房东可以使用我们的工具高效率的解决“展示房源”和“租客重复询问”这两个痛点,让房东用小程序生成一张房源展示卡,这张质量足够高的信息卡可以二次传播,在社群和朋友圈里分享,以此来达到初期传播的目的。
我们希望在产品后期,可以通过这些积累下来的房源信息和房东数据来反向筛选优质房源,以此为切入点,逐步解决中介“信息垄断”的问题。
在推广一段时间后,用户调研反映出了很多问题,最严重的问题是房东们反映出租慢,最后还是靠58等租房平台来解决问题。我们发现,问题出在“社群”上,原因有三:
导致的结果是:大多数用户无法在我们的社群里解决问题。虽然也有一些积极反馈,很多房东反映产品体验不错,发布信息更加直观,而且也很方便易用。
小程序给出的体验是“产品+社群”,即使小程序本身作为信息发布工具体验很好,但用户真正解决问题的场景还是在社群里,社群无法提供房源的高曝光,用户自然觉得“出租慢”。
上线3个月后,项目被管理层叫停。
定位:“青年公寓折扣预约平台”
我们希望在提高长租公寓入住率的同时,降低用户的租房成本。
假设传统公寓的获客成本单价是700元,那么,如果我们能以400元的价格获客,再以500-600的价格将客源对接给公寓,我们的盈利空间有100-200;这部分利润可以用来补贴用户,等获得一定的用户量后,可以依靠流量和增值服务变现,这是初步的业务逻辑。
相对于普通租房,集中式长租公寓的优势在于丰富的共享设施和社交属性。而我们产品的信息结构和公寓的空间结构在逻辑上形成对应关系,力求用户去公寓实地看房之前,已经在认知中建立起了公寓的概念模型,我们希望把长租公寓的价值最大限度的展现给用户。
在产品运行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数据完全不符合预期。于是我们开始复**业务流程,最后根据运营同学反馈来的用户信息,我们确定问题出在了B端 (B端面向公寓方使用,主要功能是“确认预约”和“发布信息”)。公寓方经常绕开平台和用户私下签约,不进行预约确认,以节省成本。
当时的预约流程是:用户在青年家平台预约→将用户联系方式推送给B端→B端确认预约。
新的流程修改为:用户在青年家平台预约→通知B端预约信息,隐藏用户详细信息→B端确认预约→B端查看用户联系方式
修改流程后,数据回暖不少。
事实证明:只靠纯粹的商业道德,很难对商业上的合作伙伴进行实质上的约束。
这款产品的后续业务和模式还在探索中,我**将第一手的经验分享给小伙伴们,请持续关注我哦。
相信大家读过文章后产生了诸多疑问。
就结果而言,有些决策在当时的资源状况下并未得到最优解。篇幅所限,在本系列(创业产品反思录)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以一个创业公司应届产品小白的视角来对这些问题一 一进行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你现在处在难得的假期中,仍然愿意花时间读完我的文章,欢迎随时来和我交流哦 (=^ω^=)
如果你对我们的产品特别感兴趣,也可以私信我,北京的同学欢迎面基(*/ω\*)
本文由 @ 大北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