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包简史:从简单注释到复杂示情


时间: 2021-08-03 08:35:30 人气: 29 评论: 0

编辑导语:表情包以其适应碎**化传播的语境、能使人们在信息洪流中快速准确地获得信息的特点而比文案更加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在很多时候,表情包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目的。表情包是怎样一步步侵入我们的生活?本文作者对表情包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分析,一起来看看~

“有一次我在内部开玩笑,未来人们生活**越来越线上化,人们**怀念很古老的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方式,所以表情是我们表达的基本元素。”

张小龙在“微信之夜”上这段产品思考,随后成了微信8.0若干功能更新中的一项。小**脸开始可以动了,大家可以在屏幕上“放**花”、“扔炸弹”了。微信表情似乎从未如此热闹。

我对参与这场热闹不是太感兴趣,但我很好奇它背后的历史渊源,表情包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如今又增添了哪些新的时代内涵?

带着这些问题,我研究了符号语言的发展历史,发现有据可考的最早的表情包,来自1881年的一本讽刺漫画杂志《Puck》……

01 表情符号时代:给笑话作注释

1871年,美国政治漫画家约瑟夫·柯普乐在民主党支持下创立《Puck》,其名来自莎翁戏剧《仲夏夜之梦》中的精灵帕克一角,角色专搞恶作剧,认为“凡人皆愚蠢”——这正是杂志的内核。

1881年3月,四个被称作印**艺术的表情符号出现在《Puck》上。它们被称作“竖直的表情符号”,因为需要竖着看,而不像平常阅读文字一样横着。

之所以创造这样一套表情符号,《Puck》的编辑们是这么说明的,“我们故意想让大众看看,在所有漫画家都曾经驻足过的印**线上,我们能编排出什么样的东西。”杂志最后还特意强调这四个表情符号没有版权。文字中透露着一种戏谑,这很《Puck》。

▲ 图为当时的表情符号,分别表示喜悦、悲伤、冷漠、惊讶

由于《Puck》的想法过于**前(没找到表情符号的实际用途),加之传统印**工艺的限制,这类表情符号未能成为当时的主流元素进入大众生活。直到百年后,微型计算机的出现,符号表情才有了标准化和大范围传播的可能。

20世纪80年代,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大量使用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公告板,也就是在线聊天室)。这是系里一个重要的社交手段,教职员工和学生可以在公告板上自由讨论当天的重大问题。

鉴于计算机科学系的领域,当时公告板上的帖子大多严肃,但也有不少幽默或试图幽默的。如果有人开了一个轻松愉快的玩笑,却被不明真相的人误解为严肃内容或真实实验,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于是,这群科学系的“书呆子”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在书面文字中清晰表达自己是在开玩笑

有人建议用 * 表示精彩的笑话,用 % 表示恶趣味的玩笑,用 * % 来表示那些恶俗却有趣的笑话;有人建议用 & ,认为它是键**上最有趣的字符;还有人认为代表笑话的字符串应该是 {#} ,因为它看起来像是露齿笑……

这些想法有个共通点,都在尝试将键**上的符号与人的情绪匹配。只不过每个人给出的理由过于主观,未被普遍接受。

或许受到这些想法的启发,1982年9月19日,斯科特·E·法尔曼博士在校内 BBS 上发表了一条评论:

我建议使用

2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