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9:25:33 人气: 14 评论: 0
本文分享的是《消费金融与消费升级》,是想在消费升级的宏观环境下看看消费金融目前发展遇到的机遇,包括在金融科技驱动下消费金融发展的风口和问题。
在2018年前三个季度,最终消费在GDP增长中的贡献已经达到78%,从2013年到现在的数据不难发现,消费在GDP增长中的贡献逐年提升。2013年消费贡献只有47%,2017年达到58.8%,2018年前三个季度为78%,也就是说消费正逐步成为经济发展主要的驱动力。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议也明确提到要促成形成强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所以促进消费增长将成为未来几年中国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目标。
我们想一想,如果要促进消费发展需要从哪几个方向努力?
在我看来可能有三个方面:
具体来讲:
第一,要提高居民收入,更主要的是提高居民在GDP初次分配中的收入水平。
我们知道参与GDP分配主要是三个部门:居民、企业和政府。看中美的对比可以明显感觉到,美国劳动者报酬在GDP初次分配中的占比高于国内的水平,基本高出5-10个百分点。
如何提高居民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
其实来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从政府部门转移,一个是从企业部门转移。去年下半年开始降个税就是将政府部门的收入分配转移到居民部门,接下来就是要提高居民的工资水平,增大企业部门到居民收入部门的收入转移。
第二,进一步优化消费者结构。
对比中美两国数据可以发现二者消费支出结构有明显差异。中国2017年的居民消费数据显示,大约一半的消费支出集中在食品和居住两方面,第三是交通和通信,而2017年美国居民消费支出的分配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家庭经营、医疗护理、耐用品消费、金融服务和保险四部分的支出占消费支出的一半以上。
这一方面表明国内消费支出结构有待进一步多元化和丰富化,另外一方面也表明在供给侧,需要商户、商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有品质的商品消费和服务。中央经济工作**议里也有很多类似促进消费升级,促进消费性服务业发展的要求,这其实也能够从根本上驱动消费升级,驱动消费结构优化。
第三,借助消费金融的力量促进消费增长。
对比中美两国数据,用消费贷款占社**零售品总额的比例来看消费金融对整个社**消费的驱动,中美两国的平均差距基本在40个百分点左右,美国为 60%的占比,我国为20%出头。这表明,虽然过去几年消费金融发展迎来风口式爆发,但2017年的数据显示,消费贷款在社**零售品总额中的占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其实为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宏观层面的支撑。也就是说从宏观层面看,我们需要提高消费在GDP中的占比,那么就需要继续鼓励和扶持消费金融的发展。
在宏观的基础之上,我们再来讨论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的机遇和遇到的问题。
2016年以来,消费金融行业处在风口期,以银行数据为例,银行的个人短期贷款基本上可以看成消费贷款,从银行季度个人短期贷款新增数据来看,明显感觉从2017年以后,每个季度消费贷款投放有很大的增幅。
2015、2016年每个季度消费贷款投放平均是2000亿以下的水平,到了2017年基本上升到五、六千亿的水平,2018年三季度,消费贷款新增达到7500亿。从这个趋势上来看,每个季度消费贷款仍然保持着快速的增长。
从银行另外一项业务——信用卡业务来看,也表现了类似的数据支持。无论是从信用卡的新增发卡量,还是信用卡的贷款余额来看,2016年以来都保持着较快的增长。所以说过去几年消费金融行业进入了风口期。
这背后一方面是消费升级的宏观环境,如果从行业层面,从微观层面看,跟金融科技的发展也有很强的关系。从2010年以后,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户行为开始线上化,而一旦线上化后,用户的数据,用户的行为可以留存、沉淀、分析,基于对用户行为的数据分析,可以评估用户的风险,可以实时察看用户的信用变化,从而为消费金融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
随着金融科技的驱动,互联网消费金融开始崛起,开始成为消费金融结构里面重要的新生力量。
就现阶段来看,金融科技对消费金融的促进,主要表现为大数据风控,而大数据风控对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是拓宽数据边界。
传统的银行做消费贷款风控时,更多看征信,看职业,看是不是公务员,是不是央企员工,是不是在他们银行有房贷,如果不是,银行可能不**为你提供服务,所以这是“是”和“否”的关系。
如果借助大数据风控,我们**依靠用户在互联网上面的数据做信用评估,此时,用户的信用评分可能是0到100的一条平滑的曲线,针对不同用户所处信用评分的水平来提供相应的消费金融产品、制定相应的利率等。
这就将消费金融借款者变成了可分层的用户群,不再是传统风控模式下要么是、要么否的二维选择关系。所以拓宽了数据边界后,就等于拓宽了用户的边界。
原来我们做消费金融,可能是仅仅只针对三亿征信用户,现在已经达到四亿左右,而随着大数据风控崛起,只要有数据,10亿互联网用户都可能成为消费金融的潜在用户群,就**打开整个市场空间,这是大数据风控发展对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第二,从机构层面看
当大数据风控成为主流风控模式的时,行业从业者由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为主变成了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开始涉足这个领域,消费金融也成为过去两年创业者的天堂,创业者的风口。
第三,推动消费金融与消费场景融合
如果没有大数据风控,消费金融很难与场景结合。用户在去线下购买商品时,如果你要给他推荐一款消费金融产品,用户可能需要你在两分钟内给一个结果,包括告诉他能不能用,能不能申请,有多少额度等,但传统风控手段可能需要一周到两周时间,这就很难跟场景融合。
当有了大数据风控,我们可以做到实时风控,秒级审批,就可以很快促进消费金融跟线上线下各种场景融合。在这种场景融合中,又为消费金融提供了新的应用空间。
原来消费金融可能更多的是只能买车或其他大件耐用品,但现在买一杯咖啡,或者买几百块钱的小东西都可以用到消费金融产品,这也是大数据风控促进金融与场景的融合的结果,为消费金融的发展扩大了应用场景边界。
据相关数据,截止2017年末,消费金融渠道结构中互联网渠道余额占比13%,客群结构中无征信客群余额占比达到22%,这说明消费金融一方面有很大进步,另外一方面仍然有比较大的成长空间。
以苏宁金融的消费金融布局为例,我们现在有三款针对消费金融的产品:
整体上看,这三款产品可以覆盖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大家其实可发现到一些巨头提供的消费金融产品基本上也都是分层次的产品组合,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明显感觉到,金融科技对消费金融产业的重塑效果。现在都在谈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有人说科技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那它究竟改变了什么?
这时又有人说除了金融本质以外,金融科技改变了所有其他的一切。也就是说从获客到风控,到客服,到催收,现在都有了很多金融科技的选项,很多智能化的选择。所以,现在做消费金融与做金融科技在某种程度是相似的,消费金融是一个科技密集型的行业,如果没有科技实力,没有数据支撑,消费金融产品就没有竞争力。
从行业层面,微观层面来看,这是当前科技对消费金融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在科技对消费金融产业链重塑的过程中有一个变化,即消费金融产业链越来越精细化,分工越来越明确化。原来消费金融产品通常是一家机构从头做到尾,现在是多方参与,金融科技的驱动下,比如说:消费金融可分成十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一家机构做的比较好,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
这种情况下可以把每个环节做的最好的参与者集中在一起,搭建一个开放平台,汇集行业里面最优质的力量,为用户提供最优的产品体验。
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发现开放合作、搭建开放平台成为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大家纷纷把自身最优的东西拿出来,有的提供技术,有的提供流量,有的提供风控,有的提供数据,有的做催收,在一起构建一条更优的产业链。
原来消费金融的竞争可能是机构对机构的竞争,现在变成了生态与生态的竞争,在这种模式下,金融机构竞争的色彩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淡化了,合作开始成为新的潮流。
再举个例子:我们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了苏宁金融“达尔文”区块链金融黑名单共享平台,来解决机构之间黑名单数据分享中面临的忧虑——在分享数据时**不**面临客户数据泄露的风险。
而利用区块链技术,我们可以解决这个难题,一方面享受黑名单共享带来的便利,一方面免去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截止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和消费金融机构接入平台,累计上线了500多万条黑名单数据。
所以开放合作已经成为这个行业的主流趋势,也是不可逆的趋势,现在无论看哪一家巨头都不能靠一己之力与整个行业做竞争,因为个体的力量总是有限的。
当然我们看到过去几年,从宏观层面,从行业层面,技术层面,微观层面来看,消费金融的确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发展过程中也遭遇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宏观层面来看居民杠杆率在快速提升,特别是从2017、2018年来看,居民杠杆率大约从30%提高到45%以上的水平,同时从2011年以来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在下降。一方面收入增速在下降,另外一方面贷款杠杆率提升,所以给短期内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回调压力。
另外,过去几年,互联网行业有流量红利,也就是用户红利,随着用户开始使用智能手机、开始线上化,这对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对整个互联网产业都带来了流量窗口期。但从2016年以来,手机网民数量增速基本上在5%以下,现在大家感觉获客越来越难,获客成本越来越贵,这**加大整个行业经营成本,也**给行业高速发展带来回调压力。
从行业来看也有一些问题,包括数据层面的用户隐私保护,行业层面的数据孤岛、数据交易乱象等;在经营层面,过去几年消费金融的行业门槛非常低,你有牌照可以做,而因为分工非常细,没有牌照也可以参与很多环节,这就导致参与者鱼龙混杂,进而导致出现很多乱象,如高利贷、暴力催收以及部分借款人过度借贷等等,这也**对整个行业发展产生回调压力。
最后,2018年整个行业都在说“寒冬”,其实消费金融不能叫寒冬,而是一种分化。银行与巨头仍然在快速增长,而一些互联网创业型平台则遭遇很大压力,包括很多上市的互金平台估值出现大幅缩水,基本是30%、40%、50%的缩水。而P2P行业更是遭受暴雷潮的打击,整个行业无论从平台数量,还是参与者人气都有大幅缩水。
以上是当前微观环境或行业环境下,消费金融面临的回调压力。
不过,我们看待一个行业的发展,看待一个行业的风口,还是要站在宏观视角看。从宏观来看,依然要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作用。在促进消费升级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中国和美国的消费金融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从中长期来看,消费金融行业依然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短期内行业里面遇到的寒冬也好、分化也好,只是行业自身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些负面因素产生的回调压力,这个回调结束以后,这个行业还是能够很快迎来高速发展的风口期。
所以消费金融从大的趋势来看,依然是一个可以被称之为风口的行业。
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微信公众号:洪言微语
本文由 @薛洪言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