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9:25:34 人气: 4 评论: 0
今日有消息传出,字节跳动即将发布一款社交产品,未来有望对微信形成正面挑战,社交领域是否又将掀起又一波浪潮?
不知从何时起,大公司的CEO们开始喜欢上了在网络提问题,取智于民间。
继**、**之后,今日头条CEO陈林昨日也在旗下悟空问答和对手知乎平台上提问:
“中国社交领域已经到了终局吗?未来,社交领域可能**有哪些发展和创新?”
坦率来讲,“终局”这个词颇显突兀。对于社交而言,我们已经走过了BBS时代、娱乐化社交网络时代来到了当下的微信息社交网络时代以及垂直社交时代,而显然的是,他也依旧**随着时间、技术进步、用户需求的转变而不断向前发展演变,而这些无一不是在彰显社交没有终局,只有向前发展。
而事实上又何止社交没有终局,可以说世间一切事情都不**存在终局。诚如美团创始人王兴此前所言:哪有什么终局?
当然,社交没有终局的现实可能也是陈林希望看到并且已在心中认同的答案,毕竟已有业界传闻称,今日头条也或将在2019年推出一款全新的社交产品。而从这个层面来说,陈林的这次提问倒也似乎可以看作是一次市场反应的预探。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的是,虽然中国社交领域远没达到终局,但中国社交领域的板结化现状却是分外明显。
微信、**、微博三大玩家牢牢占据着当下中国的私域社交和公域社交领域——从2108年第三季度各家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微信月活跃账户已经**过10亿,**月活跃账户数**过8亿,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了4.46亿。
并且从现实或者说过往各家的尝试来看,他们的地位目前都还不可撼动,都有着自己的护城河。诸如**攻不破微博,阿里支付宝也玩不转社交。如此种种事实上都在昭示同一个道理:在社交领域,在同一市场跟随别人的脚步,其实很难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出现弯道**车,毕竟同一市场的用户并不需要第二个微信或者微博,重复造轮子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可以说,在社交领域试图挑战微信、微博,首先需要考虑这样两个基本现实:
一是你所推出的新产品在技术、体验上是否具备**、微博不能攻破或者是无法跟随的壁垒。
在当前技术条件下,似乎**和微博在社交领域无法攻破的体验与技术壁垒还尚不存在,无论是语音识别技术还是人工智能技术,其实大家都基本还是处于同一水平,没有谁家领先于时代。如果谁真掌握了这样的技术,想必其早就对微信、微博开炮了。
其二则是用户迁移成本。
坦率来讲,相对于技术壁垒而言,用户的迁移成本才是影响后来者能否成功挑战微信、微博的核心所在。毕竟要从一款关系链沉淀已经成熟的产品迁移到另一款新生的社交App,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
毕竟在它意味着我们在某一平台上所建立起的已有关系圈或者说重视的关系圈需要一并转移,但更需考虑到的是,或许你自己愿意转移到新的社交应用上去,但你的朋友们却未必愿意转移。
而这种非完全性的转移,往往就意味着失败的开端——也许你的应用在开始前是轰轰烈烈,但在用户新鲜劲头过去后,一切又归于沉寂,成为了一个死应用。而这一现实在此前的子弹短信上就已出现。
而谈及用户迁移,事实上,相对于私域社交的微信而言,处于公域社交的微博用户特别是微博大V用户的迁移难度**更大。
得益于微博多年来的经营,使得这一公域社交平台,具备了极强的事件引爆力,无论是公共事件还是明星娱乐八卦,基本可以说都是在微博率先引爆继而开始辐射整个网络讨论的。微博所具备的这种广阔的辐射影响力,即使是活跃用户量**他一倍的微信也都难以企及。
而在这种事件的引爆力中,微博大V们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微博的大V们,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能够影响事情的走向。
而微博所赋予他们的这种影响力,其他平台却难以复制迁移。所以**出现这种有趣现象:虽然一些大V**在其他平台去开始自己的账号,但其主要精力,首要的发声地点还是**回到微博。
如此种种,事实上彰显的是:今日头条无论是要进入私域社交领域掌握强关系链,还是要进入公域社交领域掌握开放式的话语权,都需要逃出用户迁移困境已经话语权的重建困境。若今日头条在社交领域重复造轮子,则是没有意义的,其不能冲出**和微博的包围圈,用户最终还是**回到**或者微博的怀抱。
也正是基于此,个人认为至少在接下来的两三年年时间里,可能并没有产品可以撼动微信、微博所统治的社交市场。
但也如前所言:社交必然**随着用户的需求变化、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演化进步。所以从未来的层面来看,设计也不**止步于文字、图**、语音、视频,其还**爆发出新的方式,毕竟设计不**存在终局。
那么未来的社交的创新点可能在哪里?从已有现实来看,可能有这样两个机**:
而当下随着5G技术的即将落地而带来的网络延迟不断降低、屏幕**新率不断提升而解决的眩晕问题以及3D视觉算法的不断进步,可能在未来几年,VR社交这种突破当前社交模式带来更强沉浸感的社交方式,或将**带来新一轮的社交革命。
邻章,微信公众号:TMT317,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科技互联网观察评论者,致力于提供有态度、有深度的科技互联网观察解读。关注电商、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手机等产业。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