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9:30:13 人气: 1 评论: 0
现在网络上已经很多共享汽车安全事故的帖子和新闻,严重影响共享汽车的口碑,给消费者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这些都是共享汽车暗需求——安全管理,越来越重要的原因。
目前私人家用消费者是共享汽车的主流群体,消费者对价格、便利性、平台知名度、车况这些显性需求比较关注,各大共享汽车平台也在这些方面卖力拼杀。但是,有一个重要的暗需求对用户体验影响也非常大。
对共享汽车来说,最坏的打算可不是公司血本无归关门大吉,安全事故产生的连带责任,有时候比平台自身大出许多。滴滴安全事件问责,让消费者的出行安全意识觉醒,不再一味追求便宜。
现在网络上已经很多共享汽车安全事故的帖子和新闻,严重影响共享汽车的口碑,给消费者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这些都是共享汽车暗需求——安全管理,越来越重要的原因。
安全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规避风险,降低损失。事实上,很多共享交通工具公司在运营中,都插入了很多风控环节。比如共享单车对骑车人开始了准入机制、花大力气提高产品的耐用性;汽车租赁则实施更为严格的客户审核机制、提供保险和救援,对车辆实施远程监控等。
从诸多共享用车平台的风控措施来看,这些环节的插入都是复制传统租赁公司的风控手段。传统租赁公司以企业经营为中心,采取了一系列风险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对风险回避、对损失控制、风险转移、风险保留四种方式。
共享汽车公司,将新技术引入风控环节:
必须承认新技术的引入,减少了很多人工环节,对安全管理的效率有很大提升。但是,其核心还停留在工具使用阶段,这些环节是否完全满足企业和用户安全需求,这个模式是否适应分时租赁,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在共享汽车的语境下,安全管理复制传统模式,不是不好,是不够全面,忽略了用户在风险控制各个环节的参与力量。
分时租赁自由、自主、自助的用车方式,脱离人工监督,需要消费者自主执行。因为行为不受控制,消费者完全可以按照自身的理解操作,造成风险。
以用户为中心的风险来源三个方面:
道德风险主要指使用者的主观恶意(盗抢、恶意碰撞等)。
对这类用户,企业只能采用“风险回避”策略,尽可能拒绝这类用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用户的个人征信越来越重要,也是一个趋势。征信手段也在不断进步。
非主观恶意情况下,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而导致的风险。发生事故时惊慌无措,导致事故处理体验差。
传统汽车租赁商业与用户直接接触的最多,一位租赁公司事故处理专员,是这么评价私人家用车消费者的安全认知:
网络上共享汽车用户“抱怨”帖子,也反应了消费者在安全上的一些“认知盲区”:
我们必须承认,随着各行各业对用户体验的重视,消费者已经养成了“我就是全部”的心态。虽然企业设计了免赔服务、购买了保险,但是在用户眼里,做到却没做好,就等于白做。
共享汽车的产品经理,大方承认“这一届用户不行”,想办法培养“合格”用户。
非主观恶意情况下的意外事故。客户驾车过程中,能力限制(比如:驾驶技能不够),操作问题导致的风险等。
**上,可以通过记录用户驾驶行为习惯,给用户提供指导和建议。但是这方面技术的研究,更适合整车厂。汽车租赁行业来做,投入成本和投入周期都无法承受。
即便如此,车载远程监控、GPS跟踪定位等技术在共享汽车的运用,还是可以大大增加了用户的安全感。
以用户为中心的风险管理思路,更像是思考如何提高“合格”用户转化率。在已有风险管理手段中,增加对用户的引导,提升用户安全能力,从而提升用户满意度。
这里抛**引玉提几点想法:
11月14日-16日,第二届交通安全产业峰**在广东省佛山市开幕。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罗文副部长分析了我国安全产业发展形势,判断当前已经进入提质增效升级的战略机遇期。
汽车出行行业作为传统制造业,正在向服务型科技公司转变,智能化新技术层出不穷,为出行安全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不能忽略用户的能动性。
本文由 @MissZhao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