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9:36:44 人气: 6 评论: 0
你们觉得哪些产品特别“丑”呢?
Winnie是一位长期生活在纽约的工业设计师,由于家人买了拼多多的股票,她出于好奇,下载了“拼多多”。但是一打开操作页面,那种密密麻麻的信息排列式布局,立刻让她望而却步——一个上市公司的App为什么 UI **设计得这么“丑”?
如果你仔细回想一下,“拼多多”所代表的这种复杂、高度集合信息的设计风格,在中国互联网江湖中并非个例。
淘宝、京东、今日头条等等,各大主流 App 的首页设计均是如此——琳琅满目的信息恨不得填满你的世界,色彩斑斓的图**、GIF 搔首弄姿般地时刻提醒着你:点我!点我!
(从左到右依次是:淘宝、京东、苏宁易购、1号店)
电商类 App 的首页UI界面,是不是长得都差不多?
相较于国内互联网公司复杂的“大而全”式设计,国外的 UI 设计大多走“简约”路线:非常注重留白,收藏起功能选择栏,集中突出某一项功能。
在同行的映衬下,难怪 Winnie **觉得中国的 App“丑” 了。难道是中国互联网人的审美出了什么问题吗?
关于审美的讨论,其实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话题。在互联网设计当中,美、丑都是相对的概念。在 Winnie 眼中,“丑”就是密集式的复杂设计,以中国为代表;“美”则是留白式的简约设计,以美国等西方为代表。
自从乔布斯开始,在以科技创新为象征的互联网行业中,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都“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今顺理成章地,它们所采用的简约设计风格,是目前国际上 UI 设计界的主流声音。但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这次却偏偏不跟风了,纷纷祭出各种五花八门的复杂设计作品,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中国这种高密度的信息设计,往往都伴随着几大特点:链接多、图**多、色彩斑斓。而这与汉字的结构息息相关。
中文中最复杂的汉字 biang 共有57画,“biang biang面”为陕西关中地区的一种民间美食
与英文这种表音的拉丁文字不同,汉字作为表意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语言之一。英文有26个字母,相互排列组合就可以构成有意义的词;但是汉字却有八万多个单字,不论是单独、排列还是组合都可能生成不同的词,结构着实复杂。
并且汉字没有大小写、没有空格、笔画众多、花头较少。在自身复杂的前提下,简体汉字也缺乏很多设计上的可塑性。这就决定了在界面设计上,简体汉字比英文更加繁琐。所以,当你的App上大量出现中文的时候,即使其他元素保持不变,你也**觉得设计变得更复杂了,像是变“丑”了,降低了原先设计的“逼格”。
把包上的英文转换成汉字,立刻满满的违和感(图**来源微博)
在互联网的世界中,简体汉字不仅在外观上相比英文更加复杂,其在功能上受到的制约,也加剧了这种复杂的呈现方式。
互联网是诞生于英语世界的产物,这是一个从最底层的框架开始,就以字母为基础构建的网络平台。不论是 Windows还是 Linux,再到移动时代的 Android 和 iOS,所有的操作程序都是用英文写就的,这就导致在中文搜索出现前,如果用方块字搜索网页,你几乎什么也搜不到的。
中文搜索出现后,域名的字母问题依然存在,用户可以看得懂汉语,但是他们无法记住用英文字母拼就的域名。所以与其让用户去记住网页地址的一连串字母,不如直接提供链接——这就体现了非英语世界中“门户网站”的重要性。大量排列链接的意义本质上正是为了解决用户“看不懂英语字母”的问题,让他们可以直接点击链接,导航到想去的网站。
2007年的新浪网
而且,这并不是简体中文独有的情况,日语、韩语、繁体中文等在设计上都与简体中文有着相似的困境。在迎接以英文为主的互联网时代到来时,不可避免地要使用这种多链接的方式,设计自己的网页。
文字多了,为了配合布局让网页看起来不**那么枯燥,我们自然而然**想到添加图**。于是各种五颜六色的图**、色彩斑斓的GIF也就应运而生,配合设计师调配页面上复杂的设计风格。
在国外脑科学领域有一个研究分支为“文化神经科学”(Cultural neuroscience),主要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对人的大脑神经产生怎样的影响。
2005年,密歇根大学心理学系的三位教授Hannah Faye Chua, Julie E. Boland 和 Richard E. Nisbett 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把一些图**,分别拿给美国人和中国人观看,然后记录受试者的眼动情况和记忆能力。结果表明,美国人更容易注意到图**中的单个物体;而中国人则能够对物体、环境、背景等多种元素有一个均衡的感知。
实验中所用到的让受试者观察的图**示例和论文截图
换句话说,中国人和美国人对信息有不同的感知方式,我们更擅长观测充满复杂信息的环境。Chua 他们认为,这与中美的文化差异相关:美国更崇尚个人主义,而中国则更崇尚集体主义。
后来,这一学科的其他相关研究均不断印证了 Chua 他们的发现。专栏作家 Sharon Begley 在 “文化如何塑造大脑” 一文中写道:当观察复杂的场景时,亚裔和非亚裔分别激活了不同的大脑区域。亚裔大脑中的图形处理区域**活跃起来,这使他们更能关注到整体;而非亚裔的大脑活动则主要集中在个体物体识别区域。
也就是说,咱们中国人,天生就有能够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所以在面对“拼多多”们这种繁琐的 UI 设计时,根本就没太当回事儿。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文化空间中,中国用户已经逐渐习惯了各种复杂的元素构成,并不**认为它特别得“丑”或者“美”。复杂,只是一种习惯性的设计表达。
美国曼哈顿唐人街的街市布局与曼哈顿其他地区的布局截然不同,充满了中国“复杂”的特色(图**来源:维基百科)
传统中国人爱热闹,喜欢“人多”的氛围,比如好餐厅就一定要是人声鼎沸的,一定要是排队的;喜欢红色,因为代表喜庆。逢年过节更是要走街串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这代表了好兆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在这种文化环境下,我们诞生出来的设计作品也极具特色。诸如窗花、贴图等充满民族文化的设计作品,往往都透露着一种“复杂”的特点。一个作品中通常都有不止一个人物,细节雕琢得到位,各种元素齐全,整体上来看,体现出的就是一种信息密集式的复杂艺术特征。
(苏州桃花坞产出的桃花坞年画,色彩艳丽)
如果把它和“拼多多”们的主页联想在一起,是不是有一种异曲同工之妙?
你很难说这是丑还是美,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没有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而消失,而是以另一种方式保存了下来。在使用这些互联网产品时,中国最广大的用户们并没有表现出太多对美丑的评价,因为我们在大脑中已经自然地接受了这种“复杂”的设计风格。
日本设计师原研哉(无印良品最早的设计总监),曾在自己的书中(《设计中的设计》)说到:设计的首要任务永远都是实用性,要在实用性的基础上给用户以美的体验。原研哉是日本极简主义设计理念的代表,极简如他,依然强调的是设计在功能端的作用。
对于互联网界面的 UI 设计来说,撇开文化表层的原因,它从本质来看就是一种商业行为,那么“满足用户需求”,就是产品经理在任何时候都**最优先考虑的事。对于中国的这些互联网公司来说,采用复杂设计的最直接原因,可能只是因为这么做能赚钱而已。
Porter Erisman 在自己的畅销书《六十亿购物者(Six Billion Shopper)》中,记录了李开复还在谷歌时的一次内部讲话,那时谷歌还没有离开中国。李开复在讲话中提到,在全球各地谷歌实验室进行的“眼动测试”中(眼动测试,记录受试者在浏览网站时眼睛转动的情况,以此来判断他们注意力的变化),他们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美国的谷歌用户,在使用谷歌时,目光**直接锁定在搜索框;而中国的谷歌用户则可能**把整个网站都浏览一遍,就像是在寻找一些可能潜藏的“小惊喜”。
《六十亿购物者》这本书描写了全球电子商务市场中的企业故事。
李开复的结论与Chua教授等的研究结果如出一辙。显然,在中国的社**环境下,高信息密度的复杂式设计更符合用户的行为习惯,也能吸引更多的用户流量。
以淘宝和亚马逊为例。对于美国用户来说,他们平常的购物场景发达,用户登陆亚马逊往往**直接通过搜索框找自己需要的商品。而且这些用户通常在登陆前,就对自己所要购买的商品有了充分了解。
亚马逊在不同地区的首页设计差异,它的中国版已经为中国人的使用习惯进行了明显的个性化设计
但是中国用户在淘宝上,往往**有一个“逛”的行为。他们打开淘宝后就像逛商场一样,四处翻看,打开各种链接和优惠活动页、观看特卖直播,然后把不同店家的相同商品放进购物车,最后货比三家再购买。
显然,如果一个中国用户用亚马逊买东西,他不**觉得亚马逊简约、好看,反而**认为它的用户体验弱爆了,想要的信息统统都没有。
除此之外,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也是孕育复杂式互联网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因。庞大的人口基数下代表了中国大多数互联网用户的基本样貌: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需求多样(且每一个细分需求都有足够大的市场)、消费能力偏低。
虽然现在大家口中常说:到处都是985/211,硕士博士满地跑。但实际情况是,中国从恢复高考以来,四十年累计的本科学历者只占全国人口的不到 4%。受教育程度较低意味着对审美的敏感度也较低,他们更追求基本层次的体验和享受。
对于这样的网民群体,与其采用简约设计让他们独立搜索,不如把所有选项都放在他们面前,让他们自由挑选。越懒人模式的设计,也就越能够留住用户。
留住用户就是留住了衣食父母,产品经理们一定都懂这个道理——于是他们把所有能想到的需求,都放在设计界面中。因为即使一个不起眼的需求,在庞大的用户基数面前,都可能有海量的市场,谁都不愿放弃可能存在的商机。
最后,消费能力偏低,这就意味着中国用户对价格更加敏感。2017年,中国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2.6万元(约4000美元),而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则是60,000美元,是中国人的大约15倍。
同样在手机App上搜索小米手环,在亚马逊和淘宝出现的截然不同的UI界面。
琳琅满目的填充式设计,充分满足了消费者们的“廉价”心理:复杂的设计下,在线商品就像现实中的大卖场,复杂往往代表着“便宜”。
“廉价”的设计不**给用户带来心理负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家店装潢精美设计优雅,**潜意识认为这家店的东西肯定很贵,从而在进店之前就产生消费心理障碍。
而价格敏感的用户常常也**有一些“占小便宜心理”。他们往往觉得相同价钱买得东西越多,就越划算。这也就是为什么淘宝店主们总**在卖东西时,送很多小礼品。比如买衣服送袜子,买篮球送气针、气筒篮球袋等等。所以,中国的电商们在制作宣传图**时,也**极力在一张图里堆满各种优惠信息,充分满足人们“多就是好”的潜在阅读期待。
所以,中国互联网这种“复杂式”的设计风格泛滥,并不是我们失去了审美,而是在文化、经济、消费者心理等多重作用下的考量。相比国外的简约式风格设计,复杂的设计可能不好看,但是对于产品经理们来说,好看,并不是他们设计产品的最关键因素。
再多说句题外话,这种复杂的设计风格,如果让国外公司模仿,还真不一定能做成。
去年天猫双十一的时候,杭州的森马电商部门聘请了几十位设计师,来实时设计各种商品的展示图**,以满足淘宝这种复杂设计 UI 下的内容宣传和调换。这只是森马一个品牌而已,那天参与双十一的品牌可能有成百上千个。为了要配合淘宝这种信息密集式的页面设计,商家需要花费一笔巨大的人力成本。这样的工作,也只有还在吃着人口红利尾巴的中国市场上,才有机**做到了。
其实,中国的艺术史源远流长,简约之美的设计理念并不是什么舶来品,我们其实擅长得很。上文中举的复杂的艺术设计作品,多来自民间。那么简约的艺术设计作品,过去都是谁在把玩欣赏呢?
嗯,文人骚客,巨贾富商,皇亲国戚。
如今,中国一些小众的App和网站,也**选择简约式的设计风格。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普遍需求的,依然是那些用着复杂式设计的互联网公司们。
作者:项一诚
来源:微信公众号“深响”(ID:deep-echo)
本文由 @深响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