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9:36:55 人气: 11 评论: 0
每次去银行的时候,基本上是需要取号排队,而习惯了互联网的快捷办理,往往**对这种情况感到不适应,那针对于这种情况,银行要怎么与时俱进呢?
每当我们去银办业务进门的那一刻,先是心头一烦,然后默默的去取号……总是一群人坐在等待区,总是一群……
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没事儿真不愿意往银行跑,况且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很多业务自己在手机或电脑上就办了。
然而在我习惯了利用互联网,认为别人也和我一样,没人**再跑去银行办业务的时候,有那么一天,我在银行工作了……每天面对这些前仆后继的“衣食父母”们,我开始无比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认为目前客户线下前往银行的动因如下:
每天出入银行的客户流量动不动就数以百计,什么概念?
我来简单的形容一下:
先来简单了解下银行最常见的业务有哪些:
(以上每种业务受不同银行软硬件条件和职员业务能力影响在时间上也**有出入,但不**太大。)
以100名/天的客户量为基准,按最少时间计算,1+5+10+30+30=76分钟,76÷5=15.125≈15分钟,可以简单理解成一位客户办理业务的时常是15分钟。
那么100个客户就是1500分钟,1500÷5=300分钟(5小时),每个职员每天至少有5个小时在与客户进行沟通,如果网点出纳职员配置少或有休假,四个职员就是每人6小时,三个职员就是8小时。
银行一般早9点开始营业,到下午4点半营业结束的话,期间7小时30分钟,午休时间1小时,6小时30分钟内职员在工位为客户处理业务至少5小时,剩余的1小时30分钟还要去卫生间、接客户电话以及处理内部业务工作等。
营业结束到下班(晚6点)间的一个半小时,职员还要将当日的业务进行**点、结账,一旦出现差错,下班时间就成未知。
业务处理的平均时间是15分钟,从概率角度讲,5个窗口同时开放,在等待中的1-5号客户的等待时间是0-15分钟,6-10号客户为15-30分钟,11-15号客户则为30-45分钟,依序类推。
当你到银行取号发现自己比较靠后时,请保持耐心,不要觉得职员办理业务慢,每个业务时间都摆在那,再催也快不到哪去,自己算一下要是等待时间挺长的,可以拿着号出去逛逛街、溜溜弯,吃吃饭……再回来,过号概不负责……
每个行业都不轻松,银行也不例外,“金融业”这个词儿听着很大气很高端,可一旦搭上“服务”,好像就显得没那么……
在此希望每一位客户都能体谅银行职员的辛苦,每一位银行职员也都能秉承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宗旨。
毕竟客户不是“上帝”,是“被上帝”,No service no “god”。
每天出入银行的客户形形色色,每天和他们打交道,自然是要深切洞察其行为特征,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以个人业务来讲,首先将业务流程简单分作业务前(客户从进门至到窗口办理业务之间的时间段)、业务中(客户开始办理业务至业务处理结束)、业务后(业务处理结束至客户离开银行)三段。
客户按年龄分三类(联合国标准):未成年客户(0-18岁),青年客户(18-44岁),中老年客户(45岁以上)。
未成年:按照规定未成年需在监护人陪同下办理银行账户业务,因此未成年人基本都是在家长的陪同下办理业务的。
本文未成年群体可以进行简单的细分,例如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
未成年在办理业务前、中、后阶段所体现的最主要特征是有家长陪同,想法主张受限制。
青年:文中所提到的青年客户群体基本是1974年-2000年出生的人群,如果细分的话还可以简单归为“七零八零后”和“九零后”,因为七零后和八零后的差别个人感觉并不是非常明显,但九零后青年的特征相对要明显很多。
青年客户是互联网的主力军,对互联网的利用率与依赖度都要明显高于其他客户群体,所以他们来到银行办业务的目的性也强,所谓“我必须得去一趟银行”,例如:代发工资客户的开卡、开通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留学生外汇学费、丢卡挂失补发等等。
中老年客户:中老年客户其实是中年(45-59岁)以及老年(59岁以上)客户的合称,他们具备较高的相似度,因此本文将其归为一个大类。
(老年客户一般没有太多的沟通,他们的需求很单一,一般只要让其觉得“此行目标圆满完成”就好了,补个卡啊取个钱啊开个户啊balabala……)
外资银行老年客户还是不多,不像某些发放退休金、医疗保险之类的国有银行,他们接触这类客户群体的频度要比我们大很多。中老年客户对银行依赖性很高,他们对互联网的利用率低,一方面原因是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是心态普遍较为保守。
通过上文的阐述,我们可以清楚地认知:银行客户依年龄层次不同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具备一定的差异性。那么客户产生这种行为特征差异的原因,除了受年龄层次导致的生理机能限制外,最主要是其客户需求的不同,那么客户需求是怎样影响银行客户行为的呢?
马斯洛需求层次**是人本主义科学的**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如图,这五种需求是自下而上的顺序,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关系,也就是说生理需求是最基础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的需求,往往也是最难实现的。
将马斯洛需求层次**应用到银行客户中,来探求银行客户大体具备怎样的需求。
不同年龄层次的银行客户,在每项需求上的强度也是不同的。
银行面对时代压力与同业压力,以及日新月异的客户需求,倘若依旧不思进取,早晚**不辱“夕阳产业”之名。
以客户为中心,是应该始终秉承的理念,服务于客户,就要满足客户的需求:
服务的多元化、科技化,是核心竞争力,是发展大趋势。一味的依赖人力,不做体制上的改革,只能是“好死不如赖活着”。
尤其是银行的战略决策管理层,更要认清时局,大刀阔斧,在“新”时代用“新”手段“抓住”客户,以“万变”应“万变”。
本文由 @非文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