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9:52:24 人气: 10 评论: 0
文章分享了2017年的17个零售趋势,并对各个趋势逐一解读,一起来看。
我们在 2016 年的零售科技潮流报告中提及了无人机技术,并指出该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可是,在过去的一年,我们见证了无人机技术在“最后一公里”(即末端配送)的应用有所上升,特别是在中国的农村。商用无人机在美国也变得普及。根据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预计,2017 年交付作商业用途的无人机数量**过 250 万架。
在过去,无人机技术只局限于军事用途。可是,自从无人机具备了拍摄功能后,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在 2016 年初开始蓬勃扩展。此后,无人机技术发展迅速,实现了更稳定、节能而安全性高的技术方案。同时,诸如亚马逊、沃尔玛和谷歌等企业纷纷投资于欧美的无人机快递项目,而与无人机相关的始创公司也在 2016 年获得**过 4 亿 5000 万美元的注资。此外,我们也观察到去年世界各地的无人机快递试验取得了不少成果:
京东商城: 在 2016 年的光棍节,京东商城部署了 1000 架无人机,沿 10 多条航线为农村地区提供末端配送服务。其总飞行时间**过 1 万分钟,被公司管理层和媒体视为一大成就。京东的首席技术官表示,无人机快递服务将于 2017 年覆盖 100 条航线。无人机快递可以解决农村地区(特别是人口密度低的地方)的订单配送低效问题。目前,农村地区的末端配送服务选择还不算完善,而无人机快递正好可以提升这方面的效能。根据报告显示,无人机快递可为京东的配送成本减半,每件的运费减至 8 美分以下。
亚马逊: 亚马逊的 Prime Air 是亚马逊 Prime **的专属空中配送服务。Prime Air 的无人机快递项目可在 30 分钟内为顾客配送最多 5 磅的货件。在 12 月 7 日,亚马逊首次在英国剑桥通过无人机为顾客配送一台亚马逊 Fire TV 流媒体设备和一包爆米花。
7-Eleven: 京东商城和亚马逊的无人机项目都以乡村的末端配送为焦点,以避免应对城市中复杂的无人机管制和相关安全措施。然而,7-Eleven 自 2016 年 7 月开始进行无人机快递的试验后,已在内华达州里诺市为 77 位顾客进行配送,而当地是人口稠密的城市和郊区。该 77 架无人机可为商店方圆一英里内的顾客进行配送,其功能与京东和亚马逊的服务相似。
尽管上述的项目均取得成功,无人机快递面对的主要挑战还是来自法规方面。政府和企业之间正致力找出安全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平衡点,而有关法规也经常获得补充和更新,以确保更理想的操作环境。在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在 2016 年夏天放宽了商用无人机的限制,但并未有完全放松对无人机快递的管制。根据有关法规,用作配送服务的无人机必须轻于 55 磅,飞行高度不得**过 400 英尺,飞行时速不得**过每小时 100 英里,并只可于日间在视线范围内操作。这即表示完全自动化的无人机快递不太可能在 2017 年的美国实现。可是,中国的相关法规比较宽松,而中国政府也已明确许可京东商城部署更多无人机作配送用途。因此,我们相信中国**在 2017 年带领无人机快递的潮流。
对于地区经营的零售商来说,无人机快递的发展将提升乡村配送的经济效益,不但让更多消费者进入市场,也让各企业有效挖掘中国农村人口的庞大消费潜力。
人工智能(AI)在过去的十几年发展迅速。2017 年,我们预计将有更多应用程序**在商业界面中使用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属于计算机科学下的一门学科,在个人电脑和手机发明前已经存在。可是,人工智能的商业应用一直受到局限,直至机器学习(machinelearning)于九十年代,以及其子集——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于过去十年的发展,情况才有所改善。
深度学习是包括自然语言处理(NLP)和图像识别等关键科技的基础。自然语言处理可自然分析、理解和生**类使用的语言,而图像识别可识别图像中的元素,是面部识别软件和设备的核心技术。
2016 年 10 月,谷歌的行政总裁桑达尔·皮查伊表示:“在过去十年,我们打造了一个以移动设备为先的世界,而未来十年,我们将迈向人工智能为先的世界。”其实,人工智能(特别是深度学习)在下述的发展后,其能力也大有提升:
零售商和品牌在过去几年试验和实行了人工智能驱动的各种方案,如自动化客户服务、社交媒体分析、优化产品搜索和推荐。举例来说,Target 和 Best Buy 与 AddStructure 合作进行相关项目,而后者正是一家提供白标、自然语言理解(NLU)平台服务的始创公司。
2016 年 12 月,亚马逊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更进一步,推出了 Amazon Go 的试验项目。该项目为一家自动化、免结账的实体便利店,由深度学习算法和其他如计算机视觉和传感器融合等科技操作管理。亚马逊因此被誉为运行着“世上最先进的购物科技”,而这创新概念也甚有革新实体零售店的潜力。
2016 年,我们观察到科技巨头和始创公司都在推出或升级在商业界面中使用人工智能的应用程序。我们预计人工智能在 2017 年将更为流行,而 Amazon Echo 和亚马逊的虚拟个人助理 Alexa 将**是关键驱动因素之一。行业报告指出,自 2014 年下半年推出市面后,Amazon Echo 装置的销售量已达 510 万个。2016 年圣诞假期前,Amazon Echo 已在亚马逊美国网站售罄,显示市场对其兴趣十分浓厚。数以百万计的亚马逊顾客使用 Echo 进行购物的同时,可协助训练和提升该人工智能的水平。顾客的正面体验可让市场更为接受 Echo 和其他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装置。2017 年,我们已经看到 Alexa 的应用也有所扩展。除了在 Echo 方面的应用外,Alexa 也成为智能家居电器和汽车的新功能。最近的新闻指出,部分福特和大众车款将配有 Alexa 个人助理服务。
虽然 2017 年应该不**是人工智能驱动的应用程序变成可持续使用,获广泛采纳的消费者产品的一年,但文字界面到语音界面的转变,将对运营数字购物渠道的零售商和品牌构成重大挑战。通过语音指令进行购物,减低了产品图像和网页界面对购买决定的影响力,反而提升了过往购买记录、价格和货品是否上架等因素的重要性,而这些因素都可作为产品搜寻的过滤条件加以应用。此外,由于 Alexa 为较受欢迎的人工智能平台,如 Alexa 的使用者要搜寻产品,通过亚马逊销售的产品大有可能占有优势。我们预期在 2017 年继续见证这趋势继续发展。
一系列的虚拟现实(VR)装置于 2016 年陆续推出市面,包括 HTC Vive、三星 Gear VR、Facebook Oculus Rift 和索尼 PSVR,而虚拟现实应用程序也于去年在游戏界、娱乐界和零售业掀起不少热潮。根据 IDC 的预测,虚拟现实装备于 2016 年的发货量达 960 万台,并将于 2020 年上升至 6480 万台,5 年复合增长率为 184%。
可是,这崭新科技仍然存在着数项技术问题,不但限制了用户体验,也可能导致消费者的接受程度降低:
次优分辨率和帧率: **上来说,使用者需要每秒 120 帧(FPS)和 8K 分辨率,才能享有完全顺畅的体验而不感到眩晕。然而,目前的配置只可支持每秒 60 帧和 4K 分辨率。
带宽不足: 为了传送虚拟现实所用的 4K **高清(UHD)内容,网络连接的速度必须为每秒 25 兆比特,或每小时 7GB。如果网络连接速度不高,虚拟现实的显示将导致帧率下降,影响使用者体验。
虚拟现实沉浸的时段限制: 大部分的虚拟现实装备公司都建议使用者每使用 30 分钟,必须休息至少 10-15 分钟,以避免出现任何健康状况。
从表面上来看,虚拟现实这技术好像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虚拟现实装置和应用程序在很遥远的将来才**获广泛应用。可是,首批应用于购物的虚拟现实应用程序已于 2016 年推出,我们相信该些应用程序将于 2017 年渐趋普及化。
阿里巴巴:2016 年,阿里巴巴研发了虚拟现实购物平台“Buy+”。该软件让虚拟现实使用者到访虚拟零售店并进行购物。顾客可在虚拟环境中行走,而如果看中任何商品,即可连接到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平台——天猫。付款程序也是直接在虚拟现实环境中进行。根据阿里巴巴提供的信息,在 2016 年 7 月 Buy+推出首日的首个小时内,用户数目已达 3 万人。直至 11 月 10 日,已有**过 800 万名用户使用过 Buy+,而包括 Costco、Target、梅西百货(Macy’s)、Freedom Food、Chemist Warehouse、Tokyo Otaku Mode 和 Matsumoto Kiyoshi 等零售品牌也设置了虚拟商店。
随着 Buy+的面世,阿里巴巴属下负责提供金融服务的蚂蚁金服也推出了 VR Pay,让用户可在虚拟现实中付款。该技术于 2016 年 10 月的深圳双创周展出,在使用上可配合由智能手机驱动的虚拟现实耳机,并可连接到蚂蚁金服的支付平台——支付宝。
亚马逊: 基于亚马逊网页上的职位空缺,我们推断这电子商务巨头也正在研发虚拟现实平台。其中一个职位的描述指出,该公司正准备为消费者带来“实体和数字虚拟现实购物体验,并在使用上配合 Oculus RiftHTC Vive 和 PlayStation VR 游戏耳机”。
Wieden+KennedyLondon:Wieden+KennedyLondon 也开发了首家名为 Shopageddon 的虚拟现实零售店,旨在于黑色星期五前提升顾客的购物体验。Shopageddon 可以说是预先展示了未来零售店的模样——大量商品呈现在用户眼前。用户只要用眼睛一扫,就可把商品添加到购物清单上。
对大部分应用程序来说,虚拟现实大有可能只**继续扮演点缀的角色。在购物方面,虚拟现实在可预见的未来也很可能被局限为店内体验。然而,随着消费者正在寻求更多的体验式购物经验,而且游戏化也获证明是吸引和挽留顾客的有效工具,我们预料更多的零售商将于 2017 年试验和部署虚拟现实购物方案。
增强现实(AR)是一项通过电脑生成图形来增强或提升外界景观的技术。随着这技术在商业发展方面有所突破,其在时装、美容、家居产品和电脑游戏方面的应用程度均得到提升。
增强现实跟虚拟现实(VR)和混合现实(MR)都不同——虚拟现实是纯粹由电脑生成的世界组成,而混合现实则把现实世界和完全虚拟的世界混合起来。我们预料大众对增强现实的接受程度将比虚拟现实和混合现实高,原因是增强现实可以通过现有的硬件来运行(包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而虚拟现实和混合现实均需要用上专用的耳机和眼镜。
增强现实已经在时装、美容和家居产品零售方面的应用上取得成功。这些应用包括智能镜子和让使用者虚拟化妆和虚拟摆设家具的应用程序。
增强现实受惠于大量的风险投资融资、智能手机高度普及化和增强现实应用程序受主流欢迎(如 Pokémon Go 手游)的趋势,其应用程度很可能将**加快上升。根据 CB Insights 的估计,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全球风险投资融资额将由 2015 年的 7 亿 300 万美元,大幅上升至 2016 年的 26 亿美元。
增强现实手游 Pokémon Go 的推出,可以说是增强现实科技的一大突破,成功把增强现实娱乐带到主流。该手游在最受欢迎的时候,拥有**过 2600 万名活跃用户。大量玩家为了捉精灵,纷纷涌到不同的购物商场和零售店。
家具零售方面,增强现实的牵引力也有所上升。顾客可利用增强现实应用程序,通过增强虚拟家具布置的功能来更好的想象可行的摆设。通过这些应用程序,消费者在购买家具前先看看那家具是否适合自己的生活空间。这样退回率便可得以减少。2013 年,宜家(IKEA)为其产品目录推出了增强现实应用程序,帮助顾客了解家具是否适合他们的家居。此外,Lowe’s 和 Wayfair 也推出了它们自己的增强现实应用程序。
智能镜子和虚拟试装应用程序也为消费者带来创新气象,但我们还有待可完全实现真实试装体验的突破性科技面世。Neiman Marcus 于 2014 年为其时装商品首次推出“魔术镜子”,并将该技术推广至其 20 家门店的太阳眼镜和美容商品。包括 Rebecca Minkoff 的其他零售商也进行了智能更衣室试点计划,让顾客可以虚拟试装。Sephora 和 Vogue 则推出了应用面部映射技术,让顾客可以虚拟化妆的应用程序。
我们预料,增强现实的相关应用将于 2017 年成为跨行业的潮流,并获得充裕的资金支持发展。增强现实技术对家具和家居产品零售商尤其重要,因为它们必须紧随宜家、Lowe‘s 和 Wayfair 的步伐,在市场上推出自己的增强现实应用程序。我们应该**见证到下一代的虚拟试装应用程序将有更精准的试衣和视觉化技术。同时,我们预计“魔术”智能镜子的使用将**变得更普遍,并更广泛的设置于非旗舰门店,其在饰品类产品上的应用也**有所增加。大众市场品牌将大有可能试用魔术镜子,而其在美容化妆方面的技术应用也**得到提升,以更真实地呈现不同化妆品的颜色和纹理,为使用者创造更佳的店内和智能手机使用体验。
增强现实应用在零售方面的加速发展,将推动电子商务继续渗透市场,降低零售退货率。家居商品线上零售商陆续推出增强现实应用程序,可切合顾客使用移动装置来购物这日渐增强的偏好,有助提升线上销售额。此外,家具在顾客家中摆设的可视化,可帮助顾客作出更佳的购买决定,从而减少因购买后不合适而退货的机率。
Pokémon Go 自推出后大受欢迎,因此我们预计 2017 年将出现各种类似的增强现实游戏,包括阿里巴巴的“抓猫”手游。增强现实的其他用途包括以增强现实手游的方式吸引消费者前来门店,以及结合虚拟陈列和实体零售商品的增强现实移动营销活动。
智能手机让使用者可随时随地接收数字内容。因此,在过去两年,手机直播开始在用户观看时间中占更大的份额。
Periscope 和 Meerkat 在直播市场初试牛刀后,各家科技企业陆续发现个人直播确实是有潜力可言,但也必须面对用户生成直播内容的相关挑战。在 Meerkat 的案例中,用户没有定期通过应用程序来生成和接收内容,因此该平台无法维持用户的兴趣。
2016 年,我们留意到美国的科技企业开始对固有直播模式作出调整,同时一个全新的直播营利模式也在中国出现。我们相信,随着这些企业按不同范畴实行直播专门化,2017 年全球直播市场将**迅速增长。
美国
Twitter: 在直播内容方面,Twitter 采取双管齐下的方针:一方面在平台上直播如体育赛事和政治**议等大型活动,另一方面则让用户通过 Twitter 既有的手机应用程序进行个人直播(这一点可与提供直播功能的 Periscope 比较)。通过这种方式,Twitter 让用户评论现场发生的活动或状况,鼓励他们参与公民新闻。
Instagram:Instagram 也推出了实时视频功能。与储存内容并容许用户编辑和转贴的 Facebook Live 不同,Instagram 的视频在直播后将**被删除,这特点与 Snapchat 十分类似。
中国
在中国,一个甚有分量的直播市场在过去两年急速发展,而网络明星的兴起则是推动其发展的因素。中国的直播应用程序与美国的大有不同。在中国的线上直播中,主播和观众可以互动,而观众通常**为主播赠送虚拟礼物。在这个商业模式中,来自虚拟礼物的收入将由直播平台和主播按比例分利。对于无法接收传统模式内容的大部分中国人口而言,个人直播可被视为一种主要的娱乐,而同时它也是有效接触年轻中国消费者的强大销售管道。根据瑞士信贷于 2016 年 9 月的分析,中国的个人直播市场将**由 2015 年的约 18 亿美元市值发展至 2017 年的 50 亿美元市值。这商业模式取得了不少成功,在中国市场上冒起的直播平台就有 150 个,当中包括 live.me 和 live.ly 等平台更进军美国市场。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推出的 3 个月内,live.ly 的 iOS 下载次数已录得 350 万次。
2017 年,我们预计个人直播将更全面的吸引不同类型的互联网用户。应用程序和平台将按范畴实行直播专门化,让直播内容成为接触目标客户的强大营销工具。我们也因此预料品牌和零售商**更积极通过直播内容来与消费者互动,而其中最成功的方法是邀请影响者(influencer)或网络明星担任主播。我们将在下一节作详细讨论。
网络明星(cewebrities)和影响者(influencer)不是指在传统标准下的有名人士,而是在特定市场的社交媒体中拥有显著影响力的人。许多影响者都成了网络明星,在圈子里有一定的知名度,也有忠实的支持者。消费者**追随这些影响者,原因是他们认为影响者对相关产品的知识深厚,其意见也十分值得参考。虽然影响者的追随者数目不一定多,但他们的参与率十分高。许多消费者视这些社交媒体影响者为品牌产品的另一种声音,有别于品牌为促销产品而在社交媒体上设置的官方页面。影响者所推崇的是生活模式,而不是产品,这也是其信誉所在之处。
在产品推介、造型选择和装束意见方面,消费者所依靠的是影响者的真诚表述。然而,美国联邦通信委员**(FCC)正着手打击付费和免费广告宣传的相关违规活动,因此影响者能够实施的影响力可能因此有所下降。目前,一个拥有 50 万追随者,参与率为 20%的影响者可获取品牌赠送的口红,加上按每一条讲述该口红的 Instagram 贴子收取 1500 美元。根据 FCC 的新规定,该影响者必须在相关贴子中表明她将**因讲述该品牌口红而获得某种形式的报酬。
著名博客平台 Bloglovin’ 为 2 万名年龄为 18-49 岁的女性平台使用者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发现 52%的受访女性觉得如果影响者贴子的内容与受**助贴子的不太相同,将让人觉得受**助贴子不真实。同样,38%的受访女性认为如果影响者贴子的照**与受**助贴子的有出入,受**助贴子就显得不准确。31%的受访者指出,贴子中出现太多品牌信息,也让人觉得很虚假。
从表面上来看,品牌似乎应该寻求与拥有数百万追随者的影响者合作,才能最有效的接触目标群组。可是,较专门的影响者的追随者数目虽少,却往往能协助品牌打造最为成功的营销活动。这些“微影响者”的追随者数目通常少于 10 万人,但微影响者与他们有更紧密、更个人化的联系。
根据 Experticity(一个把专门影响者与品牌联系起来的公司)提供的数据,微影响者在购买意见方面的对话数量比一般消费者多 22.2 倍。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Center)的研究也指出,82%的消费者很可能**接纳微影响者的推介,这对 Z 世代(千禧年后出生的一代)尤其如此。在 Econsultancy 的调查中,60%的 Z 世代表示 YouTube 明星比电影明星更有说服力。从品牌的角度来看,微影响者让企业能够更有效识别合适的目标群组,同时节省市场营销的成本。
由于监管机构开始加强付费广告宣传方面的监控,我们预料网络明星和影响者所能实施的影响力于 2017 年将**下降,而微影响者的影响力将**相对上升。这广告宣传趋势的转变,正好切合了消费者希望品牌与他们的关系变得个人化的需求,特别是年轻的消费者——他们想成为品牌群体的一员。我们预计微影响者将成为品牌与顾客之间的关系支柱。
中国的网络明星
我们在 2016 年的光棍节见证了网络明星在推动营销额方面的强大实力——阿里巴巴录得 1207 亿人民币(178 亿美元)的商品交易总额,打破了往年的记录。
在 2016 年的光棍节,淘宝首 10 家销售量最高的网店中,有 8 家是网络明星网店。亿邦动力网指出,网络明星张大奕的网店是淘宝第二大的女装零售店,也几乎列入天猫的十大女装零售商名单。
通过电子商务运营业务通常利润薄,打折幅度大。作为有效的宣传工具,品牌可利用网络明星来突出自己的产品,并受惠于网络明星带来的优势:1)有效把浏览用户转化为顾客;2)有效提升忠诚度和鼓励回头客;3)品牌通过社交媒体快速收集追随者意见,大大增加回馈的速度;4)减低营销成本。
根据易观(Analysys)的数据,中国的网络明星市场规模将由 2015 年的 250 亿人民币,以 59.4%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展至 2018 年的 1020 亿人民币。电子商务和现场直播占了 2016 年网络明星市场总利润的 86%,并将继续成为该市场的主要增长动力。
中国网络明星市场将**于 2017 年继续增长,但我们认为该行业将**进入一段整固期。中国的互联网监管机构已要求直播平台删除不雅内容并改善观众的线上环境,因此我们预期网络明星市场于 2017 年的发展将**是温和且具可持续性。我们相信,能从市场竞争中突围而出的网络明星,将**是在其个别范畴中具十足影响力的影响者。
2017 年,我们看到可穿戴相机正在带领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当中以 Snap 的 Spectacles 照相机眼镜作为可穿戴设备概念的推动力,务求让可穿戴设备在消费者之间普及化。
从零售层面来看,我们于 2017 年将可看到高科技眼镜成为更主流的产品,并对广告内容和可穿戴设备的销售有正面影响。长远来看,人们也**适应比智能手表和健身追踪器更高科技的产品,消费者行为因此**出现改变。更重要的是,可穿戴设备的市场竞争激烈化,消费者接受程度也不及企业、营销人员和投资者的预期,市场增长较为缓慢。因此,可穿戴相机可以说是市场的一大突破,有望带领市场重拾健康增长的步伐。
苹果手表: 虽然苹果公司声称苹果手表在节日期间的销售量十分理想,但根据 IDC 的数据,苹果手表于 2016 年第 3 季度的销售额下跌 6%,而智能手表在同期的整体销售跌幅为 51.6%。
Pebble: 作为智能手表行业的先驱者,Pebble 曾经通过众筹筹得 2000 万美元的资金,可是现已宣布停止运营,并将其核心资产以低于 4000 万美元出售给 Fitbit。
Fitbit:Fitbit 于 2016 年加入智能手表市场,并下调了 2016 年节日期间的销售预测。其股价由 2015 年 12 月 31 日的 59 美元大幅下跌至 2016 年 12 月 20 日的 7.44 美元。在核心健身追踪器市场中,Fitbit 也必须面对来自如小米等低成本竞争者的挑战。
GoPro:GoPro 裁员 15%,并于 11 月召回其旗舰照相无人机 Karma。
另一方面,像 Garmin 这样的专门品牌录得非常不错的增长。根据 IDC 的数据,Garmin 智能手机销售量于 2016 年第 3 季度上升 324.2%,占市场份额的 20.5%。
我们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消费者**穿戴可用于某特定用途的高科技装置,如健身追踪器或专门的智能手表,但不愿戴上混合时尚和科技的通用型产品。因此,我们认为 Snap 的 Spectacles 智能眼镜有潜力在市场上大放异彩。
SnapchatazonyNiche Use Cases
Snapchat 是与其同名的社交媒体图像和视频通信平台背后的公司,并于 2016 年改名为 Snap,在市场中重新定位成为一家相机公司,为预期 2017 年的上市做好准备。该公司的首个硬件产品 Spectacles 于 2016 年推出,并以一个掀起产品热潮的创意宣传活动作为配合,让产品在第三方市集的价格由 130 美元的零售价飙升至 900 美元。Spectacles 在销售方面被视为一款有趣的时尚科技产品,可拍摄 10 秒的 Snapchat 视频。与谷歌眼镜(Google Glass)或其他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比较,这智能眼镜显得不太像科技产品。重要的是,这产品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比智能手机更方便的拍摄 Snapchat 视频。
如果 Spectacles 和 Snap 的其他可穿戴相机获市场广泛使用,将让 Snap 成功控制可向 Snapchat 平台发送内容的硬件的部分相关市场份额。考虑到 Snapchat 的用户数目不断增长(2016 年 6 月的全球每日活跃用户数目为 1 亿 5000 万),这代表的可是重大的市场机**。
我们预期 Snap 的 Spectacles 将**取得成功,并获相当一部分的 Snapchat 用户使用。因此,我们应**看到更多的企业把焦点放在智能眼镜和可穿戴相机产品。我们也预料科技公司、相机制造商和眼镜品牌将推出类似 Spectacles 的产品,尝试在市场中分一杯羹。
来源:http://cn.technode.com/post/2017-10-04/2017-trends-retail-2/
本文来源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动点科技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