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10:01:07 人气: 19 评论: 0
本文作者将对于当今人们的一种“知识焦虑症”进行了阐释,是探讨知识付费的发展状态。
不知怎么的,在2016年,似乎大家都得了一种病 —“知识焦虑症”,在“10000万小时”**、“终身学习”等等,知识心灵鸡汤的灌输下,病症越来越严重,主要症状如下:
于是乎,为了治愈病症,我们开始按照“学习”这个处方,开始抓药吃药。于是,开始了购书阅读,订阅各类公众号,听讲座……服用了一段时间,我们发现,药起作用了,我们的焦虑、恐惧、不自信渐渐失去了,我们也开始认为我们的“知识焦虑症”即将被治愈。
但到了2017年,我们发现,原本以为被我们治愈的“知识焦虑症”又回来了,更加严重的是,我们的“药”却似乎不那么管用了。
我们的焦虑、恐惧、不自信换了另一种方式回来了:
于是乎,“药”无效了,那就停一停吧,买的书落尘了,公众号也不再打开,就连花钱订购的讲座,都懒得去听了。我们回到了看病之前的状态,但似乎,这样**更舒服,于是,“知识焦虑症”被我们给选择性忽视了,因为忽视后,我们的生活反而更好了一些。
而当我们忽视病症的时候,“医院”也就是知识生产者,反而着急了,因为没有了病患,他们依旧生产着“药物”,却发现似乎卖不出去了……于是乎,开始了更大规模的鸡汤散播,但此刻的“患者”才渐渐明白,我知道我是有病,需要治疗,但你们不能这么恶意夸大我的病情吧,知识付费被理解成为了一次开始成功,最后失败的营销活动。
于是乎,这下大家都犯了难。
那么,问题出在了哪里呢?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考虑的以下几个问题是:
简单来说,就两个方面,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社**的高速进度,更高要求的人才,才能不被落下。
社**是在快速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更多、更大的机**,但也需要有更高要求的人才,而我们属于在社**发展到现在的得利者之一,未来我们也希望是得利者。
也有更多之前的未得利者希望在之后的发展中得利,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的竞争**更加的激烈和残酷。
而对于当下的我们,即不想被**越,更不想被落下,唯一能做的就是跟紧这个社**,跟住这个时代,更加快速高效的吸收和学习,才是我们保住当下,跟上时代所必须的。
成长是内心驱动使然。
正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成长是内心驱动使然。我们渴望成长,也渴望成功。
而成长的主要两种方式就是 — 学习和经历。
经历是我们对自身过往的总结;学习是对他人过往的借鉴。
知道了我们怎么得的病,那我们到底得了什么病呢?
其实,“医院”的诊断是没有错的,我们得的是“知识焦虑症”,可为什么开具的“药”无效呢?
那是因为,我们的患病程度不一样。也就是,我们对学习内容的诉求不一样。
正如生活中的病症一样,“知识焦虑症”也有个轻微、重度之分。那既然病有轻重之分,那药自然也有轻重之分,并不是越好的药越好,而是适合才重要。
医院的问题,恰恰就在这里,并没有按照病情来安排药物。
按照病情和治疗需求,可分为三类,即轻度、中度、重度。分别对应职场的三个阶段:执行阶段、管理阶段、方向阶段。
对应的职场的阶段是执行阶段。
这一阶段的患者更多是公司的基层员工,工作还属于执行阶段,面对上级给到的任务,做一个很好的执行者的角色。
这一类患者的病症如下:
对应的职场的阶段是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的患者为公司的中层领导,即属于执行者,又属于管理者。执行领导的任务的同时,还要做好管理下属的工作。
这一类患者的病症如下:
对应的职场的阶段是方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患者为公司的核心领导层,已经不再参与具体的执行层面的工作,开始了往管理、方向战略制定的角度考虑。
这一类患者的病症如下:
对症下药。
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并未很好的执行。
之前有听过过几次分享,有一个很大的感触就是,很多分享者,有内容,却讲不出来,或者说是没有根据听众来讲述合适的内容。
如果按照看病的角度来讲,就是没有“对症下药”。
轻度病症的患者,属于公司的基层,更多的是执行层面的内容,你给他开具“管理”的药物,有效肯定有效,但不是根本问题。因此还是要根据病症进行下药。
对于轻度病症患者,开具的药方为:
对于中度病症,也是目前占人数最多的一个病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外加不安于现状,虽然病症是“中度”,但程度,可是重度的。
对于中度病症患者,开具的药方是:
称之为重度,不仅仅是其所处在职场的最高阶段,还因为,提升的难度和所需要的内容之深是其他两个所没有的。
如果是轻度是普通门诊就可以看,那中度是需要专家门诊的,而重度是需要多个专家**诊的。
由于行业和环境的不同,因此,所处的位置和阶段也是不同的,自然,所需要的内容和知识,也是不一样,由于笔者还未企及这样的高度,无法给予病症,给到合理的药方。
回到文章标题的两个问题,知识付费得了什么病?还能好起来吗?
很显然,之前是患者病急乱投医,医院是什么药好,给什么药,最后大家都没起到很好的作用。
听到这大家都很熟悉,这不就是应试教育的问题吗?而上面提到的“对症下药”,如果按照教育的模式来讲,那不就是素质教育吗?
是的呀,归根结底,就是教育模式的差别,不管是阅读、订阅公众号,还是付费订阅内容,“医院”应该开出符合不同病症患者的“药物”,同时,患者也不能病急乱投医。好的并不是好,合适才是好。
本文由 @蓝胖子_ Simo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