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10:14:46 人气: 11 评论: 0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直播”成为一个爆发式的概念,变成了互联网行业中的第一热词,各个科技媒体,乃至于创业者们,都在大谈IP价值,网红经济等等。扎克伯格在F8大**上预计:“截止2021年,70%的移动设备流量将由在线视频产生”。
随着传输技术的进步,人们的互联网使用习惯也发生了变化,经历了文字—图**—富媒体乃至于今天的直播的转变,在未来的时间内,直播**越来越成为主流的内容消费方式。而在极短的时间内,各种类型的产品都在自己的产品中添加了直播模块,不仅仅只是传统的直播打赏概念,而是试图进一步在产品层面上打造出“直播+社交”“直播+电商”等等概念,试图用直播这种用户间更加扁平直接的接触方式来打造个人IP和构建关系链条。 现在这个趋势下,仿佛不谈直播,不谈粉丝效应就是落后于时代。
而直播的火爆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大量移动直播app的出现,其总数量在16年初就已经**过百款,呈井喷式出现,如果算上准备在原先产品中加入直播功能模块的话,那将**有**更多。而在这些移动直播产品中,最主要的模式就是泛生活化,低门槛的全民直播。而在现阶段,移动直播行业也是处在跑马圈地,抢流量抢用户的初级阶段,产品同质化严重,各个产品之间缺乏差异化,难以形成自身壁垒,千篇一律的“网红脸”坐在摄像头前和大家聊天。而在烧掉大量带宽之后,这类型产品的价值该如何得到真正的体现呢?找到未来产品的正确发展方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现阶段下,此类直播产品的盈利模式还处于一种摸索的阶段,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通过用户对于主播的礼物打赏分成。这就使得这类新型的移动直播产品的边界很大程度上是和传统的在线秀场重合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对传统娱乐秀场造成了冲击。在这里,我想从移动直播与秀场模式的差异出发,分析一下未来移动直播的发展方向。
在传统的秀场直播中,不仅仅是主播和平台方的概念,还涉及到类似于主播经纪人的公**/家族等概念,这种“经纪人”需要对主播进行认证,考核,监管等等,还**涉及到主播的招募以及主播培训等等环节,而公**/家族从主播的收入中获得分成,以此盈利。可在这里我不去多分析这种经纪人式的运作模式,而是想说明秀场主播需要具有一定的才艺才能够获得直播的资格。
除此之外,秀场主播需要的一系列诸如麦克风、摄像头、声卡等等设备也价格不菲,这些条件都极大的提高了秀场主播的准入门槛,所以我们能够看到的是秀场主播多把这种直播当作是自己的主业,从直播中获得的收益是自己的主要收入来源,因而这类秀场直播更类似于PGC模式,专业性比较强。对于用户而言,仅仅仅仅局限于一个内容消费的媒体平台。
而对于移动直播而言这种门槛就低了很多,直接将手机当作直播设备,没有额外购买专业设备的限制,在主播的个人才艺上没有做更多的要求,只要我兴致来了,我就能拿出手机开启直播。在这个层面上,移动直播对于内容制造和传播上有着更大的想象力和发展可能。
正是因为这种低门槛,以及直播随时随地的即时性,一方面拓宽了内容的边界,但是与此同时另一方面也将主播的直播变得更加碎**化——我今天空闲时间多那我就直播一段,明天我没这个工夫那就不继续直播了。一个普通观众需要经过比较长的从“认识”到“认可”的过程才能够被培养成为一个主播的粉丝;而移动直播的这种碎**性让观众缺乏对一个主播的连贯性的认知过程,也就使得这类移动直播对于粉丝的沉淀环节是有缺失的,往往是主播吸引到观众后,就直接进行价值的变现(礼物打赏),而对于更长久的粉丝培养环节有所缺失。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如果你进入到一个主播的直播间中观察游客们的发言,你**发现在一段时间之内一个同样的问题**被闲逛进来的不同的游客多次问到,这说明现在的移动主播们严重依赖平台本身的曝光位置争取游客,而自身缺乏持续聚合观众培养粉丝的能力。而在秀场直播中,我们能看到的是大部分时间是主播和底下的观众们互动的非常流畅,主播说一句话底下的观众就能有默契的反应。一个秀场主播往往都有着自己每天固定的直播时间段,同时还**通过其他的多种方式诸如im群、微信、微博来沉淀观众,把观众发展成为自己的长期粉丝。
对于手机端的移动直播,由于移动端本身的特性,主播可以随时随地的开启直播,不论是日常的生活场景还是对于特定事件的直播都可以成为直播的内容,直播的内容能够随时对地的切入到各个生活场景中去,这种内容展现的丰富性要远远强于只是坐在家中的秀场直播。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结果是,绝大多数的这种移动直播,对于这种直播内容的多样性丰富性并没有体现出来,现在主要的内容形式仍旧没有脱离秀场模式。这是由于真正优质的内容的制作产生仍然有着精细的流程,仍需要依赖于专业的人员;而对于大众主播来讲,本身并不具有这种专业性技能,所以这种实时事件的展现还是比较差的,对于直播内容本身远远没有达到可以吸引用户的程度。所以这类移动直播在绝大多数时候还是需要像秀场一样注重释放主播的个人魅力,强调主播与观众的实时互动。而这种优质内容的产生恐怕仍然需要平台方发起主导,或者从外部引入现在的高人气IP,否则在平台内容方面难以形成产品壁垒。
而由于这类移动直播更注重“观众”和“主播”的互动,也就意味着直播的价值仅仅集中于直播的那个时段中间,如果观众不能在直播开启的那个时间段进入,那直播产生的内录像对他价值很低。也就意味着直播生成的内容不能像其他的内容载体如文章,音乐,短视频,影视剧那样具有二次传播性,同时,单次直播时间太长,导致观众使用频次必然下降;观众难以get到精彩**段等等问题的存在也使得直播更适合释放现有的IP价值,但是对于个人品牌的传播并没有利,在制造IP,积累粉丝方面有着天然的弱势,而这个环节的缺失也让所有的移动直播平台在构建自身平台生态方面存在着短板,使得直播平台仅仅作为变现渠道位于“网红经济”或者“粉丝经济”的中下游。所以,个人认为,相比较纯粹的一个移动直播平台,社交网络,内容形社区这种天生就易产生出“个人品牌”的产品更加容易在直播这个使用场景上得到发展。
我想,当现在的混战冷却后,移动直播产品的边界将**渐渐浮现出来:在未来,移动直播平台的发展必然**经历一部分“上浮”和一部分“下沉”,上浮说的是越来越多的产品**通过移动直播这种多场景实时互动的方式拓展自身业务,发掘出“粉丝经济”的价值;而“下沉”则是纯粹的移动直播平台**越发倾向于秀场直播的运作模式,介入到主播的培养,签约,宣传等等环节从而提升单个主播的IP价值,通过多个优质IP的聚集打造自身的流量吸引力,形成产品壁垒。
作者:宋仔(微信号:dazhutou837182) 大三在校学生,专注于移动互联网产品,社区类产品。努力做一个冷静的观察者,思考者,创作者。
本文由 @宋仔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