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10:32:12 人气: 2 评论: 0
一些陈年老谣,每年都**在网上改头换面出现,豪取几千万阅读量后消失。
我将此类帖子的作者统称为:抠脚大汉。其典型形象,是网吧里,目光呆滞地盯着屏幕,边抠脚丫边吃泡面,没日没夜发帖的单身男性。无论动机是利益还是精神驱动,他们的目标就是让特定言论得到最大范围的传播。在网上他们可能呼风唤雨,一旦离开网络舆论平台,就变成养家糊口的普通人,可能比别人混得还要差很多。
为什么这类人能占据网络舆论的江山?
网络舆论规律1:制造假信息和垃圾信息的成本,远远低于制造有效信息的成本。假如两者地位相同,那么垃圾信息就**充斥舆论空间。
网络有信息平权的特点。你费老大劲写了篇理据过硬的学术论文,这是一个帖子;你打个哈哈说今天午饭真难吃,也是一个帖子。它们占据的注意力资源完全相同。人一旦变多,水贴便开始泛滥。
程序员、版主和网民读者们,一度试图通过字数与论述的详尽程度,来分辨文章质量的高低,其结果是催生了网络写手这个行业。这是因为:
网络舆论规律2:同等篇幅的帖子,是严谨论证,还是瞎侃一通,普通读者很难判定。
比如,一个严肃的调查团队,通过三个月的调查,走访了数百人,得出结论:“北京吃豆腐脑的人群中,喜欢甜的有30%,喜欢咸的有50%,没有偏好占20%。” 这是一条有效信息。
抠脚大汉在打DOTA的间隙,花一分钟也制造了一条类似信息:“北京吃豆腐脑的人群中,喜欢甜的有50%,喜欢咸的有30%,没有偏好占20%。” 这是一条垃圾信息。但作为读者,除了分辨信息来源是否值得信任以外,你没有任何办法把它和上面那条有效信息区分开来。
有效信息的发布者该怎么办?贴出详细数据?抠脚大汉也能编造啊。贴出用户的具体回答?抠脚大汉编造的回答在网民眼中显得更真实。扫描所有原始调查问卷答复上网?那伪造起来是困难了。很可惜,它们过于臃肿,不适合网络传播。因为:
网络舆论规律3:短小精悍、直指人性弱点、煽动偏激情绪、信息密度极高的帖子最容易传播。
以网络上广泛传播的一些老谣言为例:
“帮忙!求扩散,今天上午一位三岁多小女孩在某某**市附近被人拐走了,从监控上看是被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拐走的,现大人都急疯了,有知情者请告知!联系人郑某某1360696**** 转发功德无量。”
它包含几个取信公众和诱导传播的因素:
瞄准某个令人们广泛焦虑的社**现象;诉诸情绪,让读者产生共鸣并转发;把信息编造得足够详细,让内容显得更加真实,但绝大多数转发者并不**也没有能力查证。
要分辨这类帖子,必须对网络舆论极其熟悉,具备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但事实是:
网络舆论规律4:大部分人并不具备在网络舆论下生存所必需的知识与经验。无论学历高低,聪明与否,都有可能被骗。
舆论相关的知识经验,与一个人是否有所成就,没有直接联系。现代社**高度分工,只要精通某个极其狭窄的领域,哪怕其它什么也不懂,一样能活得很舒坦。
网络平台从博客发展到微博,都是为了筛选信息,营造可靠的信息来源与意见领袖。微博是最有效的一次努力,它通过导流,大大拓展了名人、学者们的话语权。然而,这些人很多并不能承担这个工作。
网络舆论规律5:以名人、学者为主的意见领袖中,有相当数量,由于思维和知识上的缺陷,同样无法识别垃圾信息,反而**助长其传播,网络舆论通过他们,更有力地影响传统媒体。
一些中老年知识分子的思维和判断方式,带有七八十年代,也就是信息荒漠时代的特征:他们不知道信息是需要筛选的,以前有纸媒编辑帮助筛选,但网络时代,这套机制被弱化。他们没有调动认知资源判断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因为过去的信息灌输伴随强制,坚信谎言**得到鼓励,而判断信息对错的行为则是危险的。
传统媒体时代,他们在电视、报纸上侃侃而谈,貌似理性渊博。但到网络时代,他们经常成为抠脚大汉们灌输、操纵的木偶,传播别人给他们设定好的结论,将自己的公信力“出借”给骗子们。指出他们受骗上当,冒犯他们的权威,你将得到歇斯底里的反驳。他们热爱抠脚大汉们的吹捧,并为各类谣言背书。殊不知后者仅是将他们视为骗术生效的战利品,挂起欣赏。
旧时代的舆论权威将在网络中倒下,知识更扎实、思维更清晰的新型意见领袖将替代他们。
作者:破破的桥,新浪微博bridgeduan
来源: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luoji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