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30 09:53:01 人气: 9 评论: 0
你以为你一直在学习在成长,其实你只是在重复重复再重复,并没有掌握到真正的学习方法。
这篇文章老付不说运营、不说产品、不说技术、也不说管理,说的是回首这十四年职业生涯的缺憾。与其说是分享,不如说是忏悔录。让老付有这个忏悔冲动并决定大胆整理出来的动机是群里一位做运营朋友耿亨通说的一句话:“感觉一直重复工作,没有成长!”,想想老付在从flash设计入行到现在的运营生涯,又何尝不是弯路连连,自以为在积累道行却实则是一事无成呢?
回头再想,这一切的原因是:“你以为你一直在学习在成长,其实你只是在重复重复再重复,并没有掌握到真正的学习方法。”有没有发现当你做产品3-5年后,原型图画的很熟练、思维导图用的很转的时候,更多时候只是在做复制粘贴,甚至都不用去想逻辑,你的之前案例就可以直接挪动一下就可以用了。你觉得你一直在努力地用axure画啊画,研究各种logo摆放位置、字体大小、炫酷交互,却始终没法成为真正的产品大神?李善友把这种现象叫做“chicken head”,就是每天不停地点头点头,好像什么都知道都懂,其实脑子里什么都没留下。
老付刚入行,做网页设计师,由于不是科班出身,发现自己虽然能刻苦的研究ps操作方法、下载了大量字体、浏览大量设计网站后,费半天劲做出来的网页始终还是不入流。整体结构、颜色搭配、比例间距每块都进行了大量的模仿和专项练习,甚至还把当时流行的苹果透明玻璃效果练的滚瓜烂熟,但是整体出来就是比一流设计师差。在大半年时间里,老付一直在看国外网站、练习软件、搜集常用笔**、图层啥的,很刻苦,但是就是进步不明显。直到老付无意看到一位老前辈在研究韩式psd模板,顿时悟道了。
原来,非艺术科班出身的自己,注定只能做商业站,你应该花大量时间是应该去寻找模板源文件、分类索引以及熟练的分层分组,而非学习滤镜、研究构图、色彩搭配等等你一辈子练习也比不过美术生的知识。注意,是知识,老付不是说的技能,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区别,正是发展专业技能的传统路径与刻意练习方法之间的核心差别。传统的方法一直是找出关于正确信息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那些知识。而有目的练习则只聚焦于绩效和表现,以及怎样提高绩效和表现。在专业的或商业的背景中涉及提高绩效和表现时,正确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改进相关的技能”,而不是“我们怎样学习相关的知识”。
老付举这个例子只是想引入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那就是:刻意练习,在没有明白刻意练习之前,包括上述老付的例子,其实都是内心里遵循了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我们在职场上努力或不努力的做着本质工作,如果不是在刻意练习,其实都只是在凑足这一万个小时,熬资历、**简历时长、赚经验值,5年内还有点效果,5年后你**发现原地踏步,在10年后甚至只能靠倚老卖老吃饭走向被年轻人取代的地步。
刻意练习是有目的的练习。
走出你的舒适区,要以专注的方式制订明确的目标,为达到那些目标制订一个计划,并且想出监测你的进步的方法。还要想办法保持你的动机。很多工作5年之后的我们,都**习惯于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愿意正视或者突破自我:
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人类的身体有一种偏爱稳定性的倾向。大脑对于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并不太远的“甜蜜点”上的挑战,改变最为迅速。练习改变大脑结构,潜能可以被构筑。
这里的核心算法就是刻意的“意”,这个是前提,不然你一万个小时的大量重复动作乘上去也只能是0。刻意练习有3个方法论:
第一点尤为重要,也被包括老付在内的很多互联网人所忽略了,往往我们只是不停地做啊画啊写,**把东西弄出来,但是让你带徒弟或讲课,却发现说不出。也就是平时我们缺乏对自己工作技能的总结和反思推导,老付认为,这些可以传授教导、批量复制、方法实践的套路就是学习模型。
芒格说过:“我坚信存在某个系统——几乎所有聪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统。有了那个系统之后,你就能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认知。”
这就是芒格自己创建的学习模型。还是老付继续忏悔的例子,在07年从上海回武汉创业时,算是第一批接触SEO行业的人,当时每天研究**研,什么title、keword、description很重要之类,内链为王、外链为皇也是铭记在心,后来发现原来做起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一些完全不靠套路出牌的站点都做的很好,完全看不懂,直到付费学了几个牛人的课程,实操过几个案例后,才有了一套自己做SEO的心得,这些就是自己通过偷师高人、实操总结后创建的学习模型,后面不断在这个模型上拿不同项目“刻意练习”,并不断请高人指点才获得进阶。如果只是照搬**或者百度一下,估计直到现在都没弄懂为啥有些站点keywrod、description空白都可以排名靠前的原因了。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其实就是指将其外在环境中的物体或事件转换为内在心理事件的过程,人类获得知识的过程就是对事件进行心理表征的过程,你可以把它理解成老司机的“套路”。
比如,一个开业活动丢给你,告诉你目的是公众号吸粉或者转化,你马上就可以对应列出若干个可执行、达到不同效果的活动方案;给你一个产品需求,你马上就可以说出需要哪些功能块,哪些适合放哪些不适合放。心理表征使我们能监测在练习中和实际的工作中做得怎么样。它们表明了做某件事的正确方法,并使得我们注意到什么时候做得不对,以及怎样来纠正。刻意练习通过着重关注过去获取的技能的某些特定方面,致力于有针对性地提高那些方面,并且几乎总是包括构建或修改那些过去已经获取的技能;随着时间地推移,这种逐步的改进最终将造就卓越的表现。
上面说到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有效的心理表征,创建有效的心理特征可以用“三个F”。即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纠正(fix it)。将技能分解成一些组成部分,以便反复地练习,并且有效地分析、确定你的不足之处,然后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它们。找个好老师带你帮助很大,上面老付的2个例子其中的“破局点”都是因为找到了给我及时反馈的好老师。
好了,讲了这么多,具体我们要突破自己,掌握真正的学习进阶方法,应该怎么做呢?
先抛出一个学习的金字塔模型:
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用“声音、图**”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所以,你现在知道了,为什么你每天听“得到”,看行业干货还是记不住用不上,形成不了自己的学习模型了吧。要分享、要实操、要教学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老付写文章又何尝不是。学习了一个方法论,问问自己,这个**还可以解释其他什么现象?我的哪些行为可以用这个**改进?
这就是老付通过写文章的方式即:学习金字塔模型中最有效的“主动学习之将所学传授给他人”来进行自己学习模型的建立和巩固,这些都是通过“刻意练习”获得并且写文章本身又是再次的刻意练习的结果。读者的反馈就是老付所需要的“反馈”。你所需要的就是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并且坚持,那么你就找到了成功的核心算法。
上文已经讲过,如果你做seo,只知道写好keyword、description、title之类,永远都没法进阶到高手行列,而应该通过实战和让师傅带后,总结经验,发现真正的套路(即心理表征),通过系统化的总结和分享后,形成学习模型,例如,教育类pc站怎么做seo?医疗健康pc站怎么做seo?老域名怎么做?新域名怎么做?钱多的怎么做?不给钱的怎么做?同时,你还需要拥有多元化的思维模型,来完善巩固你的学习效果。“锤子综合征”:如果你手上只有一把锤子,那你看全世界都是钉子。那么做新媒体运营的你,除了每天看如何打造十万加的技巧文章之外,也定期做做类似这样的思维导图来整理总结呢?
作为互联网人,最快的提升方式就是找一位优秀的导师。不论你是报了培训班还是上了网络课,你依然**注意不到或者理解错某些细微的差别,有时甚至还忽略了并不细微的事情,而且,即使你发现自己的缺陷,也无法想出最好的办法来弥补。而好的导师可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帮你创建心理表征,以便你能监测和纠正你自己的表现。找不到,怎么办?就像老付刚工作的时候,没有导师,为了提高我们必须自己创造机**。偷师、厚着脸皮请教、付费、参加行业**议交流等,然后再反复练习,目的是找出你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并且聚焦于在那些方面取得进步,试着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提高,直到你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傅盛说过“破局点”的概念,老付非常认同,自己就是个反面例子,从设计到制作到seo到推广到运营,老付一直在变化着角色,行业也是换过好几个,其实就像物理学的临界点效应一样,很多时候我们遇到职业瓶颈期或项目瓶颈期,我们暂时无法突破,于是就放弃、就换工作、就改行,结果每样都**,一样都不精,最重要的是,我们错过了最好的质变和进阶机**。
越聪明的人越是如此,老付以前就是经常还没开始,就说这项目没前提,这个运营不好做,没钱怎么做推广之类,结果,就错失了很多能挑战自己、打造案例和弥补知识盲区的机**。还是芒格说过:
“在商界有条非常有用的古老守则,它分两步:一是找到一个简单、基本的道理;二是非常严格地按照这个道理行事”。
老付一口气胡乱写了这么多,完全是回首这十几年的职业生涯,确实醒悟的太晚,现在身边就有这么一些95、94年的小孩,很早就找到了建立了自己的学习模型、找到了自己定位,通过刻意练习获得的成绩让老付汗颜。比如,善于赚快钱的、善于低成本做营销的、善于做运营输出的,他们都是一群找到了自己的核心算法并且x大量重复动作的有志青年。
作者:付如涛,14年互联网产品&运营专家,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本文由 @付如涛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